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著名教育心理學家:什麼才是有價值的學習?

2020-12-06 騰訊網

什麼才是值得的學習呢?

青春年少時,我們將滿腔熱情奉獻給語數外、政史地、物化生,以期博個光明坦蕩的前途,從此人生順遂。卻不知,現實給了我們一記響亮的耳光,那些知識並不能教會我們如何解決實際問題,如何與同事更好地交流,如何辨識生活中的風險……究竟是哪一環出了問題,讓我們的學習「投資」得不到相應的「回報」?《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會幫你打開內心的焦慮:傳統教育存在哪些真正致命的問題?什麼才是好的學習?如何打造你的創造力?

談到學習,大多數可能想到的都是如何提高學習效率的問題,但很少有人會去思考為什麼要去學習,學習這些東西到底對不對。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的作者戴維•博金斯是哈佛大學的資深教授,用了50年的時間專門研究我們人類到底什麼知識應該學習,什麼知識不應該學習。

我們可能學過二元二次方程、概率論、細胞分裂,但是除了考試,有多少人在生活中使用過這些知識呢?下面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用盡畢生精力研究教育的戴維•博金斯的思考吧。

一、你的教育「投資」產生「回報」了嗎

1、你有第三類接觸嗎

史蒂文•史匹柏曾拍一部電影,叫《第三類接觸》。

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就知道人類與外星人的接觸分為三類,第一類接觸是人類看到外星人的飛船掠過,第二類接觸是人類發現外星人生活過的痕跡,第三類接觸是人類與外星人進行面對面地交流。

戴維•博金斯教授藉助這個第三類接觸的概念,呼籲人們在生活中用到自己學到的知識。

2、學的知識越多越好嗎

知識是用進廢退的。即便在學校曾經是學霸,但學過的配平有機化學方程式,在畢業之後也會忘得一乾二淨,這實際上就是時間、人力、物力的浪費。

3、學習有機會成本嗎

知識的學習是有機會成本的,如果花費過多注意力在特定的知識上,在其他地方就會知之甚少。

你學了一堆知識的同時,錯過了最重要的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系統像一座工廠,學生進去,工廠摧毀了創造力,輸出的產品是只會背誦的學生

二、現在教育存在的問題

現在,我們的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如:過度關注學業成就,忽略相關性差距;過於關注了解性知識,忽略知識內涵;過於強求專業知識,忽略生活相關知識;固守教育體制的層級結構,忽視知識體系的網狀結構。

1、過度關注學業成就,忽略相關性差距

過度關注學業成就,忽略相關性差距的意思是過度重視文憑而忽略思考我們學到的知識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

我們經常拿小學應用題來開玩笑。比如「一個水池子放滿水需要50分鐘,把水都放光需要15分鐘。問一邊打開放水的龍頭,一邊把水放光,多長時間這個水池子能放滿」。這不就是資源的浪費嗎?所以這個應用題其實就是忽略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2、過於關注了解性知識,忽略知識內涵

我們對很多名詞可能都只是一知半解,比如膽固醇、陶瓷材料、路由器、帶寬、行星軌道、查理大帝等。很多學霸甚至都能夠把這些名詞的相關背景知識背出來,但是這只是停留在了解的層面,沒有思維的深度。

3、過於強求專業知識,忽略生活相關知識

很多人學習物理、化學知識已經到了相當專業的準科學高度,但是對於怎麼讓一個小組內的不同意見結合起來進行決策,對於到底怎麼追求異性或者得體的拒絕異性等生活問題卻一無所知。

三、全局性理解

1、為理解而教

為理解而教(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是戴維•博金斯教授長期從事的一個項目。

生動靈活、具有適應性,而且明顯是積極主動地理解與人們生活的世界、生活的方式息息相關的理解,稱為全局性理解。·

案例:透徹的全局性理解歐姆定律

戴維•博金斯教授有一次在課堂上問:「有沒有哪位覺得自己對某一個概念是全局性理解的」。有一個小夥子舉手說:「我理解歐姆定律:I=U/R,就是電流等於電壓除以電阻」。

教授說:「你能不能講一下,你是如何全局性理解歐姆定律的?」

這個小孩說:「我學了歐姆定律以後豁然開朗,因為我突然發現它和我們推算的導熱管的氣流量有關係。所以歐姆定律可以提供一種粗略的範式,比如說氣流量等於氣壓除以導管的阻力。」

