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生物3d印表機:生物3d列印技術
如果您希望應用在臨床方面,想短期就上市銷售,請關注第1層次和第2層次的產品,第3層次的可臨床產品非常少,基本可忽略不計,因為列印出來的產品都是醫療器械,即使買了印表機,也要合規申報,不能代替註冊本身,想通過購買印表機來馬上實現第3層次臨床合規產業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Charles.Hull(3Dsystems公司創始人)和Scott Crump(Stratasys公司創始人)是3D列印技術的先驅人物,3D列印與傳統製造業的最大區別在於產品的成型過程上。3D列印可以克服一些傳統製造上無法完成的設計,製作出更複雜的結構。
-
前沿洞察丨3D列印出奇蹟,太空中也能製造器官
前沿洞察 縱觀全球科技發展趨勢,一鍵get最前沿技術! 本期前沿洞察為大家帶來這些新鮮技術:可以在太空中製造器官的細胞培養系統;能挖隧道,可軍用的軟體機器人;人造肌肉和象鼻一樣靈活的柔性機器人......
-
前沿熱點丨3D列印技術在多個領域取得進展
導語3D列印技術是製造業的未來,發展至今列印速度和規模得到了極大提高,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範圍也逐步擴大。近年來,3D列印技術發展如何?在哪些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3D列印技術在多個領域取得進展》一文,在分析3D列印技術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概述了連續液體界面生產技術、高面積快速列印技術等3D列印新技術。文章指出,3D列印技術正不斷擴展應用領域並取得顯著發展,如汽車零部件、體育器材、生物醫學、房屋建造、火箭製造等領域。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我們是否能夠改造出適合體內移植的功能組織和器官?3D列印是否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組織工程學(TE)領域研究的最前沿,這得益於有關傳統3D列印技術可以適應控制3D空間中高密度細胞群沉積的演示的推動。在不同的技術中,基於擠出的3D列印已被認為是實現TE視覺的最可能技術。
-
一文看懂生物3D列印技術如何構建強度高、生物相容性好的組織支架
3D列印領域不斷發展,人們已經不滿足於單純基於水凝膠類材料的組織構建。高溫熔融生物列印技術的出現讓我們對高強度、生物相容性好的組織器官列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帶您深入淺出的看懂這種技術和未來的發展空間。
-
迷之列印:全方位解讀生物3D列印產業
3D生物列印是一個非常交叉和融合的學科,它集合了機械、材料、細胞等多種相關領域的技術 ,是一種利用3D增材製造原理,利用生物材料、生長因子、細胞等活性材料,以重建人體組織和器官為目標的跨學科、跨領域的新型再生醫學工程技術。
-
《自然·材料新聞》生物列印水凝膠類器官,指導組織規模的自組織
該文觀點評論解析如下:要點:一種生物列印方法,利用形成類器官的幹細胞作為水凝膠中的活潑墨水,可指導組織規模的自組織產生更現實的胃腸道和血管組織構造。【圖文解析】類器官是盤中的微型幹細胞衍生組織,通過自組織形成體內類似的細顆粒組織結構和細胞異質性。這些功能為發展和疾病進展的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識。
-
人體組織3D生物列印技術六項研究進展
活細胞3D列印技術遵循標準3D列印方法的同時,又進行了一點改變。根據給定的CAD文件,印表機逐層放置材料構建形狀。生物印表機使用生物墨水而不是金屬或塑料作為材料。生物墨水中含有活細胞,它們存在於海藻酸鹽或明膠等粘性物質之中。細胞通常建立在支架上,用來支撐和保護細胞。目前有許多最新研究進展推動了3D生物列印領域的發展。
-
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會帶來什麼樣的變革?
