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旗縣和國家級貧困縣,科右中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上下一心、盡銳出戰,截至2019年4月,貧困發生率降至0.13%,138個重點貧困嘎查全部出列。在推進脫貧攻堅中,科右中旗聚焦農牧民「等靠要」等「精神短板」問題,創新實施「一學一帶兩轉三改」農牧民素質提升工程,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思想根源上斬斷「窮根」,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決勝之戰奠定了堅實的精神基礎。
以「一學」為核心,紮實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科右中旗把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脫貧攻堅舉旗定向、攻堅克難的重要抓手,不斷增強廣大黨員幹部和各族群眾參與理論學習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凝聚起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思想共識。
組織黨員帶頭學。發揮基層黨組織思想政治工作主體作用,依託「雙書記」周例會、「主題黨日」和「三會一課」,由旗委組織部、宣傳部、扶貧辦統籌學習內容並指導落實。在日常學習上,形成「理論學習微講堂—宣傳委員—駐村第一書記—農牧民」網上學習微矩陣,製作發放理論知識學習手冊口袋書2萬冊,推廣「學習強國」平臺,並已覆蓋全旗95.8%的農牧民黨員,形成網上網下同頻共振的理論學習格局。
進村宣講全面學。重點開展文化扶貧「十進村」活動,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講進村、扶貧政策宣講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進村、新時代農牧民素質提升進村、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進村、法治宣傳教育進村、脫貧典型故事分享進村、烏蘭牧騎巡演進村、文藝志願服務進村、勵志主題電影展映進村,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促進形成自強自立、爭先脫貧的精神風貌,每年開展「十進村」活動不少於200場次,每個嘎查不少於1次。
創新形式靈活學。組織「草原學習輕騎兵」等志願宣講隊伍,選取脫貧致富能手、身邊好人等典型,組建「先進事跡宣講團」,開展「烏蘭牧騎+」志願服務活動,通過「講、唱、傳、演」多措並舉,深入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黨的政策理論「飛入鄉村百姓家」。2019年「草原學習輕騎兵」宣講隊伍結合「雙書記」周例會每個嘎查開展宣講80餘場次,各級大講堂開展法律、健康、科技等宣講活動,受眾達10萬人次。
以「一帶」為抓手,著力加強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落實,關鍵在人。這個「人」,不僅是廣大貧困群眾,更是眾多衝在脫貧一線的黨員幹部。科右中旗把增強基層黨組織組織力作為推動農牧民素質提升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嘎查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領全村想辦法、找出路、抓脫貧,吸引了越來越多群眾的參與,被幫扶的群眾也越發充滿信心。
開好「兩個會」。「兩個會」即「雙書記」周例會和「主題黨日」專題會。針對過去嘎查「兩委」聯繫群眾不緊密、解決問題不及時等問題,制定「雙書記」周例會制度,確立「四定五步六抓」工作規範(四定:定時間、定人員、定內容、定職責;五步:第一步學習理論政策,第二步總結上周工作,第三步研究解決問題,第四步部署當前重點工作,第五步聯繫服務群眾;六抓:抓管理、抓學習、抓服務、抓指導、抓督查、抓獎懲),由駐村第一書記和嘎查村黨組織書記每周共同主持召開,組織黨員幹部、先進典型、村民大戶共同研究解決群眾問題。2019年,全旗各嘎查共召開周例會6912場次,收集問題2821個,解決問題2341個。規定每月23日為「主題黨日」,各嘎查黨組織按旗委組織部審定通過的主題召開會議。
建立「1帶N、2帶N」工作模式。這個工作模式即1個帶動人或2個帶動人一組聯合帶動N個農牧戶。科右中旗抓準嘎查黨組織帶動這個「一帶」的關鍵,從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員、「兩委」成員、農牧民黨員、村民代表、能人大戶等人員中擇優挑選5600餘人建立帶動人隊伍,與1.33萬戶農牧民建立帶動聯繫,當好「思想引導員」「產業指導員」,實現結對帶動農牧戶全覆蓋。建立完善帶動聯繫服務機制,推動帶動人積極主動解民難、排民憂、順民意,示範帶動農牧民實現「兩轉三改」,打通黨員聯繫服務農牧民的「最後一公裡」。
抓好「三根樁」。「三根樁」即黨建直通車、評星定級、末位淘汰。推進「網際網路+黨建」工作,通過黨建直通車對嘎查會議進行遠程實時監控,讓學習教育可視化、可監督、可追責。開展評星定級活動,嚴格實行「月積分、季評星、年考評」,實時記錄農牧民黨員參加組織生活、志願服務、聯繫群眾等情況。同時,2019年,旗委組織部採取「回頭看」方式,督查工作完成和問題解決情況,對工作不力的駐村第一書記進行約談1人、召回1人。
