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月初五
摩祖師聖誕
農曆十月初五是達摩祖師的聖誕日。
達摩祖師即菩提達摩,意譯為覺法。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初祖,禪宗在東土開花結果,發展為中國最大佛教宗派。
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達摩祖師於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駐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於二祖慧可大師。後出禹門遊化終身。
生平
菩提達摩自小就聰明過人,因為香至王對佛法十分虔誠,因此從小菩提達摩就能夠遍覽佛經,而且在交談中有精闢的見解。
般若多尊者在遊歷天竺國時,一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
菩提達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眾生的理想,以及豐富的佛學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門下,成為禪宗的門徒,
而且發願要將當時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統一起來,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興。
菩提達摩問般若多尊者:
「我得了佛法以後,該往哪一國去作佛事呢?聽您的指示。」
師父說:
「你雖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遠遊,暫時住在印度。
等我寂滅六十七年以後,你就到震旦(即中國)去。廣傳佛教妙法,接上這裡的根。
切莫急著去,那會讓教派在震旦衰微的。」
達摩又問:
「東方有能夠承接佛法的大器嗎?千年以後,教派會有什麼災難嗎?」
師父說:
「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獲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計其數。
我寂滅六十多年以後,那個國家會發生一場災難。水中的花布,自己好好鋪降。
你去了那裡,不要在南方居住。那裡只崇尚功業作為,看不見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
達摩恭承教義,在師父身邊服役將近四十年,從來沒有懈怠。
遵照師父的囑咐,達摩乘船一路東行,用了三年時間,歷經艱辛,於公元520年,來到中國。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南北朝時期,而這時的達摩已經是134歲的老人了。
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將消息報給了梁武帝蕭衍,梁武帝立即派人將達摩接到京都。
然而,兩個人一談佛、法,梁武帝沒能懂其契機,達摩決定離開南朝,繼續北上。
達摩祖師見到梁武帝之後,梁武帝就問達摩祖師說:
「大師,自從我登基以來,修佛寺,抄寫經文,供養僧人無數,請問我有什麼功德?」
達摩祖師很坦然地說:
「無功無德,就像物件的影子,你說它有,但是卻沒有。」
梁武帝聽了很不高興,於是又問達摩祖師說:「那要怎麼樣才算是有功德呢?」
祖師就說:「要潔淨完滿的得道者才有,但是這種人很難找!」
梁武帝又問:「那麼請問,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佛的存在呢?」
達摩祖師就說:「沒有!」
梁武帝聽了很生氣,又說:「身為僧人,你知道你是誰嗎?」
這時候,祖師冷靜的說:「不知道!」
武帝沒有領悟。達摩知道二人的心思沒有契合,於是悄悄回到長江北岸。
後來,梁武帝結識了志公大師,就談起了達摩祖師的對話:
「志公大師,曾經我問達摩祖師,我修寺院,抄寫經文,供養僧人無數,問他我有什麼功德?而他卻說我沒有?」
志公大師回答說:
「達摩祖師答得對呀!皇上,你要知道,你本來是有功德的,但是老是掛在嘴上,要人稱讚,這就是刻意貪求功德,功過相抵,那也就沒有了。」
梁武帝聽了,有點醒悟了,於是又問:
「當時我問他有沒有佛的存在,他居然回答我說沒有!」
志公大師回答說:
「達摩祖師答得也有道理啊!皇上,你要知道,佛本來沒有形式,只存在心中,既然皇上懷疑有沒有佛的存在,那證明皇上心中無佛,既然心中無佛,那麼又怎麼會有佛的存在呢?」
梁武帝被志公大師短短幾句話驚醒了,但是還是有點不服氣,又說:
「那他也不應該說,自己是誰都不知道啊!」
這時候,志公大師說了一句話:
「未生我時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梁武帝這次真的後悔了,他親自趕走了一位真正的得道高僧!
達摩到達洛陽,這時是魏孝明帝孝昌三年。
達摩下榻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整天默默不語。人們不知道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管他叫「壁觀婆羅門」。
過了九年,達摩要返回印度了。他召集門人說:「回國的時間到了,你們何不說說自己有什麼心得?」
一個叫道副的說:「在我看來,不拘於文字,不離開文字,這就是道用。」
達摩說:「你學到了我的皮毛。」
尼姑總持說:「據我理解,就像慶喜見到如來的佛國,見了一次就見不到第二次。」
達摩說:「你學到了我的肉。」
道育說:「地、水、火、風四大皆空,色、受、想、行、識五陰並非真有。在我看來,沒有什麼法可以學得。」
達摩說:「你學到了我的骨頭。」
最後,慧可禮拜了大師,依次序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沒有開口。
達摩說:「你學到了我的精髓。」
他又看看慧可,告訴他:
「過去如來把他的清淨法眼傳給迦葉大士,然後又展轉囑託,傳到我手裡。我現在交付給你,你要護持。我把袈裟也傳給你,作為傳法的信物。它們各有自己的含義,應該知道。」
慧可說:「請大師指示。」
達摩說:
「內傳法印,以便正智與真理相契合。外傳袈裟,以便教派承傳旨意明確。
若是後代輕薄,群起懷疑,說我是西天人氏,你是東方學子,憑什麼得真法,你拿什麼證明?
