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列印技術製造出複雜的自摺疊結構物

2021-02-24 高分子科技

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使用具有形狀記憶的、對熱量感應敏感的材料,4D列印技術能夠製造出複雜的自我摺疊的結構物。

這項技術是由喬治亞技術學院和新加坡科技大學開發的。它能創造3D結構物,使扁平材料自動連續自我摺疊,或滾成貨運用的管子。元件對溫度、溼度或光的反應敏感,能精確合成空間結構體、可展開的醫藥器件、機器人、玩具及其他各種結構物。

研究人員使用的這種形狀記憶高分子敏感材料(SMPs),有能力記住物體的形狀。當溫度統一時,能按照程序改變成另一種形狀。這是一種隨著時間不斷改變形狀、創造物體的能力,能夠在3D物體的基礎上,依照指定的模型,在不同的動力機械特性下工作,列印多重多樣材料。

元件加熱時,由於每個形狀記憶高分子材料內部的時鐘不同,其改變形狀的速度也不同。通過小心地設置這些變化,3D物體能被程序控制,自我複製。

這項基於3D列印模型的自我複製結構物的研究囊括了大量不同的形狀記憶敏感材料。圖形結構由3D印表機製造,用生成的平面元件,根據不同的刺激條件,製成不同的結構物。

在該項研究的早期,研究人員不得不在平面結構的特定位置上加熱,以激發形狀變化。「我們使用了多種加熱器,在元件的特定區域上加熱,使元件持續改變形狀,不得不不停地控制每個加熱器的開關。」喬治亞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的喬治·W·伍德拉夫教授解釋道:「早期的努力主要是恰到好處地控制溫度,非常複雜。我們改進了方法,使用了一個網域不變的統一溫度,之後就容易多了,能讓不同的材料通過分子設計自行控制形狀變化的速度。」

研究團隊通過一系列的例子來證明這一方法可行,比如,讓一個平面長片進入有鎖的配置,通過控制它的彎度,使其穿過鑰匙孔。研究人員還證明,平面板條能自我摺疊成一個3D盒子。製作這些結構物要求不同部件的不同部分在連續摺疊的時候都要結合得十分精確。

「我們充分地把這種能力應用在了3D列印敏感材料上,將10種不同的材料集合在了一個3D結構物裡。」新加坡科技大學的馬丁·L·鄧恩教授說。鄧恩教授也是新加坡科技大學數字生產和設計中心的負責人。「我們現在拓展了數字記憶高分子敏感材料的概念,可以用動力機械性能列印它們,讓它們在3D空間裡持續變化。」

研究團隊使用精細的有限元仿真器件預測3D列印元件的反應,這些器件用兩種不同商業用途的形狀記憶分子材料製成。研究人員還開發了簡化了的降階模型,能迅速精確地描述自我摺疊過程的情況。

「自我摺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自我撞擊的管理,摺疊構造的不同部分接觸後,可以阻止其繼續摺疊。」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個度量單位,用於預測撞擊。這個度量單位與減階模型一起使用來設計自我摺疊結構物,使結構物可以自我鎖定,進入穩定的配置狀態。

該研究團隊期望這項技術能得到廣泛的應用。比如,無人操縱的航空器,原設計使命是巡航,變形後可以潛水。再比如,3D元件原來的設計是平面的或是管狀的,目的是為了便於運輸,現在可以變形為其他想要的3D結構。

  如果您對參加高分子領域或行業產學研交流討論感興趣,歡迎加入各種微信交流群。如:高分子專家學者、高分子博士、高分子碩士研究生、塑料、彈性體橡膠及輪胎、纖維、複合材料、塗料油墨膠粘劑、生物醫用高分子、功能高分子、流變學、水凝膠、高分子物理與軟物質、高分子化學、可降解材料、液晶高分子、高分子組裝與超分子體系、材料表面改性與粘合、測試分析等群。

  請先加微信號chemshow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並註明:高分子+姓名+單位+職稱(或學位)+領域(或行業),資格經過審核後入相關專業群。


