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可預測患者壽命!精準度與醫生相當

2020-11-26 健康界

據連線雜誌報導,阿德萊德大學的研究者開展了一項史無前例的研究,使用人工智慧預測人類壽命,其精準度與醫生相當。

人工智慧通過分析患者胸部影像預測未來五年內哪些病人會死亡,精確度為69%,與人類醫生判斷的精準度相當。

雖然預測死亡聽起來讓人不愉快,但研究成果可能對嚴重疾病的早期診斷帶來重大影響,幫助醫生對病患個體進行個性化的治療。

"由於醫生無法對患者體內每個器官的健康狀態進行衡量,生物學年齡的準確評估一直限制重重。"阿德萊德公共衛生學院的LukeOakden-Rayner博士說。

研究者使用了"深度學習"技術,讓計算機系統學習理解和分析透視影像。雖然研究者無法確定計算機從胸片上看到了什麼,但計算機對肺氣腫、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嚴重慢性病患者的預測準確度頗高。

Oakden-Rayner博士表示,自動化系統專注於預測醫療結果而非診斷疾病,為人工智慧技術在醫學影像分析中的應用開闢了新途徑。

雖然研究的主題引人關注,但48名病患的樣本相對較小。研究團隊計劃在下一階段研究中將樣本數擴大到上萬人,還設想了新的使用場景,比如讓AI去預測心臟病的發作。

"雖然本次研究僅使用了一小部分患者樣本,但我們的研究表明,計算機已經學會識別複雜的疾病影像表現,同樣的工作人類專家需要全面的培訓才能做到。"Oakden-Rayner博士說。

這並非AI第一次被用來預測關乎生死的事。

去年,德克薩斯州休斯頓衛理公會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人工智慧軟體,可以準確預測乳腺癌風險。

