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絡上有個自嘲的段子,叫「隱形窮人」,指的是現在的年輕人看似衣著光鮮,吃好喝好玩好,但實際上都是「隱形的窮人」。
除了物質過度消費這一社會現狀外,還有一個更加需要我們關注的新詞:「隱性收入低下者」。
首先我們要明白何為顯性收入及隱性收入,它們分別是工作收益的兩個層面:
顯性收入/隱性收入
顯性收入:大家都知道,就是物質收入,說白了就是工資待遇和職位。
隱性收入:是工作帶給個人的能力、眼界及心智的成長與提升,是一種內在的自信與氣質。
顯性收入和隱性收入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只關注到顯性收入,容易忽視隱性收入。
說一個極端的例子:
「唐山收費站撤停」事件讓很多人開始思考顯性收入和隱性收入之間的關係。
2018年初,河北省相關部門宣布唐山收費站撤停之後,原收費站工作人員無奈嘆道:「青春都耗這了,除了收費啥也不會。」
多年青春投入工作,得到了工資收入,但回頭一看,竟是「除了收費啥都不會。」
忽視隱性收入的最直觀結果——嚴重依賴當前工作崗位,甚至失去社會競爭力。
那麼,如何看待顯性和隱性收入呢?
1,工作都有顯性/隱性的收入
任何工作都有顯性/隱性收入,但不同性質的工作,在顯性和隱形收入上的關注程度完全不同。
類似於大學生兼職發傳單之類的工作,除了會給大學生提供顯性的小時收入外,還有「接觸社會、接受歷練」這樣的隱性收入。
2,顯性收入易得,比如小時工,比如麥當勞,以及很多按工時或者計件支付酬勞的工作。
隱性收入更多是一種歷練,不那麼容易發覺,除非你自己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覺知力。
顯性收入放進錢包就好,隱性收入你卻不一定能夠得到,因為這需要你有一顆追求成長的心。
通常隱性收入會被浮躁、抱怨、牢騷、攀比、專注力不足、傲慢心等很多個人原因而消解,也就是說,你不一定能拿到,甚至看不到隱性的收入。
3,長遠來看,隱性收入比顯性收入重要的多
當然,物質也非常重要,我只是說後者也需要我們同等、甚至更多關注,因為隱性收入有把尺子——你關注的越多,累積就越多。背後核心道理就是對於自我成長的肯定、自我問題的發覺,以及心性意志的磨練。
年輕人,應該用時間去兌換能力與心智,然後用能力與心智去兌換更多未來的希望,當然,包括財富、地位等,這就是一種關注隱性收入的態度。而直接用時間去兌換財富,就是小時工了。
其實往簡單了說,沒有隱性收入的累積,顯性收入永遠也不會太多……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終身學習(Lifelong-learning)。
教育崗位的工作相對其他行業更關注隱性收入,更關注成長。這是教育工作的本質需要決定的——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終生學習,才能教育出更多德才兼備的優秀學生。你有一江水,才能給學生一條河。
在神墨,成長主義是神墨人的智慧精華,終生學習是重要的文化理念。工作為我們帶來物質、經驗、閱歷,因此我們更要在工作中始終保持成長,強化對隱性收入的關注。
從戰略而言,神墨「學習型組織」的打造,始終是重要的一步。在神墨有大量的學習機會,有針對各個階段主管教師的各類培訓。這些體系化培訓提供了豐富的隱形收入資源,但需要每個教師投入關注,主動學習,形成「終生學習」的覺知。
其次,面對每一項挑戰,都需要看到挑戰背後的價值,即自我的成長,從而將隱性收入也納入囊中。
只有對「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覺知,方可正確看待顯性收入及隱性收入之間的互相平衡關係,無論是在工作的選擇上,還是對其隱性收入的判斷上,都會讓我們有所理解——顯性收入是我們維持生活的根本,而隱性收入是我們不被時代淘汰的希望。
當今時代,世界在飛速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知識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未來決定我們是否能走得高,走得遠的永遠都是我們自身——即一種迎難而上的常規化心態,以及能夠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意志。
我們要不斷適應發展變化的客觀世界,就必須把學習從單純的求知與心性的打磨變為生活的方式,不被工作本身的顯性收入所約束,關注隱性收入,養成主動的、不斷探索的、自我更新的、學以致用的和優化知識的良好習慣。努力做到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
最後,對於任何一個企業或者學校而言,顯性收入和隱性收入需要平衡,並引導其參與者去關注隱性收入。因為後者攜帶一種積極、健康的能量,這對於學校的發展和個人的成長都十分重要。
只給予隱性而不關注顯性收入的學校是忽悠;只給予顯性的,而不關注隱性收入的學校則是一種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