  關注中國聚合物網公眾帳號,隨時了解掌握高分子產學研動態信息。

相關焦點

  • 1D,2D,3D列印是?什麼,還有4D?
    OK,下面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1D,2D,3D,4D列印吧。(D取自英文單詞Dimension的首字母,為維度之意)1. 1D列印通過這兩個維度,就可以列印出平面的內容(學渣請忽略)。相信在座的各位打工人在日常工作學習中,都會頻繁的用到2D列印技術的成果-印表機。以噴墨式印表機為例,噴頭的在機器內的左右移動視為沿X軸方向運動,紙張的運動軌跡視為沿Y軸運動,通過X-Y運動軌跡,可以在平面上到達任何一個點的位置。通過有選擇性的在特定位置噴射墨水,即可以拿到我們想要的文字或者圖像紙張。
  • 科學家受蠼螋可摺疊翅膀啟發研究可摺疊3D列印結構
    近日,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一直從蠼螋的翅膀中汲取靈感,並使用3D列印來更多地了解它可摺疊翅膀的設計原理。(圖片:Jakob Faber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你會發現,蠼螋不僅顯然有能力飛翔,而且它們的機翼設計非常複雜,這是因為昆蟲的翅膀在不使用時可以緊緊地摺疊到身體上,因此它可以鑽入土壤而不會損壞它們。
  • MIT發明可自動展開的3D列印結構,未來將可用於複雜機器人的製造
    參與研究的 MIT 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研究生、文章第一作者 Subramanian Sundaram 表示:假如需要用 3D 列印製造可自行展開的電子器件,那麼你需要選用一些有機材料——因為電路板是用有機材料製造的。然而,有機材料對溼度和溫度很敏感,因此你不能用泡水或加熱的方法來讓電路板展開,否則它會損壞。
  • 「前沿技術」可促進生物製造技術發展的複雜組織體積生物列印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研發出體積生物列印技術(VBP),在幾十秒內製備出了釐米級生物組織。生物3D列印技術在人體組織再生領域有重要作用,但傳統列印技術採用逐點(層)的方式列印釐米級人體器官耗費時間較長,導致細胞的功能性受到嚴重影響,
  • Science 子刊:可在曲面上製造微流體裝置的自支撐彈性體3D列印技術
    增材製造-3D列印技術有望作為軟光刻技術的補充甚至是替代性手段,增強微流體設備的可製造性。增材製造技術在該領域的應用優勢包括具有實現自動化製造、可攜式製造的潛力,快速原型製造以及實現集成化複雜結構的製造能力。幾種3D列印方法已用於製造微流體設備。其中,立體光固化(SLA)是一種經過廣泛研究的方法,該技術使用光固化樹脂來創建輪廓清晰的微通道,特徵尺寸小於100μm。
  • 用於微尺度複雜三維結構製造的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
    本文將從成型原理、最小加工特徵尺寸、最大成型幅面、適配列印材料、與其他3D列印技術的對比、產業化技術創新等方面,對這一技術進行詳細介紹。圖1 PμSL3D列印技術製作的複雜三維結構示例。來源:摩方材料精密工業設計與製造成型原理圖2所示為PμSL 3D列印技術的成型過程。
  • 記憶合金:4D列印概念的主線
    眾所周知,3D 列印要預先建模、掃描,然後用相應的材料按照之前的計劃複製出來。4D 列印則是直接將程序輸入材料當中,物體被列印出來後,可以自主變形、重塑,而且不需要任何複雜的機電設備。    所謂的4D 列印, 實際上是把一種能夠自動變形的材料放入水中, 它就能按照產品的設計自動摺疊成相應的形狀。
  • 金屬3D列印技術限制出囗:華中科大「居裡夫婦」領航中國製造!
    鑄鍛銑一體化金屬3D列印技術首創了「鑄鍛同步、控形控性、缺陷檢測、自主修復」多功能集成系列裝備,實現1臺設備超短流程製造大型複雜鍛件的重大創新。 該技術由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海鷗首創,歷時近二十年,團隊創造性地將金屬鑄造、鍛壓技術合二為一,顛覆了自古整體先鑄後鍛的認知,發明並研發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微鑄鍛同步製造系列技術與裝備,攻克了大型複雜高端鍛件無法高品質短流程製造的"卡脖子"難題。
  • 基於材料組合的4D列印裝置可實現將機械能轉換為電能
    4D列印是一種新興技術,列印出的結構形狀,特性或功能可以在外部刺激下隨時間可控地變化。但是,大多數現有的4D列印產品都只關注其幾何形狀的變化,而不管其屬性以及實用功能的可控變化。 史玉生教授團隊再論文中提出了一種材料組合概念,來構造屬性/功能可控變化的4D列印裝置。
  • 詳析3D列印、快速成型與快速製造技術
