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活充滿熱愛和信心——《大衛·科波菲爾》譯製後記 (作者:譯製導演 吳青)
(原文刊載於1981年第1期《廣播電視雜誌》)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參加了中央電視臺譯製片組譯製英國電視片《大衛·科波菲爾》的工作。這部六集電視片是根據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名著《大衛·科波菲爾》改編的。大衛·科波菲爾的生活經歷和作者狄更斯很有些相似之處,是部半自傳體的小說。
狄更斯發表這部小說是在1850年。當時英國已從農業的英國過渡到工業的英國。小狄更斯的父親是個小職員,孩子多,家庭經常負債,後來被逮捕,關進負債者監獄。小狄更斯十一歲就到了制皮鞋油的工廠去做學徒,飽受欺凌,每月拿六先令養家。後來父親接受了一點遺產,出了監獄,小狄更斯進了學校,念了兩三年書。校長是個愚昧而野蠻的人,經常用手杖敲打學生。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使他體會到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小狄更斯勤奮好學,經常到圖書館去看書。為了生活,十六歲就做了律師的書記生,跑外、送信、問訊、傳言,跑遍了倫敦,獲得了豐富的社會知識。後來學速記,受聘於高等法院、報館,使他有機會目睹許多社會政治的骯髒內幕。這是狄更斯有了極好地觀察各種人、各種事的條件。年青的狄更斯開始寫作,並且很快取得了成就。《大衛·科波菲爾》發表時,狄更斯只有三十八歲。
《大衛!科波菲爾》是以資產階級社會中一個青年的命運為主題的,批判揭露了主人公在其中生活和鬥爭的社會。揭露對兒童勞動的殘酷剝削,揭露貴族人物的腐朽靈魂,揭露貧民處於無權和難以生活的狀態,控訴了壓迫人民的司法制度。馬克思1854年在《紐約時報》上的一篇論文中寫道:「當代英國一群高明的小說家,活現的流暢的描寫,已比全世界所有政治家、時論家、道德家對人世間顯示出更多的政治和社會的真理。他們描寫了蒲爾喬的各階層,自那些可敬的房地主和公債券持有者,直到那些小店主和律師書記止。狄更斯、薩可來……怎樣描述他們呢?充滿虛飾的尊嚴,猥瑣的暴虐和愚昧,而文明的世人已用那貼在這階層上的標語來批判了他們的判斷:對上諂媚而對下殘暴」。
就在這樣的社會裡,人民在反抗著,鬥爭著。小特拉德爾斯,這個只有用畫骷髏來安慰自己的小孩子,教小大衛如何對付兇惡的校長的欺侮;保姆佩格蒂在小大衛的繼父謀斯通毒打迫害他時盡力地保護他;小大衛被迫在繼父的工廠裡做工,受到經理奎因虐待時逃了出來;貝特西姨婆費盡心血把小大衛養育成人;漁民丹舅舅盡力尋找被邪惡的公子哥斯蒂爾福德誘騙走了的外甥女艾米莉;米考伯向造成他失業的社會挑戰,向卑鄙的侵吞別人財產的惡棍希普挑戰,團結起眾人的力量,掀起了「維蘇威火山的爆發」……等等。在鬥爭中,大衛始終和貧窮者、受害者站在一邊。這些苦難的人們互相友愛,互相幫助,互相鼓勵。這是一些不顧生存競爭的殘酷規律而在生活中遵循利他主義的人們。狄更斯筆下的這些人物,都是對生活充滿信心和熱愛,都是十分活躍,和惡人作鬥爭,把世界當作戰場的。作者相信,好人總能擊敗壞人,善一定能戰勝惡。他信仰這個世界進步的總的社會規律。
狄更斯揭穿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家庭婚姻美滿的奇談。如大衛的母親含恨而亡,貝特西姨婆在家庭生活上的隱痛,艾米莉和漢姆的愛情悲劇等。當然,狄更斯不會革命家,僅是個改革家。他的觀念是有矛盾的:一方面他不能接受殘酷社會的現狀,另一方面他又不是拋棄它。他不想改變制度,而是用仁慈的心去改善它。這是他世界觀的局限性。但是作者對人民充滿信心,充滿熱愛,也希望教導人民對生活要充滿信心,充滿熱愛,這仍然會給我們很好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