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值得的學習呢?
青春年少時,我們將滿腔熱情奉獻給語數外、政史地、物化生,以期博個光明坦蕩的前途,從此人生順遂。卻不知,現實給了我們一記響亮的耳光,那些知識並不能教會我們如何解決實際問題,如何與同事更好地交流,如何辨識生活中的風險……究竟是哪一環出了問題,讓我們的學習「投資」得不到相應的「回報」?《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會幫你打開內心的焦慮:傳統教育存在哪些真正致命的問題?什麼才是好的學習?如何打造你的創造力?
談到學習,大多數可能想到的都是如何提高學習效率的問題,但很少有人會去思考為什麼要去學習,學習這些東西到底對不對。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的作者戴維•博金斯是哈佛大學的資深教授,用了50年的時間專門研究我們人類到底什麼知識應該學習,什麼知識不應該學習。
我們可能學過二元二次方程、概率論、細胞分裂,但是除了考試,有多少人在生活中使用過這些知識呢?下面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用盡畢生精力研究教育的戴維•博金斯的思考吧。
一、你的教育「投資」產生「回報」了嗎
1、你有第三類接觸嗎
史蒂文•史匹柏曾拍一部電影,叫《第三類接觸》。
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就知道人類與外星人的接觸分為三類,第一類接觸是人類看到外星人的飛船掠過,第二類接觸是人類發現外星人生活過的痕跡,第三類接觸是人類與外星人進行面對面地交流。
戴維•博金斯教授藉助這個第三類接觸的概念,呼籲人們在生活中用到自己學到的知識。
2、學的知識越多越好嗎
知識是用進廢退的。即便在學校曾經是學霸,但學過的配平有機化學方程式,在畢業之後也會忘得一乾二淨,這實際上就是時間、人力、物力的浪費。
3、學習有機會成本嗎
知識的學習是有機會成本的,如果花費過多注意力在特定的知識上,在其他地方就會知之甚少。
你學了一堆知識的同時,錯過了最重要的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系統像一座工廠,學生進去,工廠摧毀了創造力,輸出的產品是只會背誦的學生
二、現在教育存在的問題
現在,我們的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如:過度關注學業成就,忽略相關性差距;過於關注了解性知識,忽略知識內涵;過於強求專業知識,忽略生活相關知識;固守教育體制的層級結構,忽視知識體系的網狀結構。
1、過度關注學業成就,忽略相關性差距
過度關注學業成就,忽略相關性差距的意思是過度重視文憑而忽略思考我們學到的知識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
我們經常拿小學應用題來開玩笑。比如「一個水池子放滿水需要50分鐘,把水都放光需要15分鐘。問一邊打開放水的龍頭,一邊把水放光,多長時間這個水池子能放滿」。這不就是資源的浪費嗎?所以這個應用題其實就是忽略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2、過於關注了解性知識,忽略知識內涵
我們對很多名詞可能都只是一知半解,比如膽固醇、陶瓷材料、路由器、帶寬、行星軌道、查理大帝等。很多學霸甚至都能夠把這些名詞的相關背景知識背出來,但是這只是停留在了解的層面,沒有思維的深度。
3、過於強求專業知識,忽略生活相關知識
很多人學習物理、化學知識已經到了相當專業的準科學高度,但是對於怎麼讓一個小組內的不同意見結合起來進行決策,對於到底怎麼追求異性或者得體的拒絕異性等生活問題卻一無所知。
三、全局性理解
1、為理解而教
為理解而教(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是戴維•博金斯教授長期從事的一個項目。
生動靈活、具有適應性,而且明顯是積極主動地理解與人們生活的世界、生活的方式息息相關的理解,稱為全局性理解。·
案例:透徹的全局性理解歐姆定律
戴維•博金斯教授有一次在課堂上問:「有沒有哪位覺得自己對某一個概念是全局性理解的」。有一個小夥子舉手說:「我理解歐姆定律:I=U/R,就是電流等於電壓除以電阻」。
教授說:「你能不能講一下,你是如何全局性理解歐姆定律的?」
這個小孩說:「我學了歐姆定律以後豁然開朗,因為我突然發現它和我們推算的導熱管的氣流量有關係。所以歐姆定律可以提供一種粗略的範式,比如說氣流量等於氣壓除以導管的阻力。」
這個小夥子用這套概念改造了家裡的供暖系統,發現家裡的供暖更有效了,沒有以前供暖系統那麼冷。
其實,再深入思考一下,牛頓那個著名的公式:F=ma,就是力等於質量乘以加速度。換一個說法,其實就是加速度等於外力除以質量,這與歐姆定律的電流等於電壓除以阻力特別地相似。
