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核潛艇通常分為攻擊核潛艇和戰略核潛艇,其中攻擊核潛艇主要用於獵殺水下目標,而戰略核潛艇則對陸地重要目標提供軍事打擊,因此在分工上兩種的作用是有著明顯的不同。但相同的就是,無論是攻擊型還是戰略型核潛艇,在推進器的配置上基本上,都採用的七葉大側斜螺旋槳推進器和泵噴推進器,而這兩種推進器在水下航行時,都會發出很沉重的噪音,所以磁流體推進器項目隨之問世。
自從進入到21世紀後,我國科研技術就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尤其是在動能轉換技術上,我國更是進一步拉近了美俄兩國的距離,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磁流體推進器。此前央視節目就曾有過片面的報導,並對國產磁流體推進器技術進行了介紹,並指出磁流體推進器也達到了我國預期的效果,所以這也就意味著我國在磁流體推進器實驗上很成功。
據了解,世界上首臺磁流體推進器與1992年問世,由日本三菱重工和船舶與海洋基金會聯合研製,並在首次試驗過程中這臺磁流體推進器的速度就達到了15公裡/小時的速度,但遺憾的就是,由於這臺推進器技術太過於先進,而且體積十分的龐大,很難配裝在潛艇上,所以磁流體推進器技術後來也被三菱重工做封存處理。事實上,磁流體推進器的主要原料就是海是,因為海水具有導電的能力,所以給海水施加一個磁場和正交的電場,那麼推進器的核心機就會與磁場產生洛倫茲力的作用,從而利用海水將向船尾反方向運動,作用通過磁流體推進器管道給予艦體一個反作用力,致使潛艇向前高速運動。
而我國的磁流體推進器技術最早於1988年開始研製,由中科院電工所和船舶研究院702所聯合研發,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研究後,我國首艘螺旋式超導磁流體推進試驗船問世。這艘實驗船主要螺旋式超導磁流體通道推進器,其中大孔徑管道為0.44米,中心磁場所產生的能量約為880萬J,實驗船排水量約1噸,當實驗船在鹽水池中進行試航時,就引來了我國數百名專家現場圍觀,而且我國海軍隨後也對這項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過由於這項技術研發經費過於高昂,所以我國磁流體推進器技術最終也沒能夠在大型艦船上進行試驗。
事實上,因為磁流體推進器是一種極其超前的技術,這種推進器如果能夠裝在艦船上,那麼按照磁流體推進器的潛力來分析,磁流體推進器的水下預測航速可達100節左右,水面航速更是能夠達到125節左右,最重要的就是磁流體推進器在水下工作時,所產生的噪音比海洋環境的噪音還要小,因此世界上最頂級的反潛聲吶都難以發現搭載磁流體推進器潛艇的蹤跡。不僅如此,一旦磁流體推進器的功率全開,潛艇的速度很大程度上還將超越魚雷,因此潛艇在全速前進時,反潛魚雷估計連影子都看不見。
不過從世界各國目前的推進器研發進度來看,磁流體推進器的研究基本上已經全部停止,畢竟這種推進器不僅技術程度太高,而且還需要消耗大量的經費,如果研製不成功,那麼巨額資金不僅會打水漂,而且在實驗中還會出現危險。不過現階段有消息透露我國又重啟對磁流體推進器的研發,那麼這就表明我國的磁流體技術在原基礎上很可能出現了新的突破,如果未來一旦能夠應用於軍事領域,那麼我國的攻擊型和戰略型核潛艇無疑將出現質的飛躍。
按照一些軍事專家此前的分析來看,磁流體推進器已經跳過了第三代水下推進技術達到第四代水平,如果將其利用在核潛艇上,那麼潛艇在航行過程基本上不會發出任何機械噪音,而且艦體也絲毫不同安裝消音瓦,所以磁流體核潛艇才是是真正的「大洋黑洞」,未來的海底幽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