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衛星定軌精度精確到釐米

2020-12-05 環球網

每一顆衛星都有一條屬於自己的軌道,每一位衛星測控專家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軌道計算方法。這種方法是個人的研究成果,更是國家的核心機密。李濟生一生都在尋找各種最佳的計算方法,把衛星定軌精度從2公裡提高到100米、1米,乃至目前的釐米級,為中國衛星鋪設了一條最精密的軌道。

1970年4月24日,巴丹吉林沙漠深處,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即將升空。

離發射塔架不遠的平房裡,一個小夥子正聚精會神地核對著衛星設計軌道數據。他叫李濟生。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了。慶功宴上的李濟生端著一碗餃子,卻難以下咽。一位老專家的問話在他耳邊縈繞——「咱們的衛星雖然上天了,軌道也計算出來了,但你知道軌道精度是多少嗎?」

當時,限於技術和裝備水平,只要求測控系統計算出衛星運行軌道,對軌道精度沒有提出要求。李濟生剛剛知道這個概念。

不知道定軌精度,就無法驗證軌道計算的正確性;沒有精確的軌道數據,就無法對衛星進行有效的控制。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制定出中國衛星的精密軌道計算方案!

李濟生從「東方紅一號」衛星軌道數據著手,設想了一個個軌道鑑定方法,又一個個否定。戈壁灘上那間簡陋的工房,燈光幾乎每天都亮到深夜。

一天,新的想法閃過他的腦海:能否借用推算衛星周期誤差的方法來判斷軌道誤差?經過反覆計算和論證,他開發出了用衛星軌道「預報誤差」來確定軌道精度的方法。以此測定的軌道精度約為2至5公裡,我國衛星定軌精度首次有了數量概念。

1975年,我國成功發射首顆返回式衛星。測控結果顯示,衛星近地點高度在逐漸升高。但理論上,衛星受到大氣阻力影響,軌道高度應逐漸下降。

李濟生一頭扎進這個謎團,幾個月後找到了答案——是衛星姿態控制的噴氣管產生姿控力所致。由於只有0.7克作用力,人們在設計時忽略了它。但就是這輕微的作用力,使衛星軌道近地點每天升高300多米。

他沒有就此罷手,進而開發出「按交點周期積分法」的衛星定軌方案,使我國的衛星定軌精度達到了1公裡。

此時,我國衛星定軌精度仍遠遠落後於美、蘇兩國。李濟生給自己定下新的目標:百米量級。

日月引力、大氣阻力、太陽輻射壓力以及地球引力等各種「攝動力」,都會對衛星運行軌道產生影響。要進一步提高衛星定軌精度,必須在弄清和解決各種「攝動力」對衛星的影響上下功夫。

經過幾個月刻苦攻關,李濟生對「攝動力」有了深入認識,並針對各種「攝動力」對衛星軌道的影響逐一建立了動力學模型。1983年,他研究出「微分軌道改進和攝動星曆表計算」定軌方案,使衛星定軌精度達到了200米,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隨後他和同事們繼續將精度提升到100米級,不僅滿足當時國內測控任務的需要,也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軌道基礎。

不過,當得知美國衛星定軌精度已經達到米級時,李濟生坐不住了。他帶領課題組研製開發新的精密定軌軟體,一幹就是四年多。

1991年,新方案在我國發射的新型衛星上獲得成功,衛星定軌精度從百米提高到十米量級,如果裝備先進的測軌設備,可以達到1米。中國科學院、國防科工委、航天工業總公司聯合鑑定認為:該成果建立了我國衛星測控精密定軌系統,技術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這項成果也為我國「神舟」無人飛船發射試驗中的軌道確定,以及此後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1995年,李濟生寫的《人造地球衛星精密軌道確定》出版。書中系統講述了精密軌道確定的原理、方法和全部動力學模型,反映了當時該領域最新成果和發展趨勢,是我國第一部衛星定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專著。

「我是踩著眾人的肩膀一步一步上來的,也願用自己的肩膀為年輕人搭建起攀登的雲梯。」李濟生曾說。在他的指引下,我國航天測控人員不斷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如今已實現太空飛行器定軌精度向釐米級的跨越。