由此,生物技術實現了信息化、工程化、系統化的發展,為「設計—構建—驗證(Design-Build-Test)」循環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朝著可定量、可計算、可調控和可預測的方向躍升。信息技術的引入,使得生命科學從「實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發展,而生物體內的信息處理過程也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無窮的啟迪。
-
PμSL 3D列印技術在三維複雜組織支架中的應用
前言:3D列印技術近年來被廣泛應用於組織工程應用中,利用這一技術可以穩定可靠加工特定尺寸的複雜三維支架,以有效構築三維生物模擬環境用以相關生命科學研究。本文以類巴基球這一新型支架結構為例,展示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如何快速大面積製作三維精細複雜組織支架。
-
柔性電子與複雜生物組織之間的3D界面
近期,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徐立之教授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數字製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黃永安教授團隊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3D Interfacing between Soft Electronic Tools and Complex Biological Tissues」 的綜述文章,對柔性電子-複雜生物組織三維界面相關研究進展進行了詳細討論
-
深圳先進院召開再生醫學及三維生物製造研討會
本次會議旨在加強與國內外同行的學術交流,促進區域乃至國家前沿技術的發展,同時推動深圳先進院合成生物所(籌)成為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合成生物學研發基地與產業創新中心。 再生醫學融合了生物學原理、工程方法和轉化醫學,是用來研究功能障礙或缺失組織器官修復以及組織器官再生與功能重建的學科;三維生物製造技術則是體外構造再生組織及器官的重要手段之一。三維生物列印技術是3D列印技術與醫療技術的深度結合。
-
前沿洞察丨3D列印出奇蹟,太空中也能製造器官
本期前沿洞察為大家帶來這些新鮮技術:可以在太空中製造器官的細胞培養系統;能挖隧道,可軍用的軟體機器人;人造肌肉和象鼻一樣靈活的柔性機器人......2019 年,科學家為國際空間站開發了一臺「3D 生物製造設備」(3D BioFabrication Facility,簡稱 BFF)。這是世界上第一臺能夠在太空中製造人體組織的 3D 印表機,於 2019 年 7 月搭載 SpaceX 公司的貨運飛船到達國際空間站。在無重力條件下列印人體組織聽起來很酷,但科學家們為什麼會做這樣的嘗試呢?
-
3D列印技術能快速簡便地製造生物活性玻璃陶瓷
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種新興技術,具有組織工程,特別是骨替代所需的許多特性。不幸的是,生物活性玻璃受其固有脆性的限制。將生物活性玻璃晶化成玻璃陶瓷可以改善生物活性玻璃的機械性能,但是會降低或延遲生物活性,從而阻礙新骨的生長。
-
哥本哈根大學開發新的生物3D列印方法監測複雜的組織結構
中國3D列印網10月3日訊,由哥本哈根大學生物系MichaelKühl教授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生物3D列印方法,用於監測複雜的組織結構。Kühl教授與德勒斯登技術大學(骨轉移,關節和軟組織研究中心)的德國同事一起,將氧敏感納米粒子用於凝膠材料,可用於複雜,生物膜和組織樣結構的3D列印。活細胞以及內置化學傳感器。這項工作剛剛發表在最新的材料科學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
科學網—操控「生物墨水」列印人體「零件」
不過,GelMA的固化時間稍長(約3~5秒),同時載細胞的GelMA黏度較低,導致其直接製造難度較大。賀永教授課題組多年從事生物3D列印研究,已成功實現GelMA「生物墨水」及生物3D印表機的產業化。 「如果能高效實現GelMA微纖維的製造,就有望發展出基於微纖維的迷你組織。」受到旋繩效應的啟發,賀永課題組開發出了一種同軸生物列印技術。
-
樂高式的堆積生物骨架:3D列印的微籠技術改善骨折與器官組織修復
樂高,丹麥語:LEGO,是一家丹麥的玩具公司,亦指該公司出品的積木玩具,由五彩的塑料積木、齒輪、迷你人型和各種不同其他零件,可組成各種模型物件。現在,受此流行的樂高玩具的啟發,科學家開發出樂高積木玩具式的生物支架,可以更好地修復被骨折的骨頭、治癒被破壞的器官組織等。
-
肯德基即將推出3D生物列印雞肉,或能不再讓雞受苦
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的一項研究稱,從細胞中培育肉類的技術,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與傳統的農場肉類生產相比,該技術可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 25 倍,土地使用量能夠減少 100 倍。此外,3D 生物列印技術還能減少各種畜禽的抗生素濫用現象。無論從哪個角度說,3D 生物列印技術都稱得上「人類之光」了。
-
新型生物製造技術
該技術結合深度機器學習根據實時數據信息,發展基於人工智慧的新生物合成與加工控制理論,創建新型發酵製造技術,促進生物過程快速智能調控,高效生產健康糖,健康油脂,人造皮革纖維素等輕工產品,以及實現製糖油脂加工造紙和皮革加工等輕化工行業的綠色智能生物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