這個小夥子用這套概念改造了家裡的供暖系統,發現家裡的供暖更有效了,沒有以前供暖系統那麼冷。

其實,再深入思考一下,牛頓那個著名的公式:F=ma,就是力等於質量乘以加速度。換一個說法,其實就是加速度等於外力除以質量,這與歐姆定律的電流等於電壓除以阻力特別地相似。

再往前推一步,我們會發現這個社會的貪汙等於權力除以社會及法律約束。如果這個社會、法律的約束越少,人的權力越大的話,貪汙就會越多。

甚至再進一步延伸到傳播學,謠言等於編纂謠言的水平除以公眾的認知能力。如果公眾的認知能力越低,編纂謠言的能力越強,謠言就越厲害。

把以上的「學以致用」分為3個層次,恐怕1萬個中國學生中也就1個能做到。這才是當今世界需要的人才,解決問題的人。

2、判斷全局性理解的3個標準

要想達到全局性理解,需要符合3個方面的標準,分別是:深刻見解、行動、機會。

深刻見解是指某個概念有助於人從物理、社會、藝術等不同角度對世界的深入了解和印證。

行動是指某個概念能夠指導人們採取有效的專業行動、社會行動、整治行動等。

機會是指某個概念可能出現在各種場合中,表現為多種不同的重要形式。

3、全局性理解的三個優勢

具備全局性理解能力的人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優勢,分別是獨立思考、慎思、深入學習。

1)獨立思考。具備全局性理解能力的人遇到任何狀況都會用自己的智力來判斷並確定方向,而不是隨大流。

2)慎思。具備全局性理解能力的人會審慎的思考問題,而不是輕易地得出一個心血來潮的結論,或者是特別不具備科學性的,用歸納法簡單總結的一個結論。

3)深入學習。一勞永逸的學習是希望學習完之後渴望知識不要再變了,而深入學習是經常地跟蹤,不斷地改進。

四、如何掌握全局性理解

1、抽樣教學法

生活中有很多需要全局性理解的概念,比如公正、懶惰、學習、社交等,隨便數一下都有一萬多個。

這麼多該怎麼教呢?方法是抽樣教學法。比如四大名著那麼多,不可能全部通篇教一遍,可以抽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兩篇分享就可以了。

對於二元二次方程這樣的數學知識,並不是都要徹底摒棄掉,可以通過重構來拯救二元二次方程。比如可以儘量把它和經濟學結合在一起。在國外學經濟學之前是必須要有數學的水平,因為裡面充滿了數學的運算。

2、開放性的問題

在對天文學、機械學等知識進行重構的過程中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開放性的問題,那些有大量鋪墊的問題能夠激發人的好奇心。

比如「在全世界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中,有許多文明的成熟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它們也有高度發達的經濟體系、突出的科學成果,甚至產生了大量巧妙的裝置。那麼,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那些文明之中,而是出現在了這個特定時期特定的地區?」

再比如「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跟哥倫布航海的時候幾乎差不多。但是鄭和下西洋除了給別人送去一些禮物之外,沒有給中國帶來任何質的改變,而哥倫布的航海改變了整個歐洲,這是為什麼呢?」

3、有生命力的問題

1)假如不是呢?

一般人的壽命也就是100歲,所以人們都是按照這樣的假設來安排自己的婚姻關係、人生規劃、投資理財、旅遊等的,社會資源也是按照這個來配置的。

但是,假如不是呢?

假如就像未來學家所預言的那樣,到2030年人的平均壽命能夠達到150歲,該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呢?這就是一個很有啟發性的問題。

2)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當人們不斷地討論著一些淺層次的問題的時候,作為引導者,需要問大家真正的問題是什麼,這可以起到撥雲見日的作用。這樣到最後大家可能會發現,問題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可能是文化的衝突、人類自古以來的惰性、社會差異等。

什麼是智慧

智慧是符合深刻見解、行動、倫理道德、機會標準的全局性的理解,因此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一個人的綜合能力。

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具有普遍重要性的個人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稱之為綜合能力,它更關注人們如何更好地應對自己的個人生活和人際關係。