2019年7月28日,李濟生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76歲。這位為中國航天測控事業奉獻一生的「牧星人」,在我國航天史上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軌跡。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李濟生去世,他把衛星定軌精度從千米精確到米
    ,保證了當時我國以落後的計算機設備完成了過程複雜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測控任務;  他主持開發的人造衛星精密定軌系統,把我國人造衛星精密定軌精度由千米級提高到米級,達到世界水平……  讓我們走近李濟生。  此後的一個時期,戈壁灘上那間簡陋的工房裡,燈光每天都亮到深夜,李濟生開始了對衛星軌道確定技術的鑽研——推導公式,學習軟體,分析計算結果,研究確定軌道精度的方法。  我們無法描述那數不盡的「0」與「1」對人是怎樣的一種煎熬。一年攻關,在分析了大量資料,推算過無數數據,經過一次次試驗後,李濟生用「過近站點時刻」法,估算出我國第一顆衛星的定軌誤差為1公裡左右。
  • 衛星測控專家李濟生院士去世,曾把定軌精度從千米精確到米
    衛星測控專家李濟生院士去世,曾把定軌精度從千米精確到米 李苑/@光明日報 2019-07-28 16:23
  • 論文推薦田英國:Swarm衛星天線相位中心校正及其對精密定軌的影響
    特別是近年來,多顆LEO衛星相繼發射,如CHAMP、GRACE、Jason等,在LEO衛星動力學模型及精密定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使得利用星載GPS數據確定Swarm衛星軌道成為其首選技術手段[4-6]。但是,通過星載GPS接收機實際測定的是衛星信號發射天線到接收機信號接收天線間的距離,而在實際定軌時是以其天線參考點為基準。
  • GPS衛星定位技術精度達到 30 釐米意味著什麼?
    ­  GPS 衛星定位技術大家並不陌生,目前人們手機中使用的定位技術即來自 GPS。這個從上世紀 90 年代開始大規模使用的定位技術,在民用層面的精度一直停留在 5 米範圍,不過,這個參數在不久的將來會迎來重大革新。
  • 日本導航衛星系統增強GPS 定位精度可達6釐米
    而4號衛星成功發射,將與以前發射的3顆衛星一起,構成可覆蓋日本及周邊的區域衛星導航定位輔助增強系統。現在準天頂屬於試運行階段,2018年將正式為日本及周邊地區提供服務,2023年增加到7顆衛星,有可能擴展為不依賴GPS而獨立運行的區域導航系統。­  其次,定位精度增強。
  • 中國北鬥定位將能精確到幾釐米
    11月19日2時0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徵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顆北鬥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鬥三號系統第十八、十九顆組網衛星。
  • 日本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啟用,可提供10釐米內定位精度
    PingWest品玩11月2日訊,引述solidot消息,日本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準天頂星衛星系統 QZSS於 11 月 1 日啟用。QZSS 服務於亞太地區,主要市場是日本,目前有四顆衛星在軌。相比美國的 GPS,日本的 QZSS 能提供 10 釐米以下的定位精度,是全球精度最高的定位導航衛星。
  • 北鬥三號精度可提至實時釐米級
    焦點 1實時釐米級定位無人機可晝夜噴灑農藥冉承其在發布會上介紹,北鬥三號系統全球範圍內承諾的定位精度優於10米,實測的導航定位精度均為2-3米,這樣的定位精度一般在車輛、船舶交通等領域已經夠用,但在一些精度要求更高的行業仍有欠缺。不過北鬥三號的高精度服務,已經可以將精度提升至實時釐米級,後處理可以達到毫米級,這需要增強系統的輔助。
  • 中國衛星解析度0.1米,導航精度3釐米,美國還有太空優勢嗎?
    在以前,有這樣一個傳說,作為人類有史以來解析度最高的偵察衛星,美國「鎖眼」衛星的地面解析度能達到0.1米,也就是能看清10到15釐米的物體,可以看到地面車輛上的車牌,甚至是報紙上的大字標題。現在,我們也有中國版的「鎖眼」了。
  • 精度提高到1.2米,北鬥系統如何實現高精度定位服務?
    據《新華每日電訊》報導,10月14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北鬥高精度定位服務平臺(北鬥定位2.0版),可將民用手機的定位精度提高到1.2米。這意味著我們在駕駛車輛行進時,手機「導航」就能告訴我們是在主路還是在輔路。近期,華為發布的新款手機就實現了亞米級北鬥導航定位,可進一步分清我們車輛行駛在主路或輔路的哪個車道。
  • 論文推薦 | 張勤,燕興元,黃觀文,解世超,曹鈺:北鬥衛星天線相位中心改正模型精化及對精密定軌和定位影響分析
