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探索,教育需要反思,什麼教育很有效?不妨看一看

2020-12-04 洪觀教育

在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後,對於提高學生成績,走過了一些彎路,也成長了很多。學到了一些教訓,也獲得了一些經驗。

一、勵志教育的作用和意義

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教育工作中,勵志教育對學生成績的提高和隨後的身心發展至關重要。樹立正確的三觀有助於學生。

諸葛亮曾在《誡子書》說過「非志無以成學,非學無以廣才」。這足以表明雄心的重要性。

「勵志」中「勵」的意思是激勵、鼓勵、勉勵的意思,「志」則是「志向、志氣、意志」的意思。勵志則為「振奮精神,奮發向上,始終保持一種昂揚向上的積極樂觀的狀態」的意思。

對於一個班級來說,一個好的、有序的、科學的、鼓舞人心的教育將有助於學生從長遠的角度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從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潛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有意義的崇高理想。這種理想的自我認同將使學生無論將來從事什麼職業都有強烈的自我價值感。在不久的將來,它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能更好地為自己的理想而學習。這對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和班級的整體表現有很好的積極作用。

二、勵志教育的經驗與實踐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她在教育過程中一直扮演著探索者的角色。我認為許多環節包括勵志教育、興趣培養、學習規律指導、鞏固和加強,「學習困難」與態度和習慣是緊密聯繫、相輔相成的。因此,我絲毫不敢忽視勵志教育。

為此,我的方法如下:

1 .每周一次的例會是我最重要的課程之一

這門課的效果對我們下周的表現有很大影響。因此,在班會課上,我通常會集中精力回顧上周,總結和反思,並回顧上周課程的所有方面,包括衛生、學習和思考。它必須是優秀的,同時,它也指出了不完善之處。總結和反思,然後詢問學生的意見,他們對這一周的期望是什麼,然後收集和統一學生的意見,最後由老師和學生決定。

本周我們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將由老師引導和教育,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保持學生良好的精神面貌。本周,我們期待著,努力工作開始。

2、為班級進行思想引導

思想是一個無形的領導者,正確的正能量思想會讓學生走上正確的道路。每周準備一個主題,包括一些國內外著名大學的校訓,一些勵志的真實故事和名言,以及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將兩者結合起來指導學生。

我很高興這一結果是,我們班的大多數學生已經找到了他們的學習目標和未來理想的工作。

3、利用自己的晚自習鞏固

利用晚自習,將一些真實的名人故事改編的電影,如《風雨哈佛路》放給學生看,看完後,啟發學生寫出一種觀後感,不是作業,而是隨心所欲地暢所欲言。效果非常好。經過一年的努力,我們班的學生現在可以知道他們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做什麼和不做什麼。因為心中有了目標和理想,便會有自我約束和約束,知道前進的方向,也就有了努力的意義,從而學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的自主性、自發性和自覺性就會受到激發,勵志教育在這裡就有了實質性的意義。