AI程序精準地分析乳房X光片,並很快地給出診斷信息。診斷速度比人類醫生快30倍,準確度高達99%。

原標題:人工智慧也能預測患者壽命 精準度與醫生相當

相關焦點

  • AI算法可快速診斷新冠肺炎患者 準確度與資深胸放射科醫生相當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張夢然)運用人工智慧(AI)算法檢查胸部CT影像和病史,可以快速準確地診斷新冠肺炎患者。該人工智慧系統的AUC(曲線下面積,一個用于衡量機器學習準確度的指標)為0.92,展現出與一名資深胸放射科醫生相當的靈敏度。這項機器學習領域最新成果19日發表於英國《自然·醫學》雜誌。提高檢測新冠病毒的速度與準確度,是當前迫切所需的。目前多採用的方法是新冠病毒特異性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
  • 點內科技:基於3D深度學習自動預測肺腺癌EGFR突變狀態,預測精準度...
    2019年7月,國際期刊CancerMedicin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點內科技、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上海交通大學等多單位的最新聯合研究成果,《基於3D深度學習自動預測肺腺癌EGFR突變狀態》,研究顯示預測精準度超過傳統影像組學。
  • 醫生的「第三隻眼」,人工智慧為數十億患者送去福音!
    截至2017年底,中國每千人執業醫生數僅為 2.2,醫療健康產業增加值佔GDP 的比例不足5%。  人工智慧為醫療領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能量,大大解放醫生的眼睛和雙手,顯著提高診斷的效率效果。本期《科學家來了》,平安AI機器人小安對話首席科學家肖京博士,帶我們探秘平安醫學影像智能識別技術。
  • 人工智慧在心房顫動預測中的新進展|人工智慧|顫動預測|心房|房顫|...
    何康,武忠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心臟大血管外科(成都  610041)通信作者:武忠,Email:wuzhong@wchscu.cn關鍵詞:  人工智慧;心房顫動;心電圖;綜述引用本文:何康,武忠. 人工智慧在心房顫動預測中的新進展.
  • 《在線速遞》人工智慧模型或可預測急性腎損傷
    最近,利用電子病歷進行不良事件的建模工作表明,結合機器學習或可實現AKI的早期預測。連續AKI風險模型的現有實例,要麼缺乏臨床適用的預測性,要麼專注於短期預測,幾乎沒給臨床醫生預留時間進行臨床評估和幹預。
  • ...知識計算解決方案,讓鋼企一年省2000萬,合金成分預測精準度超 95%
    這對人工智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提到,深度學習面臨著許多瓶頸,我們即將要進入「第三代人工智慧」時代。第二代人工智慧主要以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為基礎,但它是一種通用工具,不需要領域知識,使用的技術門檻較低,並且在理解環境、AI 安全和推理決策方面會出現不安全、不可靠、不可解釋的情況。
  • 揭秘人工智慧AI取代醫生線路圖 | 醫生成為AI的助手 vs AI成為醫生...
    8、AI機器人學完2186張肺癌圖譜,完勝病理學家2016年8月《自然通訊》發表了一份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的研究:計算機可被培訓得在評估肺癌組織切片時比病理學家更加精確。研究人員使用了從腺癌、鱗狀細胞癌患者獲得肺癌基因圖譜2186張圖像。資料庫還包含了每例腫瘤的級別、期別和每例患者在診斷後的存活時間信息。
  • 化療可延長腫瘤患者壽命,為啥很多人都不願化療?醫生做出總結
    化療治療的方法有很多的好處,下面醫生帶大家來仔細看一下。首先化療可以幫助患者抑制腫瘤細胞的發展。有些惡性腫瘤的腫瘤細胞生長速度非常快,還會吸收身體中的營養物質,導致人變得消瘦。那麼通過化療手段之後,癌細胞的生長速度可以被有效的控制,減緩癌細胞的轉移和擴散,對癌症治療有很大的好處。化療可以促進癌細胞的分化,分化越低的癌細胞危險性越大,分化越高的癌細胞危險性越低,所以化療的好處非常大。
  • 預測精準度明顯優於國外預測模型
    深圳特區報廣州11月28日電(記者 劉良龍)11月27日晚,廣東省南山醫藥創新研究院發布消息稱,由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開發的全球新冠疫情科學預測系統(公測版)正式上線。
  • 英科學家稱通過推算腦齡或可預測早期死亡風險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韓聯社4月26日援引英國《泰晤士日報》和《衛報》的報導,英國科學家稱通過腦齡可提前預測7年內的早期死亡風險,並稱腦齡與實際年齡差值越大,越危險。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通過電腦推算「腦齡」可提前預知早期死亡風險。
  • 羅氏的特羅凱可延長肺癌患者壽命
    首爾9月5日電 /新華美通/ -- 在第十二屆世界肺癌大會 (12th World Conference on Lung Cancer,WCLC) 上公布的 TRUST 研究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的晚期肺癌患者有望擁有更長的壽命。該大會在韓國首爾召開。
  • 自動勾畫腫瘤、設計放療計劃、預測治療效果,人工智慧讓腫瘤精準...
    人工智慧輔助腫瘤診療,可滿足更多腫瘤患者的診斷、放射、藥物治療需求,具體體現在可在放射影像中輔助醫生識別和勾畫腫瘤及正常器官、輔助醫生進行療前、療中、療後治療效果的預測、輔助放療物理師進行放射治療計劃的設計等方面。覆蓋腫瘤影像診斷、腫瘤智能放療、腫瘤藥物研發、患者跟蹤治療等關鍵場景。
  • 腦科學日報:基因突變可預測壽命;情緒激動為何讓人心碎?
    1,【Nature子刊】壽命可預測?猶他大學首例研究:基因突變能夠預測壽命和生育能力來源:轉化醫學網根據最近猶他大學健康科學家們的研究,健康年輕人基因突變累積率的差異有助於預測男性和女性的剩餘壽命,以及女性的剩餘生育年限。
  • 醫療保健 | 人工智慧和物聯網如何幫助老年痴呆患者?
    物聯網傳感器使醫生和護士能夠訪問遠離他們家的患者的健康記錄和重要信息。這些物聯網傳感器與網際網路相連,任何重大更新都將立即報告給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兩種方式,物聯網和醫療保健技術融合在一起,從而獲得更好的患者護理。物聯網如何幫助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患者?
  • 英媒:研究稱HIV新藥讓患者預期壽命可接近正常人
    參考消息網5月12日報導 英媒稱,《柳葉刀》周刊刊登的一篇研究論文稱,因為治療手段的改善,服用最新治療愛滋病病毒(HIV)藥物的年輕人的預期壽命如今已接近正常。醫生們說,儘早開始治療是活得久、活得健康的關鍵。一些慈善組織稱,還有太多人不知道自己已感染這種病毒。來自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論文作者說,治療HIV的非凡成功是研發出副作用較小、能更好地防止病毒在體內複製的新藥的結果。而且,病毒對這些最新藥物產生抵抗力也更難了。篩查和預防工作得到加強以及對HIV導致的健康問題的治療有所改善也起到了作用。
  • 前沿最熱點:人工智慧+微生物組,真能預測死亡和癌症?
    樣本微生物組預測成年人年齡的能力; 皮膚微生物組可提供最佳的年齡預測(mean±SD為3.8±0.45年,口腔和腸道微生物組年齡預測mean±SD分別為4.5± 0.14和11.5 ±0.12年); 多個隊列研究均表明腸道微生物組與實際年齡有關; 手微生物組年齡預測模型可應用到前額微生物組年齡預測,反之亦然; 與老年人富集的細菌相比,年輕人富集的細菌,豐度更高,且在多個群體中普遍存在。
  • 生物醫藥:我國醫療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和趨勢|人工智慧|醫藥|醫療|...
    智能可穿戴設備和家庭智能健康檢測監測設備的研發和應用,實現了動態監測個人健康數據,利用這些數據進行人工智慧計算,可以對個人健康進行精準把握,規範、準確地預測疾病風險,管理個人健康。人工智慧可以在血糖管理、血壓管理、用藥提醒、健康要素監測等方面給予精準的指導,為患者提供高質量、智能化、日常化的醫療護理和健康指導,為人群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
  • ...慧影柴象飛:基於 AI 的主動脈雲平臺如何幫助醫生實現精準醫療?
    而血管類疾病本身是良性病,醫生不需要進行篩查,所以醫生要做的就是指導治療和術後評估。所以雲平臺在設計之初,就沒有涉及到篩查預防的環節。除此以外,平臺裡置入了治癒後預測分析模塊,醫生能根據模塊中的預測結果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隨訪方案。自動測量和手工測量的區別是什麼?
  • 科學網—人工智慧重建頭頸血管精準省時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教授盧潔團隊在《自然—通訊》刊發的一項研究表明,利用3D卷積神經網絡設計開發一個可實現頭頸CTA血管分割的後處理系統,可自動完成頭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