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對突變的其他事實和概念進行有益的探索和討論,雖然是形式化的評論,但也不需要直接說明它們是如何從實驗數據中推導出來的。
一條染色體在其自身所在區域內發生突變是可以被我們直接觀察到,並得以確認的。與這條染色體的變化相比較,同源染色體的對應位置上沒有發生一點變化(給出了示意圖,×表示突變的位置),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通常在後代中有一半的突變體性狀可以直接顯現出來,另一半則保持正常沒有變化,這剛好證明了在突變個體與非突變個體的雜交中一條染色體受到突變的影響,而另一條染色體沒有變異。這和理論的預期一樣,證明了是突變體發生減數分裂時兩條染色體互相分離的結果——如圖所示。
這個圖是一個「譜系」,一對染色體表示了三代連續的個體。如果個體的突變體的兩條染色體發生突變的話,那麼其子女全會得到相同的遺傳性——與他們的父本、母本都不相同。然而,有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這個領域內的實驗十分複雜,並不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那樣簡單。
這是由於偶然性的突變發生的時候並非是顯然的,而是潛移默化的。什麼意思呢?偶爾也有這樣的情況出現,突變體裡的兩份「遺傳密碼本的拷貝」有些出入;至少發生突變的位置已經是兩個不同的「密碼」信息了。於是,有些人把原始的密碼看做是「正統的」,把突變體的密碼看做是「異端的」,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我們知道正常的突變也是從突變那裡發展而來的。
在現實中,有兩個版本,個體的「模式」在兩者之中仿效一個。當然,這些版本可以是正常的,也可以是突變的。兩者中被仿效的那個版本叫做顯性,剩下的另一個版本叫做隱性。也就是說,根據模式的改變是否受到直接的突變,我們可以稱之為顯性突變或隱性突變。
隱性突變的概率有時甚至比顯性突變要大,儘管它在突變開始發生的時候不明顯,但它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兩條染色體上都發生了隱性突變,才會影響到模式的改變。兩個等同的隱性突變相互雜交或一個突變體自交時,就會產生這樣的個體;在雌雄同體的植物那裡這種情況是經常發生的,甚至是自發產生的。在這種情況中,可以觀察到有隱性突變的模式在後代中約佔四分之一。

怎麼樣,學到了不少知識吧,小編通過認真觀察可是學了不少東西呢,不知道你有沒有收藏關注,沒有的話可是要牢牢記住哦,畢竟是知識乾貨,價值不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