你如今接受這袈裟和佛法,以後遇上災難,只要拿出這衣裳和我的法偈,就可以表明化導無礙。
我寂滅兩百年後,衣裳就不再往下傳了,佛法已經遍布天下。
但那時候,懂佛道的人多,行佛道的人少;說佛理的人多,通佛理的人少。
私下的文字,秘密的證說成千上萬。你應當宣傳闡發正道,不要輕視了沒有證悟佛理的人。
他們一旦回復正道,就跟沒走彎路的人一樣了。」
《達摩傳法偈》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神光(慧可)立雪斷臂,志求佛法,終得達摩所傳心印,為中國禪宗第二祖。
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
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思想
達摩大師論述頗多,有《達摩論》、 《悟心論》、 《安心法門》、 《血脈論》、 《無心論》、 《觀門證心論》、 《修心要論》、 《二入四行論》等。
其中流布最廣的是《二入四行論》。其一生禪法精髓,可以說全含攝於此論中。因此了解達摩禪之內涵,必須由此為門。
「壁觀」與「二入四行」構成了達摩大師的禪觀思想體系。
壁觀
「壁觀」之義,來源於北方禪師以石窟、洞穴、牆垣作觀而為喻。
所謂壁觀,非是專觀於壁,而是取「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之義。
因此達摩禪的修習,並不只住於形式的觀壁,其根本在於止息外緣、專注一境,從而達到「內心無喘、可以入道」的目的。
由此可見,後世所謂「觀壁」,實是遠離了大師禪法的真實意義。壁觀的目的無非是求得安心爾。
所謂安心,如《安心法門》云:「迷時人逐法,悟時法逐人,悟時識攝色,迷時色攝識。但有分別計較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切念處,是名正覺。問:云何自心現量?答:見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不自無、自心計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若見憶想分別,即是鑊湯爐炭等事。若見法界性,即涅槧性。無憶想分別,即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
這種遣心作妄、空色一如的妙理,不正是「三界唯心,空色不二,我人無別,內外平等」的大乘般若精髓之所在嗎?
因此,也唯有依此要義而起行,則如是安心。
謂壁觀也,則觀萬物皆無不是「牆壁」,無不是「一心」;反之,雖是觀壁,亦同於現見「森羅萬象」。
二入四行
二入,即明安心要義,則依理起行,方能真實悟人聖道,求得自在。起行,也就是入道的方法論,在《菩提達摩傳》中分為二入(理入、行入)。
所言理入者,即藉教悟宗,深信眾生含同一真性。客塵障故,舍偽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改,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理入也。
理入也就是依經教所說,首先確立「眾生同一真性」。通過修行,定能至舍偽歸真的地步這一信念。
其次,以坐禪壁觀為實踐,令心安定,專注一心,心不散馳,最後徹證無為之理,與道冥符,這也是信、解、行之證的佛法實踐論。
四行,也就是指禪的四種行為上的實踐方法。
①報怨行,謂修道苦至,當念往劫,捨本逐末,多起愛憎,今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怨對。經云:逢苦不憂,識達故也。此心生時,與道無違,使怨進道故也。
由此可見,修道之人,首先必須有忍受一切苦緣而心不起憎恨的寧靜心理,才能不為逆境所動而安貧樂道。
②隨緣行,眾生無我,苦樂隨緣,縱得榮譽等事,宿因所構,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違順風靜,冥順於法也。
隨緣行,也就是讓修習聖道的人對苦樂譽毀等,在心中以「無常」對待之,不要千般追求,萬種計著,染於五欲。應一切隨緣而過,心於止水,則自會超然物外,自在灑脫。
③無所求行,謂「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行者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三界皆苦,誰而得安?經雲「有求皆苦,無求乃樂也。」
無所貪求,道必相應。三界皆苦,世事無常,辭親割愛,剃頭染衣,其本身即大異於俗人。若身在山林,反著名利塵染,則定會被物牽,永無明心悟真之時。
④稱法行,即性淨之理也,性淨之理,因業於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不行,是為稱法行。
若能達到四行,則自然暗與道合,冥契法性理體,則觀一切相,無不性空,自然斷諸分別,達到行而無行,無住無得,究竟悟真境界。
達摩大師「二入四行」論,可以說是其禪觀思想的「理」與「行」的完美結合。所謂的「會心」、悟心、「安心」正是源於這種「二入四行」的基礎之上「壁觀」論。
唯有深刻領會到了「理行」這兩方面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匯於達摩禪的精神之中。
這種解行並運的悟道方法,為後人,特別是今時鈍根之人的正確修學禪法指明了一條穩健的大道,執理廢事,或執事廢理的禪徒,無疑是契機的「棒喝」,從而奠定了「悟理」與「篤行」的統一性、不可分別性,深具時代意義。
逢達摩祖師聖誕,吉日殊勝,宜念佛、誦經、持咒、放生、吃素、獻花、供燈、廣作功德,祈願世界和平,災難永息,回向虛空法界,眾生離苦得樂,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