勵志教育,就會像一顆種子深深地植根於他們的心中,他們會小心呵護,灌溉,成長,讓他們開花結果。

相關焦點

  • 從孟晚舟事件看華為崛起,與教育反思
    華為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實際上,國內會賺錢的民營企業有很多,但真正做到短時間內領跑世界的只有華為。個人認為,其中最關鍵的核心有兩點:一、使命感。從這個角度看,美國打壓華為是不可能成功的,它違反了社會進化的方向。所以可以斷言,美國最終會失敗。我國有很企業學習華為。但是,這些企業壓根兒就不可能學習成功。因為他們骨子裡不可能像華為這樣做,這些企業管理者內心是拒絕的。所以,他們學習華為也僅僅是學習華為的管理經驗。
  • 反思英語在教育全球化中的作用
    反思英語在教育全球化中的作用 2020-08-15 12: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教育意識形態:教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教師就是負責將學者探索出來的真理傳播給學生的人。學生就是那些想要走入學術共同體,成為物理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經濟學家、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等學者的人。在這種教育意識形態下,最佳的學習途徑是什麼呢?怎麼評價學生的水平呢?
  • 寧徵:開放教育的實踐探索
    歷經20多年的深化研究與探索實踐,實現了由外在形式上的開放到全方位的開放。人本:「愛的相遇,共同成長」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良好人際關係,即團隊成員間、家園間、師幼間、同伴間的共生共存關係,追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育價值觀。整合:整合家庭、社會和自然資源為「開放教育」所用,著眼於每名幼兒的全面健康成長,主張在問題中研究,在解決問題中發展。
  • 吳彥:我們這個時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法學教育?
    吳彥著《日常法理與政治意志》法學教育理應是純粹的職業教育嗎?我們的思考的出發點不在「教育」,而在「法律」。到底什麼是法律,什麼是法學?並且,這些「法條」不是一看就明白的,而是需要某種極富「技術性」的解讀方法。這就好比醫生給病人開藥,判斷是什麼病,開什麼藥,開多少劑量的藥,這不是一個普通人能夠勝任的,而必然需要某種專業性的知識。法律亦是如此。法律與醫學的這種類比關係不僅是普通人有關法律的基本印象,也是法律人本身看待自身所從事的事情的基本觀念。他們認為法律的思維不同於日常人的思維,法律的推理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推理。
  • 成年人需要什麼樣的通識教育?古典教育與未來教育
    教育更多作用於第四層心智。它實際是幫大家弄明白哪一部分是社會可以傳承的習俗,哪一部分是社會不可以傳承的。按照虛擬機的比喻,你可以將教育理解為虛擬機的電腦管家。 我們究竟在這臺群體虛擬機上安裝什麼程序?不安裝什麼程序?這就是教育之於人類社會的本質。
  • 《中國教育報》電子版 - 中國教育新聞網 - 記錄教育每一天! www...
    劉樂瓊 供圖    受地理位置與辦園傳統影響,我園一直致力於科學教育領域的探索。與此同時,我園家長也主要來自中國科學院各大院所,佔比約75%,他們都非常關注幼兒科學素養的提升。為提升幼兒科學教育質量,我們堅持把家園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在科學領域採用家園一體化方式,共同為幼兒科學探究創造良好生態。
  • 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轉化
    現在冠名共享的行業越來越多,甚至也影響到了教育,如共享課程、共享圖書、共享教育資源等。我認為,這不是教育對共享概念的簡單跟風,面向現實與未來,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轉化。 從終身教育到終生學習:我們需要提出共享教育的理念     如果仔細梳理一些教育概念,我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教育需要跟上時代潮流。
  • 多國反思中小學理科教育
    通過對小學四年級(64個教育地區)與初中二年級(46個教育地區)的學生數學與科學考試評估,TIMSS 2019年版發現,東亞、美國與北歐地區普遍表現優異(中國大陸未納入研究數據)。頂尖的如韓國,也在反思「應試教育」的危害;落後的如法國,則在尋找學生在理工科方面退步的原因。在本次TIMSS測試中,新加坡、韓國、日本、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幾乎「屠榜」,在各項指標中名列前茅。
  • 鷹視教育:"寓教於樂" 推動教育趣味化 個性化
    在線教育的蓬勃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再次感受到用戶對知識和學習的強烈需求,也推動其開始反思,什麼才是一個教育機構立足並得以長遠發展的核心。面對當下發展現狀,鷹視教育向來認為,課程設計和學習方式的創新始終是重中之重,而過於花哨的網絡呈現或浮於表面的識記和模仿,難以行深致遠。
  • 自然教育課程怎樣落地生根
