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腰痛,不能寫字和看書,卻給了時間我思考,我接下來應該做什麼?我發現自己之前看書,就是為了把書讀完,讀過的書很快就忘記,而且對我沒有任何幫助。
在《一年頂十年》這本書學習一個知識點:閱讀應該是書中有哪些內容是我們用得上的?記錄下來,並針對 每一條內容,我們應該怎樣做?
書並不是用來讀完的,而是用來實踐的。所以現在改變自己的閱讀習慣,把讀一本書讀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把它製作成知識卡片。這個知識卡片並不是圖形,是我自己一些思考和要實踐的內容。
今天我們的知識卡片是: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
什麼叫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我怎樣理解它們?
它們來自哪裡?為什麼會產生?
它們有什麼表現?我能拿來幹什麼?應該怎樣操作?
一、什麼是顯性知識?什麼是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是以書面,圖標,數字,公式等表達出來的
隱性知識是人們某些知識難以表達出來的
顯性知識是平時我們見到東西,用書寫,圖標,數字及公式把它展現出來的內容,隱性知識是雖然自己知道怎樣做,但難解釋清楚的東西,像經驗,技巧,決策,觀察力,直覺,感悟等。
二、它們來自哪裡?為什麼會產生?
原來人們對它們的理解是:
總認為顯性知識才是知識,而隱性知識只是一種經驗或感受,並不把它當作知識看待。
隱性知識的來源:1958年,英國物理化學家和哲學家麥可波蘭尼在《人的研究》這本書提出「隱性知識」這個理論,它存在於個人頭腦中。
為什麼會產生?
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在幾十億年的進化成複雜系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人接物的經驗形成了一種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知識。
三、它們有什麼表現?我能拿來幹什麼?應該怎樣操作?
顯性知識是由語言,圖標等可以表達出來的知識,那我們只需要眼鏡就能學會。
隱性知識則需要通過身體去學習掌握知識內容,所以機器是無法學會的,而且它更多的是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學習隱性知識,最好用沉浸式學習方法。用自己身體的感受感寫調動出來學習,並進行實操練習,最好可以對別人進行教學。像騎自行車,先看別人怎樣騎,最重要是自己騎上自動車去嘗試,通過量反覆練習,讓我們身體掌握這項技能 。
對於它們,我們可以這樣做:
對於顯性知識,每周學習一個科目。而隱性知識,每天都花固定時間去練習。
例如:要學習某一個學科,在周末的時候找個只能複習的地方,進行針對集中學習。
而對於隱性知識,每天騰固定時間進行練習,並每天堅持都做,並每天記錄下來。這等把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可視化,進行自我監督。美國著名政治家富蘭克林也是用這方法監督自己。
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操作:
除了把自己想法記錄,還要把問題,分析問題,找到解決方法的過程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