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回家晚了,補一個之前參與楊哥讀書打卡活動的日記。當時第一次看到 「三行而後思」,讓我想到之前在肯·羅賓遜書裡提到的那個熱愛舞蹈的小孩,那種 「move to think」 和自己往往偏向於 「think to move」,沒有孰優孰劣之分,但確實有些人習慣在行動中思考,有人更希望在想清楚後採取行動。
知乎檢索採銅時,看到一位答者的調侃比較搞笑,說光提倡 「即刻行動」 這一項建議就可以過濾掉 99.99% 的閱讀者。很像之前和林翰姐對話時,聽到她說 「聽過很多道理卻過不好一生」 其實並沒有 「聽懂道理」 對我的啟發。也有些像 Helen 所說的從 knowledge 到 knowing,通過切身的經驗和實際的行動了悟和內化的知識,才是屬於自己的 「道理」。知道知識並不意味著懂得道理,很多時候,這個過程是需要通過行動來達成的。
那位答者還提到這類作者通常對 「非虛構」、「元認知」、「主動閱讀」、「終身學習」、「基於實驗、事實和數據的科學研究方法」 的熱情和興趣,想到自己大學時期把自己歸類為 「獵奇者」,與採銅的這段歸納也有些類似:
一個好的長時程問題,讓我們成為 「建構者」,因為我們不僅在學習知識,還在 「建構答案」,在努力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篩選、評判和整合新舊知識,並把它們融匯成一個自洽的整體;一個好的問題,讓我們成為 「探索者」,主動地去探求未知的領域,拓寬 「未知的未知」 的邊界,而不是僅僅滿足於對現成的、邊界明晰的知識的掌握;一個好的問題,讓我們成為一個 「獵手」,知識是我們主動去偵察、尋覓、狩獵的獵物,而不是我們戰戰兢兢供奉著的或者亦步亦趨跟隨著的對象。在問題引導下的學習最大的特點是,它所希求的知識是沒有邊界的,為了找到問題的解,我們可能會尋訪任何可能的線索,查閱任何有益的資料,而不受既定的觀點的束縛。
在行動中反思,在行動後反思,也會反過來發展我們的認識。像布魯克那樣,把行動和經歷當作智慧的來源,將實踐中通過反思積累的知識作為指導實踐的方法。能夠顯性表達的,就是我們通過經驗萃取的智慧,可以被重複使用和遷移到其他應用場景。
偶爾在 「思維奔逸」 的過程中,損失了部分領會也不要緊,真正重要的概念就像鬼魂,必將反覆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