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T.K 利維坦
© giphy
利維坦按:
你相信一見鍾情嗎?似乎有不少人處在一種「不相信愛情,但又期待愛情」的狀態。不過有意思的是,2017年美國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多達61%的女性相信一見鍾情是可能的,男性同胞的比例更是高達72%,純愛直男風撲面而來。你呢?
愛情中總有一些瘋狂,好在瘋狂也總是有原因的。
——尼採
暖呼呼的愛情也許跟冷冰冰的科學相去甚遠。但無論是在一塵不染的實驗室裡,還是在光線昏黃的枕畔床頭,愛情與科學總能不期而遇。
在科學家看來,所謂愛情不過是一種基於數百萬年進化而產生的生理結果,其背後依舊是各種激素的分泌與調控,而這一切都只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專注於某個伴侶並進行交配。
人類學家海倫·費舍爾(Helen Fisher)曾經把「墜入愛河的過程」分成三個階段:小鹿亂撞的躁動(lust)、如膠似漆的吸引(attracted)、耳鬢廝磨的熱戀(attachment)。
對於每個階段,我們的大腦都會分泌不同的「愛情激素」,因此也造就了不同的愛情體驗。三個階段並非總是按順序線性出現,任何一種模式都可能被激活,甚至同時存在。
不過,科學家相信一見鍾情。
* * *
© Sulzer Lab/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科學家認為,既然我們可以在瞬間感到快樂、恐懼、悲傷,那麼同樣作為一種人類情感、且同樣受激素調控的愛情,自然也能瞬間迸發。
不僅相信一見鍾情,科學家還測出了一見鍾情的最短發生時間——0.2秒。換句話說,我們的大腦只需0.2秒就可以開始分泌讓人為之瘋狂的「愛情激素」,由此產生愛上一個人的感覺。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743-6109.2010.01999.x)
這可能確實有些誇張,0.2秒的時間裡蝴蝶只能扇動兩下翅膀,蝸牛隻能向前爬行0.5毫米,但卻可能改變人的一生——如果是1小時,在你看來會不會更合理一些?
美國心理學家阿瑟·阿倫(Arthur Aron)在上世紀末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邀請了一幫眾孤男寡女共處一室,讓他們根據預先設計好的一份問卷相互提問和回答。這份問卷裡共有36道題目,隨著實驗的進行,問題也會越來越私人化。在雙方都回答完所有問題之後,參試者會被要求進行長達4分鐘的對視。
坦誠的溝通締造關係紐帶,長時間的對視產生「戀愛感」。完成整個步驟只需1小時,研究人員卻能在參試者的大腦中找到愛情激素的明顯分泌跡象。也就是說,只需1小時(外加36個問題)就可以讓你愛上一個人。
其中一對參試者在半年之後甚至結了婚,他們還邀請整個實驗室的人來參加婚禮。
(journals.sagepub.com/doi/pdf/10.1177/0146167297234003)
(36個問題可以看這裡:www.nytimes.com/2015/01/09/style/no-37-big-wedding-or-small.html)
愛情來得比龍捲風還快。
* * *
© giphy
我們生來就是為了相愛。
——海倫 · 費舍爾
初見時產生的好感,往往基於性吸引力。這雖然聽上去很俗氣,但卻源於種族繁衍的生存渴望,無法辯駁。
「我們的大腦精通生存之道,繁衍則是生存手段的最高峰。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儘管有時候你本意並非如此。」加州大學的洛雷塔·布魯寧博士(Loretta G. Breuning)字字珠璣。
滿大街的人,為什麼唯獨那一位吸引了你?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因為你的大腦認為ta的基因和你的基因結合之後,能生出比較健康的孩子。於是,你的大腦會迅速分泌雌激素和睪丸激素(男女不限),牽著你走向某種「性趣盎然」。
這是一種基礎,也是一種導向。此時此刻,你和ta之間並不存在深刻的愛情,因為這需要時間,初見時候的欲望雖然稚嫩,卻是許多故事的開端。
* * *
© giphy
我願做那口空氣,在你身體裡作片刻的逗留。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但是,欲望跟愛情是兩碼事。
給一個正常男性注射睪丸激素可以讓他渴望愛情,但未必能讓他真的投身愛情。
在費舍爾的愛情第二階段裡,躁動的欲望隨著性激素水平的回落而逐漸褪去,但你開始滿腦子全是對方,一見面還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出去約會的前一晚,心情就像小學生期待著第二天的春遊,一股沒來由的興奮感堵在胸口,仿佛渾身的毛孔都在盡情呼吸。
這一切都是因為在第二階段裡,我們的大腦會大量分泌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前者刺激大腦的快感中樞,後者讓你心跳加速、容易激動。與此同時,體內血清素的水平也會降低,你開始變得多疑、焦慮,變得患得患失。
費舍爾認為,這一階段可以很短暫,也可以持續很久,幸運的話久到數十年。時間開始著手搬弄愛情,往更熱烈的境地。
* * *
© tenor
要不是有人告訴我這就是愛,我會以為這是一把赤裸的劍。
——吉卜林
可惜的是,新歡總會變成舊愛。
平淡的生活日復一日,你開始穿著背心出門,她隨你箍起劉海下樓;你沾床即睡,她化妝嫌累;你如廁不關門,她放屁不避人。雖說情人眼裡出西施,但誰又不懷念初識時的那種悸動?