以「兩轉」為引擎,切實增強農牧民「造血功能」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根本上實現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必須增加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要讓老百姓懂得「既要苦幹,更要巧幹」的道理。科右中旗結合群眾脫貧實際,在觀念、形式、方法、手段上不斷創新,為貧困戶在產業發展的道路上鋪路領路、激發動力,使扶貧工作變「外援」為「內生」。
轉變思想觀念。建立41個「文明團結超市」,以積分兌換形式激發內生動力,讓「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理念深入人心。開展先進典型評比活動及「德潤草原」系列宣講活動,評選出「十星級文明戶」「文明農牧民」「好婆婆」「好媳婦」「勤勞致富能手」「自強不息先進典型」等各類先進典型上千人,建立「善行義舉四德榜」,廣泛宣傳模範人物事跡。在全旗範圍內對新時代農牧民素質提升工程中湧現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進行表彰,並通過將榮譽送到家門口的形式,增加典型榮譽感,擴大典型影響力。開展「廣場舞擂臺賽」「脫貧攻堅故事分享」比賽,在「科右中旗發布」和電視臺進行同步播放,並進行網絡投票及表彰。率先啟動農村牧區「誠實守信」三年行動,針對過度消費、超前消費現象,開展算帳理財宣傳教育,切實提升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轉變生產方式。以優化結構引轉變,按照「穩糧優經增飼草」調整思路,加快實施「旱改水」「糧改飼」步伐,紮實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以狠抓「三禁」促轉變,依法嚴懲重罰,實施飼草種植、舍飼養殖、青貯窖池建設等項目,農牧民實現從「要我禁」到「我要禁」的可喜轉變,草原重現「風吹綠草遍地花」「萬畝杏花如雲似霞」的美麗景象。以多元增收帶轉變,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鼓勵農牧民流轉土地,促進農牧業規模化經營,讓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更多投入到舍飼養殖、設施農業、庭院「五小」產業中。冬季各類產業蓬勃發展、欣欣向榮,農牧民冬閒人不閒,致富門路寬,一年四季忙掙錢。實施「網際網路+」現代農牧業行動,開闢線上增收門路,培養一批「下地懂技術、上網能銷售」的農民經營能手。推動文旅融合,重點打造圖什業圖王府、五角楓景區、翰嘎利湖等景區景點,帶動發展圖什業圖王府刺繡、銀器、四胡、奶製品等特色旅遊商品產業。發展鄉村旅遊,培育農牧漁家樂30多家、自治區鄉村旅遊星級接待戶8家。
以「三改」為抓手,努力優化農村牧區環境和農牧民生活質量
精神文明建設是實施脫貧致富戰略的重大內容之一。移風易俗,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脫貧致富的必要條件。科右中旗有意識地從政策上規範群眾生活行為,引導大家把生活建立在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上,讓「新民風」成為破解「精神貧」的良方。
改變人居環境。啟動實施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投入5000萬元集中整治嘎查環境,制定《農村牧區環境衛生整治管理辦法》《村莊環衛制度》等規章制度,全面實行「門前四包」責任制,在蘇木鎮推行嘎查環境衛生「月評比」活動。依託京蒙幫扶項目,配置嘎查保潔保綠員714名,並為每個嘎查劃撥5萬元專項經費,農村牧區人居環境不斷改善。開展農村清潔志願服務活動,組織志願者全面清掃村屯街巷衛生,農戶自發對房前屋後進行自清。如今,廣大農村牧區形成村村比乾淨、戶戶比整潔的良好氛圍,處處煥發生機。
改變陳規陋習。建立完善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協會等「一規四會」,推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餘事不辦」文明新風,明確要求嘎查「兩委」成員、黨員做到餘事「三不」,試點推行「飯店降費、嘎查補助」方式,保障每桌宴席標準在500元以內。倡樹婚嫁新風,通過舉辦「草原小鎮集體婚禮」等活動,引導農牧民自覺抵制高額婚慶彩禮,新辦簡辦喜事。成立志願服務隊深入各家各戶進行移風易俗宣傳和引導,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開展政府購買文化志願服務試點工作,招募專業文化志願者,利用春節、國慶節等傳統和重大節日,組織開展集中匯演、比賽等群眾性文體活動,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裡」。以文明創建促進陳規陋習改變,創建全國文明村鎮1個、自治區文明村鎮13個,嘎查村屯紛紛比學趕超創建示範典型。農村牧區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改變飲食習慣。在全旗30個農牧民素質提升工程示範嘎查同步開展「科右中旗農牧民素質提升工程——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發放「限油壺」「限鹽勺」等日常膳食工具,組織醫務人員開展義診、宣講等活動。拓寬宣傳平臺,利用圖什業圖學習講堂等平臺,邀請著名醫學專家學者開展專題講座,在旗電視臺循環播放「三減三健兩控兩禁」公益廣告,在旗微訊平臺開設「健康快車」專欄定期刊發健康衛生知識,組建農牧民微信群、QQ群,搭建網上健康膳食知識微課堂。農牧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合理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