否則,如果教育中全是大大小小的「兔子洞」,只是深刻鑽研具體細節,那麼學生就沒有機會從整體上熟悉一個學科中最好的那片廣袤天地。

相關焦點

  • 在哈佛學什麼?
    它們是使他文明開化的唯一途徑……面對這樣一個行將接受教育的人,我們必須思索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他能夠被稱為受過大學教育,他應當學習什麼?上大學的人口比例在過去幾十年裡一直呈下降趨勢,人們普遍感到高等教育的價值在下降。1858年入學的亨利·亞當斯在自傳中回憶自己的哈佛歲月:「哈佛教給學生的東西並不多(當然也沒有教給學生太多壞的東西)……四年的哈佛學院的學習生涯,到最後你心中會留下一片空白,一個心靈的水印。」
  • 美哈佛心理學家不端行為大起底
    原標題:美心理學家不端行為大起底   Marc Hauser圖片來源:RICK FRIEDMAN   在美國哈佛大學完成對著名心理學家Marc Hauser不端行為調查的4年後,該機構的報告終於發布,這多虧了《波士頓環球報》的一名記者通過《信息自由法》(FOIA)請求發布文檔。
  • 哈佛「真」校訓背後的教育理念
    關於哈佛大學的校訓在中國網際網路上盛傳已久,比如「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近日,哈佛大學圖書館官方網站驚現留言:傳說中的哈佛大學校訓都是假的,在哈佛牆上看不到所謂的校訓,所謂校訓都是編造的。  流行一時的「哈佛圖書館校訓」被證偽之後,不少專家、學者紛紛撰文,探討並反思對「假」校訓的追捧所反映出來的中國教育的問題。其實,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人們都需要箴言、格言或者名言警句,以起到勵志的作用,這一點不僅中外皆然,古今也都是如此。
  • 哈佛心理學家提醒:有這8個跡象,表明父母正在培養一自卑的孩子
    那麼有自卑感的孩子有什麼表現呢?哈佛心理學家肖恩庫珀花了5年時間研究心理學的領域,總結出來了一些經驗,有這8個跡象,表明父母正在培養一個自卑的孩子,提醒家長要及時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是男孩和女孩的自卑心理還是不一樣的,推薦大家這《養育男孩》《養育女孩》:全書「對症下藥」,幫助家長全面分析男孩、女孩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平時對孩子的教育無非就是「窮養兒子富養女」,但這句俗語並不等同於正確的教育。
  • 哈佛校長說: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只是學好這類邏輯思維
    哈佛校長說: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只是學好這類邏輯思維我感覺閱讀是開心!確實,也沒有騙所有人,是發自肺腑地說。因為很很多人閱讀的方式不同。我身旁九十%的人閱讀是持續的背,用勁地記。有句話稱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有一位網民形容得很好,邏輯思維如同專用工具和方式,魚就相當於專業知識。假如要是學會了這些專用工具和方式,不僅捉魚,學好用其它專用工具和方式去抓其它小動物。它是存活的技能,無論到哪些環境都能夠存活。積累一定的邏輯思維,無論學什麼知識是非常快,了解剖析接納水平強,迅速進入到人物角色。
  •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4個標準告訴你什麼是有價值的學習
    作者戴維·珀金斯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資深教授,也是哈佛大學「零點項目」的創始人之一。他在美國教育界和心理界有著極高的威望和影響力,對智力、理解、思考、創意等各種與人類學習相關的議題都有著豐富的研究經驗。他積極參與到現代教育改革的實踐當中,嘗試為不同階層的學習者構建深入學習的體系。
  • 因激情出軌的人最終都後悔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激情必然會消退
    《心理學簡報》本期內容簡介本期《心理學簡報》將為讀者具體分析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Richard Solomon的著名心理學實驗,並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為什麼當初因為激情出軌的人最終都後悔了。(全文共計兩千餘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出軌最常見的理由是缺乏激情根據美國加州大學和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心理學家Judith Trea與Deirdre Gisen在2000年的調查發現:在美國已婚的家庭中,有18-20%的出軌率;未婚但同居的情侶中出軌率高達30
  •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河合隼雄,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日本首位榮格心理分析師,被村上春樹視為心靈導師和知己。本文選自他的新書《什麼是最好的父母》,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輔以詳細解說,剖析親子關係,以及養育的本質。Q1: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唱反調?
  • 世界教育奇書《卡爾威特的教育》:如何把孩子培養進哈佛大學?
    據說,凡是嚴格按照這本書上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孩子的,把孩子都送進哈佛大學了。四川成都有位母親,懷孕期間,朋友送給她了這本書,她如獲至寶,按照書中的方法教育女兒,18歲時,她女兒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她把教育經歷寫下來,就有了《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這本書是如何把孩子培養成哈佛大學精英的呢?主要從以下幾點來闡述。
  • 這位女校長對哈佛新生的最後一次演講,談了大學教育的兩個關鍵點