終於有一天,你會發覺自己已經很久沒有體驗過心跳加速的感覺了,就像裡爾克在詩裡寫的,「這就是生活。最終,從一個昨日升起了一切時刻中最寂寞的時刻。」
於是,你開始懷疑愛情是否還存在。恐慌、質疑、否定、試探,每個談過戀愛的人或許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潮落之後總會露出崎嶇不堪的礁石,愛情如鯁在喉。
然而在神經學家弗雷德·努爾(Fred Nour)看來,這般情緒的變化依舊具備重要的進化意義:「當給你帶來欣快感的那些化學物質慢慢減少,你也終於能夠逐漸看清現實,這是一個重新評估現有感情的絕佳契機。」
時間會沉澱一切,當然也包括愛情。隨著前述激素水平的回落,你得以審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衝動,甚至從盲目中抽離,但只有堅定不移的人才能繼續走下去,海王沒有真愛。
不過只要過了這個坎,戀人們就會進入第三個階段,依戀。
在這一階段裡,另外兩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素——催產素和抗利尿激素將會主導你的愛情體驗。前者會在我們擁抱、親吻抑或雲雨的時候流遍全身,讓人感覺到更緊密、長情的羈絆,號稱維繫夫妻關係的「粘合劑」;抗利尿激素則讓人忠於彼此,以實現共同哺育後代的進化目的。
並非只有人類才懂愛情。在對草原田鼠展開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一夫一妻制的草原田鼠,大腦裡催產素與抗利尿激素的受體密度比多配偶制的山地田鼠要高得多。而如果人工阻斷草原田鼠這兩種激素的分泌,它們也會變得「不再忠誠」。
(www.people.vcu.edu/~mreimers/SysNeuro/Lim%20-%20Oxytocin%20and%20social%20bonding.pdf)
© YVA MOMATUIK AND JOHN EASTCOTT/MINDEN PICTURES/NEWSCOM
草原田鼠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哺乳動物,以對伴侶忠貞不渝而聞名。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一窩鼠跌進水裡,其他田鼠都在奮力撲水求生,被迫與伴侶分開的雄性田鼠卻會無精打採地仰頭漂浮在水面上,你仿佛都能聽到它用田鼠細小的嗓門喃喃自語著:「她走了,她真的走了。」
為了找到草原田鼠如此抑鬱的大腦機制,研究人員給它們做了系列檢查,最後發現,被迫與伴侶分開的那些雄性田鼠,體內皮質醇的水平遠高於正常。
這是一種在你面對危機的時候才會出現的應激激素,幫助大腦做出是逃跑還是戰鬥的決策,過高的皮質醇水平還可能導致焦慮、噁心、發胖和長痤瘡——當你回歸單身,所有的愛情激素水平都將迅速下降,你的皮質醇也會開始旺盛分泌。由此可見,你的大腦的確會把失戀視作一場生活危機。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698175/)
© slate
但仍有不少人能保持幾近終生的」戀愛感「。美國石溪大學丹尼爾·奧利裡(Daniel O』Leary)教授的研究團隊在2011年曾對全美274對結婚逾十年的老夫老妻做過一項調研。從結果來看,46%的女性和49%的男性都聲稱自己仍然「非常熱烈地愛著對方」。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948550611417015?rss=1)
而在另一項研究中,工作人員發現處於長期伴侶關係中的人(平均婚齡21.4年),其大腦快感獎勵迴路(主要是中腦腹側被蓋區)的活躍程度,與剛熱戀的人相差無幾。也就是說,科學同樣證明愛情是可以持續一生的。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77362/)
你也許會覺得那不是愛情,而是類似親情與友情的嵌合體。然而定義並不重要。愛情安居於平淡與波湧的接駁處,「與永恆悄聲對話,在時間裡未曾擁有家」。
* * *
© Igor Ustynskyy
他們彼此深信
是瞬間迸發的熱情讓他們相遇
這樣的確是美麗的
但變幻更為無常
——辛波絲卡
功能性磁共振下的戀人大腦,看到伴侶照片時會被激活獎勵中樞——其情形有如吸食了古柯鹼的大腦,坐實了愛情毒藥一說。
而當一對愛人分手,其大腦也會表現出與海洛因成癮者突然開始戒毒相似的特徵。在大部分情況下,這種「戒斷過程」並不會持續太久,多數人都能在半年之內走出分手的痛苦——這只是一個估計值,每個人都有自己應對情緒的方式。
關於分手的研究還有很多。201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當未能從失戀中走出來的人看到前任的照片時,其大腦活動的監測結果與手臂被灼燒時的狀態十分相似。
(www.pnas.org/content/108/15/6270)
而在另一項研究中,喪偶的鰥寡者在伴侶離世之後的6個月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了53%,而死亡率更是要比平時高出41%。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6453017316025?via%3Dihub)
在關於愛情的描述裡,有一種說辭是「被愛人偷走了心」,一些傳統的阿拉伯文化還會認為被偷走的不是心,而是肝臟。心肝失竊只是比喻,但喪偶後短時間內相繼離世的人,很有可能在字面意義上經歷了「心碎」。
這在醫學上有個專門詞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譯為「心碎綜合症」,專用來表述「因傷心等情緒壓力而造成的左心室應激性休克」。情緒上的創傷真的會在生理上有所表現。
左心室的變形據說與日本捕撈章魚的陷阱「章魚罐」(tako-tsubo)形似,因此得名「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章魚罐心肌病)。© ACLS
好在心碎綜合症並不會像其他心臟病一樣造成永久性損傷,而且通常都會自行消退,就像你所經歷的大部分戀愛告吹。親友會說你得支稜起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你也會開始接受並理解這一事實,在衛生間暗自流淚或者是盯著手機號啕大哭。
本文由T.K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原標題:《浪漫的期限》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