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是薪火相傳。
它是一所大學過去與現在,
也是所有師生的精神寄託與人生目標,
無數人以它為志,奉獻了一生,自勉了一生,也踐行了一生。
來看看,這些名校的校訓的出處,你都知道嗎?
1
北京大學
沒有校訓
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學堂,北大卻沒有校訓,也沒有校歌,這一度使大家頗為迷惑,不過,誰說「沒有校訓」就不是好的校訓呢?
現在,北大將「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稱作學校的光榮傳統、「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稱作學校的優良學風、「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稱為學校的學術精神。這些都是北大。
北大沒有校訓。
2
清華大學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校訓緣起:
清華的校訓出自《周易》。
1914年11月,梁啓超到清華大學演講,當時的講題是《致君子》,梁先生以《周易》的兩個象辭激勵學子,希望大家能夠規正內心,砥礪前進,後來,清華大學便將這兩句話定做了校訓。
「自強不息」出於《周易·乾卦》的《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說,上天的運動剛勁有力,君子因此努力向上,永不停歇。
「厚德載物」則出於《周易·坤卦》的《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因此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3
復旦大學
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校訓緣起:
1913年,時任復旦大學校長的李登輝先生打算為復旦制定校訓,並委託了古漢語造詣頗深的復旦創校校長之一,馬相伯先生一起幫助甄選。
最終,兩位先生從眾多的選項中找出了最符合復旦精神的「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是: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4
中國人民大學
實事求是
校訓緣起:
「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唐代學者顏師古將「實事求是」一詞解釋為:「務得事務,每求真是也」,後來又有了「務實求真」的說法。
5
武漢大學
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校訓緣起:
武漢大學曾經有過三個校訓,從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的「樸誠勇」、國立武漢大學的「明誠弘毅」,到改革開放後的「自強、弘毅、求是、拓新」,其底蘊一脈相承,又閃爍著時代光輝,百餘年的風雨歷程,鑄就了武大「敢為天下先」的獨創精神。
「自強」,源自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湖北自強學堂。他認為,「自強之道,以教育人才為先」,故取「自強」二字,這也是武漢大學的前身。
「弘毅」則來源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6
同濟大學
同舟共濟
校訓緣起:
同濟大學的前身是創辦於1907年的「德文醫學堂」,次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寓意德國人與中國人同舟共濟。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淞滬抗戰開始,無數同濟師生投筆從戎,浴血沙場,成為了抗日前線的一員。
「同舟共濟」這個成語來自於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在同濟人看來,這一句的校訓,不光是「同心協力」的訓誡,也是同濟人「家國情懷」的生動寫照。
7
中山大學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校訓緣起:
中山大學是由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校訓亦源自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親筆提寫的校訓詞。
有學者說十字訓詞是近代思想創新的裡程碑,不過對於孫先生來說,這就是他對於新時代的孩子們的期許與盼望吧。
校訓出自《禮記·中庸》,即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謹慎地思考,明確地辨別,堅定地執行。
8
南京大學
誠樸雄偉 勵學敦行
校訓緣起:
中央大學時期,羅家倫校長提出了「誠樸雄偉」的四字校訓,希望樸實、誠懇,成為每一代南大人最本色的人格追求。
到了1949年,中央大學更名為南京大學,並在1952年與金陵大學合併,組成新的南京大學,但是,曾經的精神和期許依然被沿襲了。
除此外,新添的「勵學敦行」則是諸師生集思廣益徵集出的校訓。「勵學」二字源自宋真宗寫的《勵學篇》、「敦行」則見於《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9
南開大學
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
校訓緣起:
據說南開大學的校訓由校長張伯苓在1934年提出。「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本意是要使南開學生具有「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
「日新月異」語出《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一種動態的角度倡導積極進取、不斷革新和變化,才能不斷進步。
10
北京師範大學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校訓緣起:
1993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遷入新樓,啟功先生為出版社寫了「師垂典則,範示群倫」八個大字。
1997年,為了迎接建校95周年,北師大希望以影響了許多師大人的此八字作為校訓,但啟功先生覺得不夠合適,幾經斟酌,最終選定了啟功先生提出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作為校訓。
「學」是指每位師生應具有的學問、知識以至技能。僅僅具有還不夠,所要達到的目標是要能夠成為後世的師表。
「行」是指每位師生應具有的品行,這包括思想、行為、待人、對己,都能夠成為社會中的模範。
11
東北大學
自強不息 知行合一
校訓緣起:
張作霖於1923年組建了以「興邦禦侮」為辦學初衷的東北大學。這兩句校訓,也與張氏家族有一些關係:
東北大學的第一任校長王永江先生,曾勸誡學生們對學業實事求是,少說話、多做事,因此題寫「知行合一」四字校訓勉勵。
