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是可以遺傳的嗎?隱性基因嗎?巫師的後代會性狀分離嗎?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一種特徵是否可以遺傳,有時候不是一目了然的。舉例說,肥胖可以遺傳嗎?確實常有這樣的情況:如果夫妻倆都很胖,他們孩子往往也是小胖墩。但是我們並不能由此判定肥胖是遺傳決定的,因為還有另一種可能:這家媽媽的廚藝實在太好了。環境因素(例如飲食中的脂肪含量)也能讓肥胖這樣的「生物性狀」出現家族聚集性。可見,某種特徵是否可以遺傳,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下面我們來討論一個非常複雜,同時又很少被研究的領域: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所描述的「魔法能力」是否具有遺傳性?

對魔法的觀察

關於「哈利·波特」,我們都知道,具有魔法能力的人被稱作巫師,沒有魔法能力的稱作「麻瓜」。巫師在人口中所佔比例很小,同時呈現家族聚集式分布,也就是說,巫師常常產生於所有成員都是巫師的家庭。從這一點來看,魔法能力似乎是可以遺傳的。

但是實際情況並不如此簡單。例如我們可以發現以下這些特例:

赫敏是一位魔法能力十分強大的巫師,但她的父母卻都是「麻瓜」。而且,根據一項家族病史調查的描述(JK. 羅琳, 1997),赫敏的祖先中也沒有出過巫師的記錄。

費爾奇在霍格沃茨擔任看門人工作。他出身於巫師家族,但他本人卻沒有表現出任何魔法能力。(我們注意到,巫師界常常使用一個歧視性的稱謂來稱呼這類群體:「啞炮」。在本文中我們將不可避免地使用到這個詞語,這並不表示本文作者對這一群體持有歧視性立場。)

顏值不夠貓來湊的費爾奇先生。

以上兩個特例足以說明魔法能力的遺傳問題值得深入探討。然而奇怪的是,在網際網路上,我們無法檢索到巫師界對於這個問題的研究報導。也許巫師學者對於麻瓜的學術期刊並沒有投稿的興趣。所以,我們只能了解一下麻瓜界的學者們對此問題進行的不懈探索。

隱性遺傳論

最早關注這一問題的學者是澳大利亞皇家兒童醫院的克雷格教授。他是一位麻瓜。他認為,魔法能力是由隱性基因控制和遺傳的(JM. Craig et al, 2005)。

根據孟德爾遺傳規律,一種遺傳性狀由一對「等位基因」來控制。等位基因有顯性和隱性之分。在魔法基因問題上,克雷格認為「巫師」等位基因(記作W)是隱性的;「麻瓜」等位基因(記作M)是顯性的。當一個人具有兩個麻瓜基因(MM)或者一個麻瓜基因一個巫師基因(MW)的情況下,他/她將不會有魔法能力;只有當他/她具有兩個巫師基因(WW)的情況下,才會成為巫師。

一張圖勾起你中學生物課的回憶。

這個觀點可以解釋赫敏的魔法能力。赫敏的父母都是隱性基因的攜帶者,基因型為MW;赫敏遺傳了父母雙方的隱性基因,基因型為WW,因此她成為巫師,而她的父母則是麻瓜。至於費爾奇的案例,克雷格教授用基因突變或父母身份存疑來解釋。

由於這篇論文對此問題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他被發表在麻瓜界最頂級的學術刊物之一:《自然》(Nature)上面。

小莉莉和小斯內普:麻瓜家族中的女巫,和魔法-麻瓜聯姻家庭的男巫。他們的友誼背後籠罩著來自科學的疑雲……

然而這篇論文發表之後,隨即受到了巫師界和麻瓜界的質疑和批評。

質疑的聲音

事實上,魔法基因是隱性等位基因的觀點與一些明顯的事實不符。例如根據《哈利·波特》中的記述,巫師與麻瓜的後代幾乎百分之百都是巫師。這種遺傳比例只有當巫師基因是顯性時才有可能出現。然而如果巫師基因是顯性,那意味著麻瓜父母(隱性純合子)永遠不可能生下巫師後代,這又無法解釋赫敏的案例。

《自然》雜誌發表了一份批評意見(A. Dodd et al, 2005)。來自劍橋大學植物學系的多德博士認為,顯性/隱性基因理論不足以解釋魔法的一些現象。例如下述案例:

納威是哈利·波特的同學之一。他具有魔法能力,不屬於「啞炮」;但他的魔法能力非常弱,明顯落後於同齡巫師。克雷格用「不完全顯性」來解釋納威的情況。多德指出這裡存在誤解,「不完全顯性」並不能讓一個「有或無」的特徵產生程度上的差別。

