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冠半決賽次回合被利物浦驚天逆轉後,巴薩馬上又傳來了新的壞消息:蘇亞雷斯在兩回合與利物浦的纏鬥中遭遇半月板損傷,他接受了右膝關節鏡手術。
半月板的作用是什麼,它在怎樣的情況下最容易損傷?為什么半月板損傷那麼難恢復,為什么半月板損傷會感覺整條腿都廢了?半月板損傷都有哪些治療和康複方式?經歷了數月與半月板損傷鬥爭後,筆者對於相關專業知識有了一定了解。這篇文章我將結合自身的經驗,給大家做一個關於半月板損傷的綜合科普。
【半月板的作用是什麼?】
首先還是讓我們從名稱入手,半月板為什麼叫半月板?主要是因為它的形狀特別像月牙。半月板在什麼位置?大多數人可能只是籠統的給出答案:膝蓋。膝關節是人體最複雜的一個關節,想要了解半月板的具體位置和作用,讓我們大致了解一下膝關節的組織結構。
膝關節主要有四條主要韌帶。在膝關節內部有前十字韌帶和後十字韌帶,這兩條韌帶主要控制膝關節的前後運動穩定性;膝關節內測有一條內側副韌帶,外側有一條外側副韌帶,這兩條韌帶主要控制膝關節內外方向的穩定性。人體大腿的骨幹和小腿的骨幹連接、人體完成小腿屈伸的動作,主要就是靠四條韌帶的「通力合作」。
韌帶牽引小腿完成屈伸等動作時,膝關節內大腿骨幹(股骨)的盡頭就會和小腿骨幹的盡頭發生「硬碰硬」,這樣幾年下來,膝關節內股骨和脛骨由於過度摩擦就會過度損耗;還有一點,假如膝關節內股骨盡頭和腓骨盡頭真的直接「碰撞」,由於股骨和腓骨盡頭都有自己的弧度,這就會導致接觸面並不吻合,恐怕一發生接觸就會發生相對的左右運動,這樣一來膝關節就毫無穩定性可言。
怎樣才能既防止股骨和腓骨長年累月「硬碰硬」過度損耗;又能避免股骨和腓骨的接觸面不吻合而產生的不穩定?造物主在造人的時候,專門在膝關節內塞了一個神奇的東西——半月板。
半月板的質地是纖維軟骨,有一定的韌性和彈性,這樣當人在跑步時,大腿的股骨和小腿的腓骨本來想在膝關節內肆意碰撞,因為有了半月板這層緩衝墊,就直接避免了二者相互磨損。部分醫生有叫半月板「軟骨墊子」的習慣,就是因為半月板擁有氣墊一樣的緩衝和避震作用。
(圖)蘇亞雷斯2014年就接受過一次半月板手術
半月板怎樣避免股骨和腓骨相對的左右運動呢?這得從半月板的形狀說起。從平面上來說,半月板一般呈月牙狀,但從立體感上來說,半月板外周較厚,內部較薄,它是一個外凸內凹的存在,這樣當兩個有一定弧度的骨頭從兩邊加力時,會因為半月板外凸內凹的形狀而增加穩定性。具體來說,半月板上面凹陷,與股骨髁相適應,下面平坦,與脛骨平臺相適應。
半月板的作用主要就是兩個:1、避免股骨和脛骨因為長年累月的「硬碰硬」而產生磨損消耗;2、它的形狀和質地決定了它有減震和緩衝的作用,增加了膝關節的穩定性。
一個膝關節內有兩個半月板,靠內側為內側半月板,靠外側的為外側半月板。
【半月板為什麼會發生損傷】
正如前文所言,半月板是股骨和腓骨之間的一個「墊子」,這個「墊子」本身就有避免股骨和脛骨「互相傷害」的功能,那半月板為什麼會自己受損傷呢?可以這樣通俗易懂的理解,本來兩個壯士就要拳腳相加大打出手,這時候「半月板君」為了隔開二人跑到二者中間,結果兩個人的拳腳全部落在了「半月板君」身上——這就是半月板會受到損傷的原因。
半月板本身在股骨髁和脛骨髁之間有減震和緩衝的作用,但這個「減震墊」有一個承重的極限,一旦股骨和脛骨之間的「碰撞力」超過半月板承重的極限,結果就是「減震墊」徹底壞了。這也是負重訓練更可能傷到半月板的原因。
運動員在場上沒有負重,為什麼也經常傷到半月板呢?運動員的奔跑強度導致半月板受到的壓力是體重的數倍,倘若運動員在高速行進當中試圖做一個急停急轉動作,身體重心會在某些瞬間出現在一條腿上,這時候半月板的受力點就容易發生損傷。
「膝關節是人體最複雜的一個關節」,在筆者半月板損傷的多次診斷治療中,不同的醫生反覆在強調這一句話。筆者是在野球場上一次拉球轉身倒地不起,我當即可以自我判斷:骨頭肯定沒問題,正常的屈伸小腿沒有太大的障礙感。只是感覺膝關節內測有明顯的刺痛感——要麼是韌帶、要麼是半月板受到損傷。
(圖)半月板損傷核磁共振檢查片子
目前身體的軟組織病變診斷,主要途徑就是拍核磁共振。在確定了是半月板損傷後,我的主治醫生向我引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半月板損傷根據損傷程度不同分為三級,一、二級說明傷勢相對較輕,首選保守治療。因為一二級損傷手術對半月板的幹預,大於它本身受到的傷害;一旦半月板損傷被評估為三級,醫生的建議是儘快進行手術。
