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理論》是英國於2014年拍攝的傳記電影,電影講述了20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與他的第一任妻子簡.王爾德的愛情故事以及霍金作為理論物理學家,對於科學的貢獻。
這部電影是根據霍金前妻簡.王爾德的回憶錄《飛向無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改編,但又不拘泥於此,而是作了一定程度的調整(或者說美化吧)。

影片以霍金與簡在劍橋相知相愛開始,展示了他們浪漫的邂逅、婚後的生活、霍金在劍橋大學求學過程和後來的學術研究:關於黑洞理論、關於霍金輻射等等。《萬物理論》的風格既溫馨又勵志。影片側重於霍金的感情生活,是因為主創曾表示「人心之中蘊藏的宇宙洪荒,並不遜於頭頂的蒼穹」。
21歲的霍金,當時正在劍橋求學,認識簡也不久,兩人正沉浸於甜蜜的愛情中,這時卻被診斷出患有運動神經元病。其實之前霍金已經有症狀了:經常莫名其妙的摔倒、手裡的東西也經常掉落......
當確診的時候,醫生對他說這種病「最終徹底喪失運動的能力,平均壽命是發病後兩年」,霍金問道「大腦呢?」醫生回答「大腦不受影響,你的思想依然在,就是到最後,沒人能知道你在想什麼了。」
這時候霍金是多麼的絕望,他不想連累簡而故意冷落她,但單純善良的簡相信愛情的力量,他們結婚了,她陪伴他完成學業,獲得了博士學位,她協助他完成他的理論研究。他們有了三個孩子,雖然後來離婚了,但簡的勇氣和堅強令人感動(其實與影片中不同,真實的情況是霍金1991年宣布愛上私人護士伊蓮,結束了與簡的婚姻)。
醫生當年對他說過「思想依然在,就是到最後沒人能知道你在想什麼了。」確實,霍金完全喪失運動能力後,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活動,後來患肺炎不得不做氣管切開術後,又失去了說話能力,然而拜現代科技所賜,霍金仍然能在輪椅上,用三根手指握著特製的語音合成器鍵盤,看著小屏幕選擇詞彙,再轉入語音合成器,發出聲音。霍金用他那聰明絕頂的大腦,用他的思想,為人類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霍金70年代和羅傑.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霍金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以儘可能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大眾介紹了當今理論物理領域的前沿問題,是史上最暢銷的科普著作,發行量迄今已達三千萬冊。
讀《時間簡史》這本書,能領略到作為科學家的霍金的幽默:他把正在膨脹的宇宙比喻成不斷進食的孩子,把恆星比喻成鹽,比喻進入黑洞瞬間的太空人被拉成了麵條......個人認為,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想當年讀這本書的時候,雖然有些涉及到太專業的不是很懂,但也時不時的會被逗樂~
影片中還在學生時代的霍金,與簡在舞會上有個細節很有趣~霍金向簡解釋道:你看男生的襯衫前胸,還有領結比女生的禮服還要閃亮,知道為什麼嗎?簡問為什麼?霍金說是因為汰漬,洗衣粉裡的螢光物質在紫外線照射下發光。簡問你怎麼知道?霍金說恆星誕生和毀滅時,會輻射出紫外線,如果只能看到夜空裡的紫外線,現在的星星就都不見了,只剩下恆星壯麗的誕生和毀滅。
霍金在劍橋的博士論文最後提出,要用一個方程證明,時間是有起點的,一個簡單、優美的方程,來解釋萬物——這就是霍金孜孜不倦探求的萬物理論:能把物理學所有領域納入其中的單一理論,然而這個理論是否真的存在,目前尚不得而知。
萬物理論,也是宇宙的終極答案。科學探索的腳步,從來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