按照多德的觀點,納威的弱魔法能力更有可能是「基因表達可變性」造成的。但他緊接著又指出,無論「不完全顯性」還是「基因表達可變性」,都是針對顯性基因而言,這與「巫師基因是隱性」這個假設是矛盾的。因此多德認為,基於當前獲得的研究證據,判斷魔法具有遺傳性還為時尚早。

在這裡,多德雖然提到了「基因表達可變性」這一重要觀點,已經初步涉及到表觀遺傳學,但卻未能在這一點上深入展開。他的批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當然,這也與當時(2005年)哈利·波特系列並未完結、麻瓜界掌握的觀測證據不足有關。

真正在這個問題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發表於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七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出版之後。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老對頭)的拉瑪戈帕蘭博士等人結合最新公布的觀測事實,進行了表觀遺傳學層面的綜述性分析(SV. Ramagopalan et al, 2007)。

表觀遺傳學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表觀遺傳學」。

經典遺傳學通常認為一種遺傳性狀是由DNA序列決定的。序列的變化,即「ATCG」四種鹼基的排列,令生物體表現出不同的遺傳特徵。但表觀遺傳學認為,即使DNA序列完全一樣的情況下,生物體也有可能表現出不同的遺傳特徵。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例如DNA上發生了一些化學變化(甲基化、組蛋白乙醯化等),改變了基因的正常表達;或者DNA受到了一些影響基因表達的「元件」的作用(比如「增強子」元件可以強化基因表達、「弱化子」元件則相反)。這些化學變化和「元件」讓一些生物性狀的遺傳過程變得複雜,出現了用孟德爾遺傳規律和經典遺傳學不能解釋的現象。

拉瑪戈帕蘭博士等人基於上述原理認為:魔法的遺傳需要從表觀遺傳學的層面上進行研究。他們發表的綜述性報告在分析了多個方面的事實之後,得出了不同於先前研究的結論。

魔法的來源

拉瑪戈帕蘭博士等人的研究結論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魔法的家族史研究和雙胞胎研究成果表明,魔法能力的一些特徵是以基因為基礎的。事實上,哈利·波特本人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哈利作為巫師的後代,從小在麻瓜環境中長大,但仍然保有魔法能力。這種「收養研究」能夠明確排除環境因素的影響,證明魔法具有遺傳性且不會被環境因素所消除。雙胞胎研究也能得到同樣結論,但缺陷在於樣本數量太少(只有兩對:韋斯萊兄弟和帕蒂爾姐妹)。

魔法能力並非只是「有或無」的特徵,而是一種「數量性狀」,也就是說它有強弱之分。「數量性狀」一般由多個基因控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身高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受多個基因影響,同時鍛鍊和營養也會產生作用。魔法能力也是如此。這裡所說的環境因素也包括一些特殊的經歷,例如是否具有「目睹死亡的經歷」就可以影響巫師對於一種動物(「夜騏」)的視覺敏感性。

這篇論文最重要的觀點在於提出了「魔法增強子」這一概念。這一概念意味著:巫師和麻瓜相比,在基因序列上並沒有特別大的區別。但巫師體內的「魔法增強子」卻能夠讓一些基因出現「魔法性」的表達。例如,巫師與麻瓜都有 FOXP2 (與人類的語言能力密切相關的基因)和 MC1R (調節頭髮中的色素的基因)等基因。在麻瓜身上,這些基因只能發揮一般的作用;但在巫師身上,「魔法增強子」改變了這些基因的表達狀態。改變後的 FOXP2 讓巫師具有了與爬行動物對話的能力(通稱為「蛇佬腔」);而改變後的 MC1R 則讓巫師可以隨意變換頭髮的顏色(通稱為「易容術」)。這樣一來,巫師並不需要大量額外的基因來實現魔法能力,而是通過調節基因表達來實現。這恰是「表觀遺傳學」的精要所在。

拉瑪戈帕蘭這篇論文旁徵博引、嚴謹規範,語言風格具有濃濃的學術氣息。在文章結尾,他還附上了一份致謝:「感謝三位未成年小女巫針對哈利·波特小說中的一些技術性問題為我們提供的專業性建議……」

老鄉們,好消息!

——讀好《哈利波特》

可以發Nature!