其實在拍核磁共振之前,醫生還有一個「手動」初步判斷的方法。這裡我也做一個分享:用大拇指按壓膝關節間隙,如果是內測間隙疼痛,那麼受傷的極有可能是內側半月板;外側間隙疼痛則可能是外側半月板受傷。醫生手動判斷的結果就是我的內側半月板損傷,核磁共振的結果也相同。
【保守治療要重視,不要往受傷的半月板「砸大錘」】
無論是哪個級別的半月板損傷,從治療過程看都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這個概念相對好理解,身體大多數部位一受到外力傷害,一般都會腫脹劇痛。這個病灶「發酵」的過程就稱為急性期。急性期的治療主要就是消炎止痛。
(圖)NBA球星羅斯也曾遭遇過半月板損傷
半月板急性期的「親身體驗」,就是膝蓋水腫,按壓有明顯的疼痛感。其中,水腫的程度,直接到了用手按壓都感覺得到裡面有「水流」的地步。所以,醫生初步治療的方向就是消水腫。膝關節內部本身就會分泌關節積液,這是人體自身的一種免疫調節,積液在膝關節內有潤滑作用。自然的,當膝關節積液過多時,人體本身會自行吸收。
為什麼關節內部損傷會造成明顯的膝關節積水呢?因為損傷打破了膝關節內部「分泌與吸收」的平衡,膝關節內部的吸收「裝置」受到病變影響「罷工」,所以積液就持續增多。我的左膝關節被診斷為半月板二度損傷,積液還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倘若三度損傷積液持續無法吸收,那麼就不得不通過關節穿刺抽出積液——就是用一隻打屁股的針筒,針尖更大,插入膝蓋抽出積液。
二度損傷關節積液還在一個可控的範圍,所以醫生會開一些促進吸收的藥物給你。這裡要向大家分享一個我切身的經驗——按摩推拿最有利於積液的吸收。筆者剛受傷那幾天偶爾出去散個步,幾個小時後膝關節積液就肉眼可見的增多。一個朋友推薦我去推拿按摩,按摩完第二天早上膝關節積液就肉眼可見的減少。並且我關節積液最終的消除,正是依靠持續的推拿按摩。
因為是二度損傷,所以開了一些藥物之後我就回家了。其實醫生當時還有一個建議,最好是打三周的石膏。我給出的回答是:「NO!」因為筆者從小就喜歡運動,一天不動就會感覺自己生病了一樣。再加上那段時間健身兩個多月,胸肌剛剛成型,我怎麼能突然中斷我的健身事業呢?當時醫生只囑咐了一句:「那一定要儘量避免走動。」
一沒傷到骨頭,二沒傷到韌帶,應該問題不大——抱著這樣錯誤的想法,我那段時間每天都一瘸一拐到樓下的小花園裡散個步。整天一動不動都快瘋了!每天散步的距離可能也就一公裡,但正是這一公裡讓我錯過了最佳的癒合期。現在腸子都悔青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說一句話:「不要往別人傷口上撒鹽巴。」我每天散步一公裡的行為,簡直就是往自己的傷口上砸大錘。怎麼講呢?半月板受傷,無非就是因為膝蓋屈伸、扭轉這些動作。一旦你再堅持走路,一到你半月板受傷那個特定的動作、角度,受傷的半月板傷口就會受到股骨髁再次的擠壓和碰撞,整個身體的部分重量「砸」在傷口上,為什麼每走一步膝蓋都會痛,因為每走一步膝蓋半月板都在受二次傷害。倘若手臂上被刀劃了個口子,每個人都知道儘量不能碰傷疤。半月板損傷還每天散步,就是朝著身體內部的傷疤拳腳相加。
(圖)2013年4月長友佑都也曾遭遇半月板撕裂
重視!一定要重視!因為散步的痛感也還可以忍受,所以覺得應該沒問題。殊不知每一次邁腿走路,都有可能造成半月板的二次損傷。作為用血肉之軀趟過這個誤區的「資深患者」,強烈建議剛剛損傷的人聽醫囑打石膏靜養。就拿我自己來說,感覺到膝蓋好轉速度加快,也是從老老實實的臥床開始。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樣有運動習慣,但我以慘痛的教訓告訴你,這時候——你不得不戒了它。
【為什么半月板損傷會感覺腿廢了?】
半月板損傷,整條腿真的廢了嗎?沒有切身體會,恐怕永遠不會有這個疑問,明白那種感覺。筆者從小到大就是個「頑猴」,經歷過數次脫臼、骨折、肌肉拉傷,還有一次高空墜落腦震蕩的經歷。脫臼、骨折甚至腦震蕩的「折磨」,都無法與半月板損傷做鬥爭相比。半月板損傷最大的折磨,在於對信心、對人心態的折磨——好不容易修養一周,說下床試探幾步,立馬感覺不行了。這樣一次、兩次、三次尚可,但10次、20次下來,有的時候會莫名其妙唉聲嘆氣,有的時候會想——這輩子還會好嗎?