    熱爆式三維列印工藝的原理是將粉末由儲存桶送出一定分量,再以滾筒將送出之粉末在加工平臺上鋪上一層很薄的原料,列印頭依照3D 電腦模型切片後獲得的二維層片信息噴出站著劑,粘住粉末。做完一層,加工平臺自動下降一點,儲存桶上升一點,刮刀由升高了的儲存桶把粉末推至工作平臺並把粉末推平,如此循環便可得到所要的形狀。該項技術的特點是速度快(是其他工藝的6倍),成本低(是其它工藝的1/6)。
  • 南方科技大學葛錡:多功能微尺度增材製造:從3D到4D列印
    主題:《多功能微尺度增材製造:從3D到4D列印》時間:2020年11月13日下午3點直播講師: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 葛錡長聘副教授直播平臺:微尺度3D列印雲課堂報告摘要: 3D列印技術因具備快速加工複雜三維結構的能力,廣泛應用到航空航天、生物醫療等國民經濟領域。
  • 採用3D列印製造出仿生的類人機器手指
    列印的機械手指及其列印的手指正在彈鋼琴圖解:這一手指列印出來的尺度同真人一樣大小:(A)擬人模型的手指顯示手指分三組韌帶,會影響人類原始行為的三個部分進行了研究;(B)3D列印的手指具有條件剛度系統 ,安裝在UR5機器人上,提供外部驅動,從而實現彈鋼琴的動作電壓氣風箱驅動手指彎曲人類與生俱來的具有利用自己的手指來完成複雜運動的功能,這一複雜的運動功能時通過內骨骼結構
  • 兩種3D列印技術同步進行,有望用於製造電池組件
    研究人員還稱,一旦這項3D列印技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它將有望被用於製造自癒合材料甚至電池組件。根據該研究團隊負責人Wolfgang Binder教授,未來在於更複雜的方法,將幾個生產步驟結合起來。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在尋找一種在列印過程中將液體直接融入材料的方法。
  • MIM金屬3D列印:看德國製造如何利用FDM技術列印金屬
    今天介紹一種類似於金屬MIM工藝的3D列印技術。這種金屬3D列印技術與我們常見的SLM(雷射熔化)不同,不會用到雷射器,使用的材料也不是粉末。反倒與FDM(熔融沉積)類似,只不過材料不是塑料,而是線材。
  • 新的油性微凝膠矽膠3D列印工藝可製造出更好的醫用植入物
    昨天,佛羅裡達大學研究人員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針對3D列印矽膠結構的自組裝微有機凝膠》的論文,文中介紹了一種新的矽膠微凝膠
  • 聚醯亞胺材料在柔性電子、4D列印、電磁屏蔽等領域的最新研究
    在航空、航天、電工、微電子、通訊、建築、汽車、分離膜、納米和雷射等尖端技術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關注。聚醯亞胺無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用於製造餐具和醫療器具。首先通過自裂化模板和溶液塗層製造嵌入CSMPI(BMG/CSMPI)的混合(Au/Ag)金屬柵電極,其優點包括超光滑的表面,優異的機械柔韌性和耐久性,強大的表面附著力和獨特的嵌入式混合結構,具有出色的化學穩定性。
  • 新液體矽膠3D列印工藝 幾小時內就能製造出醫療設備
    新液體矽膠3D列印工藝 幾小時內就能製造出醫療設備據三迪時空了解,這是一種在液體(「油性」微凝膠)中進行的3D列印技術,是繼麻省理工學院(MIT)展示的「凝膠中的3D列印」之後的又一創新!值得一提的是,3D列印醫療設備有諸多優點,一方面,可以結合患者自身的狀況量身定製3D列印醫療設備,例如,可以製造各種小型、複雜的醫療用品,如包含壓敏閥的排液管等;另一方面,可用於創新治療,以受控的速率將藥物或分子釋放到患者的身體內
  • 4D列印技術或接棒3D 光敏樹脂成關鍵材料
    【PConline 資訊】2月26日,在美國加州舉辦的TED大會上,麻省理工學院自動化實驗室創始人Skylar Tibbits介紹了以上團隊的新技術——4D列印。3D列印技術還是初級階段,雖然已經各行各業都有涉及,但卻並不深入和大面積使用,如今又來了4D列印概念,不免讓大家有些發暈,那麼4D這多出的一個D是什麼呢?
  • 4D列印用於氣管再生修復
    基於光投影(DLP)的生物3D列印工藝雖然具有列印速度快、解析度高的特點,但難以成形異質細胞的複雜結構。新型4D列印技術生物3D列印技術將含細胞的生物墨水按照預定義的列印路徑,通過層層堆積形成3D結構,在複雜組織和器官的構建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
  • 3D列印技術推動汽車製造變革 六大技術全解析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未來3D列印技術將在汽車等各行業中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未來的製造工廠將會由許多工業級3D列印設備組成。隨著各類3D列印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汽車製造將隨之發生重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