文|小魚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現在的教育掉入了一個功利陷阱,為了複製一個「牛娃」的成功經歷,家長們都紛紛給自己和孩子打雞血。
哪怕在本該休息放鬆的假期,孩子也無法睡一個好覺,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與此同時,家長也沒閒著。曾有一篇《月薪5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
如今養育一個孩子,不論物質成本還是教育投資,父母都竭盡所能。且不說夏令營、冬令營等昂貴活動,就連平時的興趣班、補課班等收費,家長們也都硬著頭皮。
這都不是問題,更糾結的是,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該為孩子補什麼。
有的想彎道超車,讓孩子在假期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知識;有的想打好基礎,讓孩子補習上一學期不牢靠的知識;還有些家長單純是閒不住,看見別人家孩子補課,自己家孩子空閒下來就無所適從。
而支撐著所有家長和孩子這樣高負荷運轉的,不過是6個字——知識改變命運。
這句話的正確性毋庸置疑,但其中所指的知識,真的是孩子書本上的一首首古詩、一個個單詞,以及一排排公式嗎?
仿佛孩子坐在補習班,就感覺到一種安全感,又是否是種病態的想法呢?
01知識改變命運?此知識非彼知識
上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文獻。提出:21世紀的人應該學會自主學習、終身學習,才是未來的通行證。
於是,各國的教育者都為尋求孩子自主學習的方法而付出努力,直到火遍全球的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將人類所需要學習的知識分成了4類,才有了一個相對清晰的方向。
■知識的四大分類:
事實性知識:指書本中有關事件、地點、人物等信息。比如歷史事件、劇本角色、情景等。
概念性知識:結構化與系統化的知識。比如數學或物理中的定律和概念。
程序性知識:關於「怎麼做」的實踐知識。比如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實驗。
元認知知識:個體將自身與學習聯繫起來的一種認知和意識。
大部分家長理解的知識,都屬於事實性知識,最多也只是對其進行反覆操練而已。缺點就是,一旦通過應試考試,一段時間後可能就會忘得精光。
這只能說明孩子在學習,卻不能說明他們會學習。
就像美國學者大衛·鉑金斯提出的「脆弱知識症候群」一樣,明明考試成績還不錯,背誦時也頭頭是道,但一兩周之後,這些知識可能就被拋諸腦後,更別說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了。
這是在社會工業化發展前提下發展出來的教育模式。但正可謂,教育隨文明發展而發展,從封建到工業,知識體系也由傳統道德教育轉化為填鴨式的知識教育。
可這仍然不會是長久的,家長必須明白,教育並非為當下而準備,而是面向未來的。
02奇點時代對知識的要求
奇點時代這個概念,來自於一本經典的科技書籍——《奇點移民》,指的是在科技不斷發展的情況下,社會將不可避免地走向一個變革臨界點。
上個世紀90年代到現在,我們進入了第1代奇點時代。網際網路的誕生,讓大部分人學習的速度都無法跟上信息增量,而其更新速度還在不斷增加。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的統計,知識圖譜分析專家認為:大學一年級所學的知識,到大學四年級時已經過時了。
而未來不久,或許我們又很快會進入到第2代奇點時代,人工智慧逐漸超越人類智能。
如果孩子仍然花費所有的時間去接受填鴨式教育,接受書本上的那些事實性知識,無異於與時代發展相悖。
就像當年編程是個冷門專業一樣,可恰恰是這個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成為了薪資水平最高的群體。
教育不只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家長更應該考慮孩子未來的發展,使其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思維,以便適應全球的趨勢。
在今天和未來這樣的奇點時代,元認知這種知識才真正有用。
03關於元認知知識
元認知知識指的是,學習者通過對自我目標、策略以及所達成的結果進行反思,從而得到自我學習和認知能力的認識。
晚期名臣曾國藩,就是元認知知識的高手。
從29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幾乎從未間斷過,而日記中都是對當日的所思所想與反思。
換言之,曾國藩的一生都在刻意修煉元認知能力,不斷進行自省。
就像同樣是看小說,有的人只會記住其中的人物關係和關鍵性臺詞,這是事實性知識;如果討論其中情節間的聯繫,和小說主旨等話題,則是概念性知識;如果能探尋小說想傳遞的信息,以及寫作方式和文化背景,就是程序性知識;而當孩子真正把這本小說中的部分見解審美進行運用,並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某種情境下是否能做到想像中那樣,就是元認知知識。
只有這樣的步驟,才能將知識真正融入到血肉之中,並內化為帶有自我特徵的新知識。
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自我監控和管理。這樣在真正遇到困難時,他才會思考出更多選擇。
04如何讓孩子獲得元認知知識?
1)助其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與心態
元認知的基礎是良好的學習心態,只有孩子對獲取知識感興趣,才可能主動學習、積極思考,並逐步養成自我調整和反思的習慣。
這個過程中,家長能起到的作用是,儘量發掘並培養孩子的興趣,做到態度開明和藹,語言生動有趣,並給孩子嘗試的自由,帶他體驗成功的感覺。
2)制定清晰的目標與計劃
學習中獲取元認知知識,就像駕駛一輛機動車,只有清晰知道目的地在哪裡,並時不時察覺車輛是否存在異常,才能在堵車時靈活調整路線。
而清晰的目標與計劃,就是幫孩子成為一個優秀駕駛員的關鍵。
3)教孩子自我監控與調節
在朝著目的實施計劃的過程中,也要讓孩子時刻記得自我監控與調節,避免半途而廢,做事虎頭蛇尾。
只有檢驗和改正在學習過程中的小錯誤,才能獲得整體的完美。
讓孩子時常記得自我提問:我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麼做又到底對不對?如果不這麼做的話,還有什麼其他的方式嗎?哪種方式最好呢?
4)教孩子檢驗結果並復盤評價
做到這個過程,才是一個完整的收尾。通過對結果進行檢驗和判斷,也能讓孩子反思自己的的收穫與錯誤。
多次復盤之後,孩子就會知道,日後遇到類似的事,哪些方面要注意避免。
比如在學校中流行的錯題本,初衷是好的,可大部分學生只是辛辛苦苦花了很長時間記錄和抄寫錯題,卻沒有進行復盤和反思。只是浪費筆墨與紙張,而沒有真正意義上掌握到元認知知識的精髓。
總而言之,家長教育孩子的眼光要放遠一些。教他學會學習,而不是盲目學習。
元認知需要孩子擁有強大的自我管理能力,而家長就是引導他們朝這條路上發展的指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