1928年8月,張作霖之子、著名愛國將士張學良兼任了東北大學第三任校長。他在講話中說:「我很希望諸君,要堅定了志向,各用自己之所學,全國學者都能如此,則中國自強矣。」
自此後,「自強不息、知行合一」便成為東北大學師生薪火相傳的精神信念與人生理想。
12
廈門大學
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
校訓緣起:
1921年陳嘉庚先生創辦廈門大學時即把「自強不息,止於至善」定為校訓。自此後,廈大師生就將積極進取、努力開拓、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作為了心中不滅的火炬。
「自強不息」指自覺地積極向上、奮發圖強、永不懈怠。最早見於《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指通過不懈的努力,以臻盡善盡美而後才停止,不達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絕不停止自己的努力。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13
四川大學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校訓緣起:
四川大學前身是創辦於1896年、旨在傳授「西文西藝」的四川中西學堂,一路行來,歷經十數次的整合重組,最終形成。對於川大來說,不斷的合併重組,不僅僅需要知識上的整合,更需要「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校訓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題於書室的一副自勉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意為「要像大海能容納無數江河水一樣地胸襟寬廣,廣闊的胸懷就是世間最偉大的。懸崖絕壁能夠直立千丈,是因為它沒有過分的欲望,不向其他地方傾倒。
14
中國農業大學
解民生之多艱 育天下之英才
校訓緣起:
中國農大作為農業高校首府,以農立校,幫助廣大的農民,實現國富民殷、強農為本,就是中國農大百年不變的追求。
「民生之多艱」是中國的農情,也是中國的國情,出自屈原《離騷》中的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以「解」代「哀」,更有一種敢於承擔的勇氣和魄力。
「育天下之英才」出自《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15
上海交通大學
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校訓緣起:
1926年,恰逢交大30周年校慶,交大校友為母校捐建了一口自流井,取意「飲水思源」。
交大37周年校慶時,又有校友念及母校培育之恩,建造了一座以校徽為中心的噴水池,並立一石碑,上刻「飲水思源」。
交大「思源」校訓由此而來。
飲水思源,即不忘本之意。出自北周庾信《徵調曲》:「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之句。
愛國榮校,由「小我」而及「大我」的精神,則化自交大校長唐文治的《人格·學生格》:「有愛情於學校,乃能有愛情於社會,有愛情於社會,乃能有愛情於國家。」
16
西南大學
含弘光大,繼往開來
校訓緣起:
西南大學的校訓是1928年川東師範學校校長甘績鏞先生所題,體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當年,由於長期軍閥混戰,學校曾一度瀕臨倒閉之絕境。就在此時,甘績鏞先生臨危受命,接手學校,頂著極強的壓力將學校辦立了下去。
「含弘光大」,語出《周易》第二章《坤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 含弘光大,品物鹹亨。」
「含」是無所不包,「弘」是無所不有,「光」是無所不著,「大」是無所不被。
「繼往開來」,語出宋代朱熹的《朱子全書·周子書》:「所以繼往聖,開來學,而大有功於斯世也。」後世的張載化作名句「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意為繼承前人的事業,為後人開闢未來的道路。
17
中央民族大學
美美與共,知行合一
校訓緣起:
「美美與共」一詞,出自中央民族大學已故名譽校長費孝通教授關於文化自覺的著名論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意為不同民族間要相互尊重、欣賞和讚美對方文化。
「知行合一」則出自王陽明的《傳習錄》。
「美美與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即為「人與人和,知與行合」。
18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厚積薄發,開物成務
校訓緣起:
「厚積薄發」來自於宋代蘇軾《雜說·送張琥》:「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要不斷地在知識和道德上積累。
「薄發」就是指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不斷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開物成務」則出自《周易·繫辭上》,是指通曉萬物演化的規律並按規律行事,最終成就功業。指掌握萬物的變化規律,成就天下功業。
19
山東大學
學無止境 氣有浩然
校訓緣起:
「學無止境」出自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通論五古》:「學無止境,道無終極。」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
「氣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孫丑》:「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大義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氣。
校訓「學無止境,氣有浩然」,就是以永不滿足的執著精神,激勵廣大師生在學術和人生的歷程中勇於登攀,不斷追求文化知識、技術能力、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的完美境界。
20
黑龍江大學
博學慎思 參天盡物
校訓緣起: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中庸·第二十章》中關於治學的名句。
「參天盡物」則出於《禮記·中庸》第22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這就是說,只有至誠之人,能完成天賦的使命,幫他人完成天賦的使命,進而替上天化育萬物,天地人三者合一。
校訓裡,有每所學校的來處,更代表了它所倡導的精神內核,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學子為之踐行一生。
還記得你學校的校訓嗎?
其中包含的精神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