好吧,這可能是整件事情中最不科學的部分了……

克雷格的論文,通過哈利·波特中的概念普及了遺傳學知識;多德的評論指出了前者在理論上的缺陷;拉瑪戈帕蘭的論文在這個問題上走得就更遠了,其中包含的表觀遺傳學觀點正代表了當前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這些論文不但能在大眾中科普知識,拿給同行看更是進行學術交流的好機會。

最重要的是,他們都發了Nature或BMJ(《英國醫學期刊》)。

相關焦點

  • 初中生物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判斷方法這樣做,保證題題都對
    其中顯性性狀受顯性基因控制,控制生物性狀的一對基因中只要有一個基因是顯性基因,顯性基因控制的顯性性狀就能表現出來;控制生物性狀的一對基因全部是隱性基因時,隱性基因控制的隱性性狀才能表現出來。第三,判斷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方法。1.無中生有:親代性狀相同,子代性狀不同,出現性狀分離,分離出來的性狀是隱性性狀。
  • 人類為什麼讓動物的父母和後代繁衍後代,沒有倫理道德嗎?
    一聽父母與後代繁衍後代,我們腦子中第一反應就是不道德,而且這種繁衍後代的方式還是近親繁殖,難道不會有風險嗎?其實不然,這種繁衍後代的方式是回交,由於動物與人類文明社會有著十分大的區別,所以我們一聽到這種繁衍後代的方式會有點奇怪的聯想。但事實上,回交是一種育種手段,應用於培育優良品種上。
  • 人類性狀遺傳分析舉例
    即使在我們不知道造成性狀的基因本身的性質或定位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判斷基因的顯隱性和該性狀的遺傳方式。對人類遺傳性狀的研究無法釆用雜交實驗的方法,只能對具有該性狀的家系成員的性狀分布進行觀察分析,通過對性狀在家系後代的分離或傳遞方式來推斷基因的性質和該性狀向某些家系成員傳遞的概率,這種方法稱為系譜分析。判斷一種性狀的遺傳方式往往需要分析具有該性狀的許多家系並進行統計處理後才能得到準確的結論。
  • 中考生物每日一題│考點:性狀、基因顯性和隱性的判斷,試題解析
    >知道了性狀顯性和隱性,再去判斷基因的組成就簡單多了。正常羽是隱性性狀,隱性性狀要體現出來,控制這一性狀的基因都是隱性基因,因此,正常羽的基因組成一定是bb,所以甲和丙的基因型都是bb。(3)現有一隻反卷羽雄雞,為確定其基因型,進行如下實驗:選擇性狀表現為(  )的多隻雌雞與該雞混養交配,將產生的受精雞卵孵化,培育為成雞,觀察其性狀表現。結果及結論:如果後代全是反卷羽雞,則該雞的基因型是(  );如果後代中既有反卷羽雞,也有正常羽雞,則該雞的基因型是(  )。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     23.隱性基因控制的生物性狀表現不出來,這種基因就不會遺傳給後代了。()     24.一對雙眼皮的父母,不可能生一個單眼皮的孩子。()     25.白化病的祖輩一定有人患白化病,他的子女也一定會患白化病。
  • 面類小鸚單基因品系及遺傳方式
    不過在表述各類型的遺傳名稱之前,另外再搞清楚一點,即生物的表現性狀是不能直接遺傳給後代的,表現性狀是由基因控制,所以,只有通過基因的遺傳,後代才會有各自的表現性狀。另外,後代表現出的性狀要視親本類型而定。這是基因與遺傳學的重點。以下為作者自已製作的表格圖片,以下將予以說明。
  • 鴿子隱性基因表現出來的辦法
    鴿子的基因也有顯性和隱性之分,而最明顯的顯性以及隱性基因就是鴿子的羽毛。對於鴿子的羽毛來說,也是一種我們可以關注的基因遺傳,畢竟這個遺傳的表現太明顯了。而鴿子的羽色也是一些鴿友關注的東西,尤其是一些鴿友喜歡一些好看的羽色,但是碰到好看的鴿子之後想要獲得這樣的羽色卻一直沒有辦法實現。
  • Cell | 線蟲小RNA跨代遺傳的性狀分離機制
    雖然人們已經發現了若干調節小RNA活性的機制,但這些機制仍然無法解釋一個非常明確的現象:同一親代個體(雌雄同體線蟲個體可自體受精)的若干等基因(Isogenic)子代個體同樣可以表現出非常明顯的表觀遺傳學性狀差異。
  • "邪惡基因"真的是可以遺傳的嗎?
    這部電視劇講的是發生在一所魔法學校的故事,有點像是《哈利·波特》和《蓋裡甘的島》(或者《憨豆先生》)的合成版。故事的女主角烏克娜娜發現自己的父親是個黑魔法師,就逃學了,理由是「我有暗黑基因!」照這種說法,烏克娜娜倒是提出了一個不錯的問題,即邪惡可以遺傳嗎?
  • 基因遺傳的奧秘,你知道嗎
    也就是說,男孩子長得會更像媽媽,而女孩子長得會更像爸爸,那麼這個說法一定是正確的嗎?究竟父母雙方誰的基因決定了孩子的相貌呢?其中基因遺傳的奧秘,你知道嗎?為什麼「兒子像媽,女兒像爸」?而男孩子的基因為XY,其中的X基因是來自媽媽的,它上面攜帶的遺傳基因比父方的Y基因要多。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出現大眾普遍認為地「兒子像媽媽,女兒像爸爸」的情況了。兒子不一定都是像媽,女兒不一定都是像爸生活中,也有很多兒子長得像爸爸,女兒長得像媽媽的案例,那又該如何解釋呢?
  • 高中生物:遺傳規律知識點總結+方法綜述