    其次,大學畢竟保持高度的多樣性,這樣你才能向身邊地人學習到最多。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女校長在哈佛的最後一次新生演講上還講了些什麼。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大學教育應該是什麼?大學教育意味著什麼?大學本身到底是什麼?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和不安的時刻,我們如何看待大學的責任,也就是我們肩負的責任?首先,大學是關於知識和對真理的追求。我們相信真理和人類不懈追求真理力量。我們堅信教育和學習,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和民主政府的基石。
  • 出過八位美國總統的哈佛大學商訓,大家知道是什麼嗎?快來學習下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簡稱「哈佛」,坐落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都市區劍橋市,是一所享譽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員。以下是哈佛大學在世界四大權威大學排名中的排名情況。
  • 哈佛教授在家向中國校長喊話:智商測驗和教育考試只能評價7種智能...
    「人類智能至少有7種。」作為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者,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20日「現身」中國上海金茂大廈。他從位於美國麻省的家中,向參加2020金茂未來教育論壇的中國校長們喊話:智商測驗和教育考試只能評價這7種智能中的前兩種。
  •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高智商兒童小時候多有共同點,但並非全靠遺傳
    可見,高智商的孩子,並不一定有一對高智商的父母,他們可能只是有更適合發展智力的環境,開發出了更多的自身潛能而已。被稱為「智商之父」的美國心理學家推孟(L.M.Terman)在20世紀二十年代進行過一次大型的觀察實驗,實驗過程中,推孟通過智力篩選出了1500智商在130以上的孩子,並對他們進行長期的追蹤觀察。
  • 哈佛大學教授大衛戴明:在教育系統中,只有幼兒園適合未來的工作
    根據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目前在英國工作的35%有可能在未來內成為自動化。人工智慧時代在教育部公布的《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新增專業中,人工智慧、數據科學和大數據技術與智能製造工程名列前三。
  • 哈佛校長: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學會一堆知識,而是掌握科學思維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很多家長覺得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懂更多的知識,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哈佛大學唯一的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也曾發表過自己對教育的看法:「走出去了解整個世界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 哈佛大學與當代高等教育——德裡克·博克訪談錄
    許多年以來, 顯然有一些發現被證明具有重要的商業價值, 但是還有大量的發現被束之高閣, 因為大學之外的人對這些發現一無所知, 而大學也沒有感到有什麼特殊的理由要把它們推薦給企業界, 所以它們就被束之高閣。因此, 現在大學更加積極地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是有一定價值的。此外, 儘管大學與企業界的合作會有一定的危險, 但這種合作也可能給雙方都帶來好處。
  • 教育是探索,教育需要反思,什麼教育很有效?不妨看一看
    對於一個班級來說,一個好的、有序的、科學的、鼓舞人心的教育將有助於學生從長遠的角度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從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潛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有意義的崇高理想。這種理想的自我認同將使學生無論將來從事什麼職業都有強烈的自我價值感。在不久的將來,它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能更好地為自己的理想而學習。
  • 美國心理學家:高智商兒童的確有很多共同點,與父母遺傳無關
    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提到,:「普通人只發揮了其潛在智能的10%。」,也因此有了智商潛能這個詞。一般人認為智商的上限是遺傳來決定的,我們只能在這個範圍內提升,但是忽視了天賦和自我學習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研究:高智商兒童的共同點在於這3點1、創造力人類之所以能不斷進步,就是因為人類有無與倫比的創造創新的能力,這也是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成為科學家的原因。
  • 教育心理學知識點:羅傑斯的學習理論
    羅傑斯,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從事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實踐與研究,首創非指導性治療。除了在心理諮詢方面做出極大貢獻,他還推動了教育理論的發展。在教師招聘筆試中,羅傑斯的觀點也是重要的備考知識點,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梳理一下與羅傑斯的相關學習理論,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評論:假哈佛校訓暴露中國教育真問題
    [摘要]在很多人眼中,似乎來自哈佛等名校的東西便是至理名言,便放之四海而皆準,便是教育的潮流和方向。於是乎,在假哈佛校訓面前,人們失去了理性,失去了辨別能力,只剩下迷信和盲從。關於哈佛大學的校訓在中國網際網路上盛傳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