再往前推一步,我們會發現這個社會的貪汙等於權力除以社會及法律約束。如果這個社會、法律的約束越少,人的權力越大的話,貪汙就會越多。
甚至再進一步延伸到傳播學,謠言等於編纂謠言的水平除以公眾的認知能力。如果公眾的認知能力越低,編纂謠言的能力越強,謠言就越厲害。
把以上的「學以致用」分為3個層次,恐怕1萬個中國學生中也就1個能做到。這才是當今世界需要的人才,解決問題的人。
2、判斷全局性理解的3個標準
要想達到全局性理解,需要符合3個方面的標準,分別是:深刻見解、行動、機會。
深刻見解是指某個概念有助於人從物理、社會、藝術等不同角度對世界的深入了解和印證。
行動是指某個概念能夠指導人們採取有效的專業行動、社會行動、整治行動等。
機會是指某個概念可能出現在各種場合中,表現為多種不同的重要形式。
3、全局性理解的三個優勢
具備全局性理解能力的人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優勢,分別是獨立思考、慎思、深入學習。
1)獨立思考。具備全局性理解能力的人遇到任何狀況都會用自己的智力來判斷並確定方向,而不是隨大流。
2)慎思。具備全局性理解能力的人會審慎的思考問題,而不是輕易地得出一個心血來潮的結論,或者是特別不具備科學性的,用歸納法簡單總結的一個結論。
3)深入學習。一勞永逸的學習是希望學習完之後渴望知識不要再變了,而深入學習是經常地跟蹤,不斷地改進。
四、如何掌握全局性理解
1、抽樣教學法
生活中有很多需要全局性理解的概念,比如公正、懶惰、學習、社交等,隨便數一下都有一萬多個。
這麼多該怎麼教呢?方法是抽樣教學法。比如四大名著那麼多,不可能全部通篇教一遍,可以抽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兩篇分享就可以了。
對於二元二次方程這樣的數學知識,並不是都要徹底摒棄掉,可以通過重構來拯救二元二次方程。比如可以儘量把它和經濟學結合在一起。在國外學經濟學之前是必須要有數學的水平,因為裡面充滿了數學的運算。
2、開放性的問題
在對天文學、機械學等知識進行重構的過程中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開放性的問題,那些有大量鋪墊的問題能夠激發人的好奇心。
比如「在全世界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中,有許多文明的成熟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它們也有高度發達的經濟體系、突出的科學成果,甚至產生了大量巧妙的裝置。那麼,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那些文明之中,而是出現在了這個特定時期特定的地區?」
再比如「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跟哥倫布航海的時候幾乎差不多。但是鄭和下西洋除了給別人送去一些禮物之外,沒有給中國帶來任何質的改變,而哥倫布的航海改變了整個歐洲,這是為什麼呢?」
3、有生命力的問題
1)假如不是呢?
一般人的壽命也就是100歲,所以人們都是按照這樣的假設來安排自己的婚姻關係、人生規劃、投資理財、旅遊等的,社會資源也是按照這個來配置的。
但是,假如不是呢?
假如就像未來學家所預言的那樣,到2030年人的平均壽命能夠達到150歲,該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呢?這就是一個很有啟發性的問題。
2)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當人們不斷地討論著一些淺層次的問題的時候,作為引導者,需要問大家真正的問題是什麼,這可以起到撥雲見日的作用。這樣到最後大家可能會發現,問題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可能是文化的衝突、人類自古以來的惰性、社會差異等。
什麼是智慧
智慧是符合深刻見解、行動、倫理道德、機會標準的全局性的理解,因此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一個人的綜合能力。
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具有普遍重要性的個人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稱之為綜合能力,它更關注人們如何更好地應對自己的個人生活和人際關係。
否則,如果教育中全是大大小小的「兔子洞」,只是深刻鑽研具體細節,那麼學生就沒有機會從整體上熟悉一個學科中最好的那片廣袤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