    高精度的PCC模型對衛星精密定軌至為重要[11]。衛星PCO參數中的z-offset與框架尺度參數相關,z-offset參數的誤差會對北鬥衛星精密定軌的框架尺度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高程方向定位精度[12]。
  • 精度提高到1.2米,北鬥系統如何實現高精度定位服務?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原標題:北鬥系統高精度定位服務的秘訣    ——專訪北京衛星導航中心主任、北鬥地面運控系統副總指揮劉勇據《新華每日電訊》報導,10月14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北鬥高精度定位服務平臺(北鬥定位2.0版),可將民用手機的定位精度提高到1.2
  • 清華科學衛星:我國首顆用於重力與大氣科學測量的衛星
    8月6日12時01分,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的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在酒泉航天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首顆專門用於重力與大氣科學測量的衛星,其主要目標是進行低軌大氣密度和重力場聯合探測。「外層空間並不是絕對真空,仍然殘餘極其稀薄的大氣。
  • 清華大學成功發射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
    2020年8月6日12時01分,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的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首個專用於重力與大氣科學測量的衛星,其主要目標是進行低軌大氣密度和重力場聯合探測。
  • 深度解析:北鬥將民用手機精度提高到1.2米 背後如何實現高精度定位?
    ——專訪北京衛星導航中心主任、北鬥地面運控系統副總指揮劉勇據《新華每日電訊》報導,10月14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北鬥高精度定位服務平臺(北鬥定位2.0版),可將民用手機的定位精度提高到1.2米。這意味著我們在駕駛車輛行進時,手機「導航」就能告訴我們是在主路還是在輔路。
  • GPS 精度達到 30 釐米,對於導航來說意味著什麼?
    GPS 衛星定位技術大家並不陌生,目前人們手機中使用的定位技術即來自 GPS。這個從上世紀 90 年代開始大規模使用的定位技術,在民用層面的精度一直停留在 5 米範圍,不過,這個參數在不久的將來會迎來重大革新。
  • 中國重汽對接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車輛定位精度達到釐米級別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6月24日訊 (記者 劉自銳) 北鬥的應用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來基於北鬥釐米級定位服務的中國重汽無人駕駛卡車已經成為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主力軍。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為無人駕駛車輛,提供高精度定位的服務。北鬥衛星為普通用戶提供大約10米每秒的服務,這樣對無人駕駛要求是遠遠不夠的。「此外,北鬥建立了大量的地基系統,配合地基增強系統以及5G網絡可以使無人駕駛車輛定位精度達到釐米級別,符合無人駕駛車輛的要求。」
  • 「天琴」測出最精準地月距離,精確到釐米,但這只是捎帶的小成果
    但是該計劃涉及到了空間距離的精確測量技術,而且對該項技術的要求特別高,因此也催生了諸如地月距離測量這樣的科研成果。2035年前後在約10萬公裡高的地球軌道上,部署三顆引力波探測衛星構成邊長約為17萬公裡的等邊三角形編隊,建成空間引力波探測天文臺,以此開展以引力波探測為主的空間基礎科學前沿研究,首顆衛星天琴一號已經於一年前成功發射,目前正在太空中正常運行。
  • 韓國KPS衛星導航系統動態定位精度將達到10釐米
    韓國KPS衛星導航系統動態定位精度將達到10釐米 原標題: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韓國發射過衛星,但是對於建設衛星導航系統沒有足夠的經驗,也許國際合作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這一目標。」
  • 他把衛星平面精度提高到0.05毫米
    從業至今,宋華輝參與過風雲系列等多個國家重點型號衛星的裝配任務,是名副其實的「衛星工匠」。上海衛星裝備研究所坐落於閔行區,宋華輝每天都沉浸在車間裡測量、組裝、修整衛星上的部件。為確保衛星能穩定、精確地工作,作為裝配骨幹,他的工作不能出現一絲閃失。宋華輝和他的團隊不僅要嚴格根據圖紙、規範來組裝衛星,還要憑藉經驗來提升衛星部件的修整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