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界面四川 甘雅婷
當智慧型手機逐漸取代錢包,當人工智慧機器人AlphaGo打敗了圍棋世界冠軍,當商業火箭把電動跑車送上太空……與文藝復興時代,探討人與人、人與神的關係不同,在智能科技大行其道的當下,人與機器的關係成為更耐人尋味的話題。
5月24日,搜狗CEO王小川在2019極客公園科技商業峰會上發表了名為《人與機器共創未來》的演講,探討「人與機器的關係」。
王小川變「高曉松」?AI語音變聲以假亂真
峰會上,王小川現場演繹了由搜狗自主研發的語音變聲功能。他用語音變聲功能說了一段話,隨後,知名音樂人高曉松「複述」了他的話,除了音色不同之外,語音、語調、情感都被完美複製。
王小川介紹,AI語音變聲技術可以將任何人的聲音轉化為特定的聲音,這是在表徵學習當中的一個重要突破。
界面四川發現,搜狗輸入法「變聲」功能中設置的「特定音色」非常豐富,涵蓋網際網路、明星類、動漫等多個類別,除了固定的明星人物和角色,還有大叔音、蘿莉音、公子音、御姐音等基礎聲音。
「這不僅是一件『好玩』的事情,當我跟網絡教育行業進行溝通的時候,整個行業沸騰了。」王小川說。
「在遠程的直播行業當中,我們遇到有些老師帶有口音,而這個技術可以將老師的口音轉化為標準的普通話,這將給知識付費的這種遠程教育行業,甚至導遊行業,帶來顛覆。」
同樣,這個技術會給醫療行業帶來改變。「醫療整個大環境當中,信息化做得不夠,使得整個醫療AI很難實現。在醫生與病人溝通時,AI語音變聲可以輔助生成病例,實現語音到語言的轉換。」
王小川設想,隨著AI技術發展,機器越來越準確之後,輔以計算、推理、認知的能力,在醫療領域裡做更多的信息處理,能夠逐步提供標準答案。最終的形態是個人助理。
什麼樣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
重要的技術突破,推動著史前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交疊前進。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催生信息文明的不斷向前。2016年,AlphaGo的誕生將人們引入「人與機器關係」的深思考。
什麼樣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人類是否會被機器取代?
演講現場,王小川用兩個觀點闡述了人工智慧本身的局限性。「第一,今天人工智慧已經具有了強大的感知能力。即跟外界接觸之後進行信息低層次處理的感知。目前,機器對於複雜的未曾見過的感知問題還沒有辦法處理,但是對於見過的場景裡已經可以比人做得更好。」
「但在認知領域,機器就會難很多了,尤其是跟語言相關的。」王小川表示,語言是我們對世界的一種抽象認識,同樣,機器不具備人類還有遷移學習能力。」
由此,他斷言,在認知問題裡面機器只能輔助人類,比如說寫一部小說或者進行對話時,機器並不能獨立工作,但在認知問題、感知問題方面,機器可以獨立上崗,就像圖像和語音的處理。
人類與機器的未來:協同進化
王小川坦然,語音識別技術應用設備這類智能硬體與「AI助理」的實現之間,還有很長的演化道路。這不是搜狗一個公司能完成的。同樣,他認為,人類是否會被機器取代,也是需要長期回答的命題。
他以計算器舉例子,「我們不會跟一個計算器比拼計算速度,未來,人工智慧在特定領域裡的使用,也一定遠遠超過人。」
在王小川看來,人類通用的智能、生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在可見的技術裡面,機器也是做不到的。首先不要妄自菲薄,人類之所以想機器會把人取代了,因為找不著一個比人更厲害、能完整替代人的機器。王小川表示,人類要去接受機器在很多情況裡面能夠替代人的部分的功能,或者增強人部分的功能。比如因為眼鏡使得我們的視力變得更好,因為手機使我們每個人變成千裡眼、順風耳,技術跟人會產生新的融合,它會改變人。
「未來人跟機器會有一種新的合體,跟技術在一塊我們會變得更加強大,形成新的生態,這是人與機器協同進化的未來。」王小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