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土白蟻,拉丁名為Odon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1909),別名黑翅大白蟻、臺灣黑翅螱,屬於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六足亞門、昆蟲綱(Isecta)、等翅目、白蟻科(Termitidae)、大白蟻亞科的一種動物。
黑翅土白蟻有翅繁殖蟻,發育共需要7齡,體長12~1 6毫米,全體呈棕褐色;翅展23~25毫米,黑褐色;觸角11節;。前胸背板後緣中央向前凹人,中央有一淡色「十」字形黃色斑,兩側各有一圓形或橢圓形淡色點,其後有一小而帶分支的淡色點。 為雄性有翅繁殖蟻發育而成,體較大,翅異脫落,體壁較硬,體略有收縮。 為雌性有翅繁殖蟻發育而成,體長70~80毫米,體寬1 3~15毫米。無翅,色較深.體壁較硬,腹部特別大,白色腹部上呈現褐色斑塊。 發育共5齡,末齡兵蟻體長5~6毫米;頭部深黃色,胸、腹部淡黃色至灰白色,頭部發達,背面呈卵形,長大於寬;複眼退化;觸角16-17節;上顎鐮刀形,在上顎中部前方,有一明顯的刺。前胸背板元寶狀,前窄後寬,前部斜翹起。前、後緣中央皆有凹刻。兵蟻有雌雄之別,但無生殖能力。
黑翅土白蟻發育共5齡,末齡工蟻體長4.6~6.0毫米.頭部黃色,近圓形。胸、腹部灰白色;頭頂中央有一圓形下凹的肉;後唇基顯著隆起,中央有縫。長橢圓形,長約0.8毫米。乳白色,一邊較為平直。
黑翅土白蟻有翅成蟻一般叫做繁殖蟻。每年3月開始出現在巢內,4~6月份在靠近蟻巢地面出現羽化孔,羽化孔突圓錐狀,數量很多。在悶熱天氣或雨前傍晚7時左右,爬出羽化孔穴,群飛天空,停下後即脫翅求偶,成對鑽入地下建築新巢,成為新的蟻王、蟻后繁殖後代。繁殖蟻從幼蟻初具翅芽至羽化共七齡,同一巢內齡期極不整齊。兵蟻專門保衛蟻巢,工蟻擔負築巢、採食和撫育幼蟻等工作。蟻巢位於地下0.3~2.0米之處,新巢僅是一個小腔,3個月後出現菌圃――草襉菌體組織,狀如麵包。在新巢的成長過程中,不斷發生結構上和位置上的變化,蟻巢腔室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個體數目達200萬以上。黑翅土白蟻具有群棲性,無翅蟻有避光性,有翅蟻有趨光性。
防治方面,清潔園圃中枯枝落葉。在被害植株基部附近用氯丹乳劑50~100倍液噴施或灌澆,可防治白蟻危害。 用松木、甘蔗、蘆草等坑埋於地下,保持溼潤,並施入適量農藥,如施人「滅蟻靈」等,誘殺工蟻。每年從芒種到夏至的季節,如地面發現有草襉菌,地下必有生活蟻巢,應進行人工挖除之。 發現蟻路和分群孔,可選用70%滅蟻靈粉劑噴施蟻體,導致傳播滅蟻的功能。此物種當繁殖蟻羽化分飛盛期時,可懸掛黑光燈誘系有翅成蟻。
黑翅土白蟻建巢於地下,有翅繁殖蟻3月份開始出現於巢內,在氣溫達到22 ℃以上,空氣相對溼度達95%以上的悶熱暴雨前夕、傍晚前後從羽化孔成群爬出,經外飛、脫翅,雌雄配對鑽入土中建立新巢。兵蟻保衛蟻巢和工蟻外出採食活動。工蟻擔負擴築蟻巢、採食和餵飼幼蟻、蟻王、蟻后。工蟻採食時,在樹幹上做成泥線、泥被或泥套,隱藏其內進行採食樹皮及木纖維。當日平均氣溫達12 ℃時,工蟻開始離巢採食,最高氣溫25 ℃,最低氣溫15 ℃,平均氣溫20 ℃左右,工蟻採食達到高峰,故在整個出土取食期中,4~5月和9~10月為全年兩次外出採食為害高峰。進入盛夏後,工蟻一般不進行外出活動。由此可見,黑翅土白蟻取食活動的適宜溫度範圍在25~27 ℃,相對溼度在85%左右,而高溫32 ℃以上和低溼70%以下均不利於黑翅土白蟻的取食活動。11月底後工蟻停止外出採食,回巢越冬。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