為什麼一個「軟骨墊子」,恢復速度甚至比脫臼、骨折還慢?醫學上有一個詞形容半月板在膝關節內的處境:呈游離狀態。嚴格意義上說半月板並不與周邊的肌肉、韌帶和骨骼發生直接聯繫,這就導致了,它大半部分是沒有血液供應的,它的營養供給主要來自於關節液。而醫生的藥物幹預,最終幾乎都是以血液運輸的形式送達病灶的。
任何的靈丹妙藥,對於半月板的大部分來說,都沒有接收途徑。所以才會有那個問題——半月板損傷是可逆的還是不可逆的?
有人的半月板撕裂被醫生診斷為不可逆,有人的半月板損傷被鑑定為可修復,為什麼會這樣,其中的奧秘在哪裡?其實半月板並非完全沒有血液供應,如上圖紅色區域所示,半月板邊緣10%-30%的區域有少量血液供應,這個區域醫學上稱為紅區。紅區的半月板損傷,因為血液可以將「靈丹妙藥」輸送到病灶,所以經過治療後會康復。
半月板中間的區域稱為白區,白區沒有血液供應,只能任由其自生自滅,任何的「靈丹妙藥」都沒有途徑和渠道送達,所以,白區的半月板損傷幾乎都是不可逆的。
半月板損傷會有腿廢了的感覺,多半就是上述原因。假如你的半月板是白區嚴重撕裂,那麼接受治療之前你的腿可以說就是「廢了」;而紅區即便能夠通過藥物修復,這個區域血液供應量極少,藥物送達和生效速度極慢,所以至少三個月半月板損傷才會有明顯好轉。
這三個月期間,打針吃藥都沒有明顯效果,久而久之心理上就會覺得自己的腿「廢了」。這真的是筆者的親身體會,你能想像那種感覺嗎——每走一步,膝蓋每做一次屈伸,股骨和脛骨就從兩個方向朝著撕裂的半月板「揮拳」……有太多太多次,自暴自棄的都想用什麼東西砸膝蓋。
(圖)醫生正在通過顯示屏觀察患者關節內的情況
一度二度的半月板損傷統稱為輕度損傷,醫生一般都會先建議保守治療;那三度損傷怎麼辦呢?目前的主要醫療手段是關節鏡手術。關節鏡手術一般是朝著膝蓋打兩個直徑小於1釐米的孔,往兩個孔插入兩根空心管兒,一根裡頭裝著打光設備和一個攝像頭,光源和攝像頭進入膝關節後,關節內的任何病變都可以放大數倍投射到顯示頻上——小小的半月板在顯示屏上就像一堵牆一樣,哪兒有裂縫,哪兒有窟窿清晰可見。
另一根空心管裡一般就導入手術用具——要是紅區的半月板縫合,一般就是針線;白區的半月板一旦受到嚴重損傷無法修復,一般只能採取部分切除,這個時候醫生會導入「刀具」做部分切除。
還有一種情況,半月板受傷後經過長期的股骨髁二次擠壓和摩擦,整個平面上已經「高低不平」,這也十分不利於半月板乃至於膝關節內部環境的復原。這時候導管內會導入一張「嘴巴」——實際上是一把鉗子似手的術刀,將半月板高出的、參差不齊的地方「啃了」,讓半月板恢復平整。
無論是保守治療還是關節鏡手術,度過急性期之後一度要注意康復鍛鍊。康復鍛鍊有什麼作用呢?通過積極鍛鍊防止肱四頭肌(大腿正面肌群萎縮),將來試著下地走路時,肱四頭肌會分擔部分半月板受到的壓力,這樣一是可能更早的下地走路;二是進行下地走路時減小半月板再度損傷的機率。
怎麼防止肱四頭肌萎縮呢?剛剛度過急性期的患者,一定要避免膝關節發生屈伸,筆者就推薦一個實用有效的動作:平躺在床上,直腿慢慢上抬,再慢慢放下。動作的數量遵循循序漸進原則,一般是12到15個一組,每天進行三到四組。數月後感覺膝關節明顯好轉,小腿屈伸已無痛感,這時候可以換一種更直接高效的鍛鍊方法:坐在椅子上,通過大腿肱四頭肌的力量帶動小腿慢慢屈伸。過程一定要循序漸進,最終還是達到12到15個一組,每天三到四組的練習量。
以上兩個康復動作都能輕鬆完成質量和數量,並且膝蓋沒有明顯的不適感,那麼恭喜你,你離正常的行走已經很近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