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頻器基本參數:
混頻器射頻輸入埠輸入的射頻信號功率,與中頻埠輸出的中頻信號功率比值。
根據三角函數積化和差的公式:
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
當中頻信號IF與本振信號LO進行混頻時,會產生兩個射頻信號:
RF1=LO-IF(對應cos(α-β));
RF1也稱為下邊頻;
RF2=LO+IF(對應cos(α+β));
RF2稱為上邊頻;
RF1和RF1互為鏡頻;
當上式中RF1為所需頻率時;RF1與RF2的功率比取dB值為RF1頻率的鏡頻抑制
混頻器的噪聲係數(NF)定義為輸入端處於標準溫度(290 K)時,輸入端與輸出端的信噪比之比,即
式中:
Sia為輸入端的信號資用功率;
Soa為輸出端的中頻信號資用功率;
Nia為輸入端處於標準溫度(290 K)時的輸入端的噪聲資用功率;
Noa為輸出端處於標準溫度(290 K)時輸出端的中頻噪聲資用功率。
注意:Nia和Sia在同一通道中,因此計算Nia時只應考慮有信號的那個通道。
鏡像開路或短路時:輸入信號的鏡像頻率被短路或開路抑制,只有頻率為RF1(或RF2)的信號能夠通過混頻器而變為中頻信號,外來的鏡頻信號不能通過混頻器,因輸入端只存在一個信號通道,故又稱為單邊帶混頻器。
單通道混頻器的噪聲係數近似等於變頻損耗,要獲得低噪聲係數,就必須使混頻器的變頻損耗儘可能得低
鏡像匹配時:混頻器是寬帶的,外來的射頻信號和其鏡像信號一樣能通過混頻器而變為中頻信號。因混頻器的輸入端存在信號和鏡頻兩個通道,故稱雙通道混頻器。這時輸入信號的信噪比沒有變化,但是輸出信號由於疊加了鏡像頻率的噪聲信號,比值為之前的一半,整個混頻器的噪聲係數與單通道噪聲係數相比增加了一倍。
如果有兩個頻率相近的微波信號RF1和RF2一起輸入到混頻器,由於混頻器的非線性作用,將產生交調,其中三階交調可能出現在輸出中頻附近的地方,落入中頻通帶以內,造成幹擾,通常用三階交調抑制比來描述,即有用信號功率與三階交調信號功率比值,常表示為dBc。
中頻功率隨輸入功率成正比,當射頻輸入信號減小1dB時,三階交調信號抑制比會增加2dB。
是指各頻率埠之間的隔離度(單位是dB),該指標主要包括三項。
射頻與本振之間的隔離度:
定義是射頻信號洩漏到本振埠的功率與原有射頻信號功率之比:
本振與射頻之間的隔離度:
定義是本振信號洩漏到射頻埠的功率與原有本振信號功率之比:
本振功率可能從接收機信號端反向輻射或從天線反發射,造成對其他電設備幹擾,使電磁兼容指標達不到要求。
在發送設備中,變頻電路是上變頻器,它把中頻信號混頻成微波信號,這時本振至微波信號的隔離度有時要求高達80~100dB。這是因為,上變頻器中通常本振功率要比中頻功率高10dB以上才能得到較好的線性變頻。變頻損耗可認為10dB,如果隔離度不到20dB,洩漏的本振將和有用微波信號相等甚至淹沒了有用信號。所以還得外加一個濾波器來提高隔離度。
射頻與中頻之間的隔離度:
定義是射頻信號洩漏到中頻埠的功率與原有射頻信號功率之比:
該指標在低中頻系統中影響不大,但是在寬頻帶系統中就是個重要因素了。有時微波信號和中頻信號都是很寬的頻帶,兩個頻帶可能邊沿靠近,甚至頻帶交疊,這時,如果隔離度不好,就造成直接洩漏幹擾。
定義變頻損耗相對於低電平恆定值增加1dB時的輸入電平為1dB壓縮點,混頻器的動態範圍上限即1dB壓縮點,下限取決於噪聲電平。
B:為信道帶寬;
F0:為噪聲係數;
例如接收機帶寬為2MHz,噪聲係數為6dB,則對應噪聲電平為-105dBm,如果要求最小功率高於噪聲電平10dB,則混頻器動態範圍的下限為-95dBm。
混頻器通常要指定所用本振功率的數值範圍,常用功率約為:5dBm-12dBm;
本振功率變化時將影響到混頻器的許多項指標。
本振功率不同時,混頻二極體工作電流不同,阻抗也不同,這就會使本振、信號、中頻三個埠的匹配狀態變壞;
本振功率不同時,此外也將改變動態範圍和交調係數。
本振功率過大時,混頻管電流加大,噪聲性能要變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