    我園通過長期實踐和探索,創設了具備園所文化特質的「自然教育課程」。怎樣讓園本課程在幼兒園「落地生根」?園長作為幼兒園的領軍人物,又需要做些什麼?樹好課程實施的「指南針」在自然教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有兩個問題一直影響著我們的行動。「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人?」這也是我們團隊一直在實踐中探索和思考的問題。
  • 帶著情緒教育孩子怎有效果?關掉「鯊魚音樂」,才能有效教育孩子
    很多家長因為生活當中一些事情的發生,從而帶著情緒化去教育孩子,而得到了教育結果,絕大多數都是不理想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一定程度上,這都和一個概念有關——「鯊魚音樂」。一、什麼是鯊魚音樂?「鯊魚音樂」把我們從此刻剝離開來,讓我們進入恐懼式教育當中,我們的注意力都被那些能引起激烈反應的東西所吸引。我們擔心前方會發生什麼,又必須去應對來自身後的東西,當我們這樣做時,就錯過了此刻發生的一切。即孩子真正需要什麼,他們想要表達什麼。結果就是我們沒能給他們最好的回饋。換句話說,鯊魚音樂妨礙了我們這一刻對孩子的管教。
  • 魏曼華:反思大躍進中的「教育革命」(下)
    原標題:魏曼華:反思大躍進中的「教育革命」(下) 作者簡介:魏曼華(1953—),女,黑龍江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研究。1961年試行的高校60條更加明確地提出,高第2期 反思大躍進中的「教育革命」 1 07等學校「必須以教學為主,努力提高教育質量。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社會活動的時間,應安排得當,以利教學」。[6]298一系列的舉措使得各級學校逐步建立起正常的教學秩序,教學質量得以逐步提高。
  • 教育之殤
    我現在覺得教育要不斷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一個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長久保持對一件事情的熱愛和忠貞,才是我們教育需要的。一句話,他需要體力,需要健康的身體。第二,心理的健康。我們的孩子今天很脆弱。
  • 對話丨學大教育:倡導個性化教育,探索多元發展
    11月26日,憑藉十九年專業用心的服務,成都學大教育獲得了2020「教育影響城市」教育產業發展大會·2020年度口碑典範獎。自2001年創立以來,學大教育已在全國100多個城市開設了500餘所個性化學習中心。
  • 從特殊視角看教育——讀《教育的第三隻眼》
    原標題:從特殊視角看教育——讀《教育的第三隻眼》當代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說過:「好飯耐不得三頓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書卻經得起一輩子讀。」在我眼中,湯勇先生的新作《教育的第三隻眼》(長江文藝出版社)是一本「大書」,無疑也是一本好書。湯勇先生「不簡單」,從事區域教育管理十多年,潛心於鄉村教育的探索、行走與改變。
  • 藍色教育進校園 探索李滄特色的「五個一」海洋教育模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尚青龍 李滄區教育和體育局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發展,推進藍色海洋教育進校園工作,積極探索出具有李滄特色的「五個一」海洋教育模式,提高學生對海洋的認知水平,激發學生熱愛海洋、保護海洋、探索海洋奧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培養新型海洋人才奠定基礎。
  • 教育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其實,我們在尋找各種方法之前,首先要搞明白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教育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今天就分享一下,什麼才是教育的真正含義!教育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活的比較明白的人,去幫助一個活得不怎麼明白的人,如何活得更加明白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幫助接受教育的人活明白!
  • LILY英語網校:從『輪迴』角度看孩子的教育
    絕大部分人對教育的認知有極大的偏差,深刻地影響了下一代人。是什麼引起了這麼大的偏差呢?許多人太急功近利、短期結果意識太強,這必會導致教育目標變短,一個人受教育的黃金時期幾乎都被小升初和中高考佔據了。家長為了讓孩子考上名校不惜一切代價,孩子每天在書山題海中孤軍奮戰。
  • 教育存在論視域下研學旅行的教育價值分析
    研學旅行的種種弊像警醒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研學旅行是因為被外在力量規定為教育相關事物而具有教育作用,還是因為自身即具有教育性而具有教育價值?它的教育性在何處?如何發揮?為此,研學旅行需要一種教育視域引領對其進行深刻分析,以使研學旅行不只是旅行,而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