    性狀分離:在雜種後代中同時顯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如高莖和矮莖)的現象,叫做性狀分離。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叫做顯性基因。一般用大寫字母表示,豌豆高莖基因用D表示。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叫做隱性基因。一般用小寫字母表示,豌豆矮莖基因用d表示。等位基因:在一對同源染色體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著相對性狀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一對同源染色體同一位置上,控制著相對性狀的基因,如高莖和矮莖。
  • 父母的病會遺傳給子女嗎?與孩子性別有關
    一個健康正常的男生愛上了一個紅綠色盲的女生,家裡人都反對,說色盲會遺傳。但是這個男生非常堅定,他說,即使她生的孩子也是色盲,我也會一下愛他。後來他們結婚了,並在一年之後生下了一個女兒,夫妻兩個非常愛這個女兒。但不幸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越長越大,他們發現,這個女兒真的也是紅綠色盲。男生不顧女生的哀求,堅決的和她離了婚。
  • 備孕須知:你知道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怎麼遺傳嗎?
    而基因的顯隱性,主要就是說這雜合子的兩個等位基因中,某個基因比較強勢,能壓制住另外一個基因,讓個體只顯示自己想表達的性狀,那它就叫顯性基因(一般用A表示),不讓表達的那個就叫隱性基因(用a表示)。當然在自然界中,還有一些不同的變化,即雜合子Aa按道理應當顯示A的性狀(如A是紅色,a是白色),但有個體卻呈現出了粉紅色,比A要淺,這就叫不完全顯性,這個基因表達性狀在後代群體的比率,叫外顯率。如果後代全部是紅的,就是100%,如果後代全部不是紅的,就是0%。
  • 人類若開始基因改造,真會造福自身嗎?科學家:可能造成物種危機
    人類若開始基因改造,真會造福自身嗎?從基因工程的好處來說,它可以在先天給予物種一次選擇未來現狀的機會,這些性狀可以包括外貌的美醜,身材的高矮,甚至還有胖瘦的選擇,更深層次的技術還能影響整個品種的改良。例如我們所熟知的雜交水稻,它其實就是人類利用選擇性狀的方法,通過一代代雜交,使得水稻得到我們想要的成品;又例如人類培育的無籽西瓜,西瓜天然狀態下是有籽的,但是也會出現一些隱性的無籽西瓜,人類又通過雜交改變它的性狀,使得西瓜的隱性性狀無限的放大化,於是就得到了我們要的無籽西瓜。
  • 如何讓鴿子的隱性基因表現出來?
    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本文上面的藍色字體「養鴿家」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
  • 孟德爾是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規律、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
    我們概括上述孟德爾的雜交試驗結果,至少有三點值得注意:⑴F1的全部植株,都只表現某一親本的性狀(顯性性狀),而另一親本的性狀,則被暫時遮蓋而未表現(隱性性狀)。⑵在F2裡,雜交親本的相對性狀——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又都表現出來了,這就是性狀分離現象。由此可見,隱性性狀在F1裡並沒有消失,只是暫時被遮蓋而未能得以表現罷了。
  • 鐮刀型細胞貧血會遺傳嗎?
    對於貧血的問題,我們多少會有點認知,現在很多人多少可能身體會出現貧血的情況。但是,正常情況下的貧血是無傷大雅的,就怕貧血玩花樣,為何這麼說呢?我們都知道有些貧血的症狀可能會危機患者的生命健康乃至於威脅生育能力,其中大家有印象的可能就是地中海貧血。但是,貝安文文這次要說的可不是它,而是另外一種貧血症狀——鐮刀型細胞貧血。
  • 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由來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林看天下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由來。孟德爾遺傳定律從眼睛的顏色到某些疾病的發病率,我們的所有性狀和特徵都遺傳自我們的父母。奧地利修士格雷戈爾·孟德爾第一個發現了控制這些性狀遺傳的定律。
  • 植物回交可獲得理想性狀,動物回交會有什麼後果?
    在中學的生物課本中我們學習了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從而對生物遺傳定律有了入門級的了解。在孟德爾那個年代,由於科技水平有限,他們絕對無法像現代人這樣通過先進技術來改變生物的性轉,但孟德爾發現有一種方法可以通過不斷實驗來獲得符合要求的品種,那就是回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