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國防報微信公眾號 作者: 劉慎 周超 高金德
70年來,新疆阿克陶縣布倫口鄉牧民麥麥提努爾·吾布力艾山全家先後出了16名護邊員——
一家四代接力護邊帕米爾
■劉慎 周超 高金德
8月15日一大早,43歲的麥麥提努爾·吾布力艾山像往常一樣,穿著心愛的舊軍裝與女兒古麗加瑪力一起在院子裡升起五星紅旗。隨後,他們騎上摩託車向木孜闊若牧業點駛去,開始了一天的護邊巡邏生活。
站在邊境線上,麥麥提努爾向女兒詳細介紹護邊經驗。去年剛剛高中畢業的古麗加瑪力,成為大家庭第四代中的首位護邊員,堅守在木孜闊若牧業點。
「木孜闊若」位於帕米爾高原,海拔高達5000米,被當地人稱為「冰窩棚」,牧民一年四季都得燒爐子取暖。這個點也是新疆阿克陶縣布倫口鄉的通外山口,是通往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的要道。
20世紀40年代末,這裡只有麥麥提努爾的祖輩和兩三戶牧民居住。看到解放軍的巡邏任務很重,牧民自願加入護邊隊伍,還騰出氈房供巡邏官兵休整。
麥麥提努爾的祖父珀默勒·多來提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代護邊人。麥麥提努爾回憶:「當時沒有什麼交通工具,爺爺只能靠雙腿走,頂著寒風,冒著積雪,途中與狼搏鬥過、掉入過雪坑、被洪水衝走過、吃過樹皮充飢……」臨終前,珀默勒把麥麥提努爾的父親吾布力·艾山叫到身邊,留下遺言:「這裡是我們的家,守好邊境就守住了家,這也是我們祖祖輩輩要肩負的使命。」
1952年,吾布力·艾山成為一名護邊員。「一身打了補丁的軍大衣,一雙開了縫的綠軍鞋,每晚睡前才能見一面。」在麥麥提努爾的記憶裡,父親總是不在家。吾布力一守就是28年,直到疾病纏身,他才不情願地下山。
1997年,麥麥提努爾踏上父輩的護邊道路,由於表現出色,他很快成為一名護邊小隊長。他所巡查的區域大部分地段是無人區,有的地方路窄坡險,摩託車無法通行,只能徒步行進。
2014年冬,3名邊防官兵在巡邏中突遇暴風雪,被困山中,麥麥提努爾連夜帶隊救援,經過5個小時與暴風雪的搏鬥,救回被困官兵。這樣的事情,麥麥提努爾巡邊22年來經歷了很多次。
長年巡查在邊防線上,大部分護邊員都患有偏頭疼、關節炎等疾病,麥麥提努爾患關節炎已10年,天一冷腿就痛,走路都困難,這成為他的一個心病——擔心自己護邊不能堅持下去。
讓他欣慰的是,去年,女兒古麗加瑪力高中畢業,第一時間向組織遞交了護邊申請書,追隨他加入了木孜庫倫護邊隊。如今,古麗加瑪力已經可以獨自執行護邊任務。麥麥提努爾說:「女兒剛開始只是想多陪伴自己,怕巡邏路上有危險,但時間長了,她對巡邊護邊也有了興趣和感情。」
從石頭路到柏油路,從徒步難行到摩託化巡邏,從完全依靠人力到配備信息化裝備……麥麥提努爾一家四代接力護邊,全家先後出了16名護邊員。他說,這些年,國家對護邊員的政策補貼和待遇都不斷提高,工資從剛開始的280元提升到2600元,還配發了巡邏摩託車,「在黨的好政策下日子越過越好,我們有義務為祖國守好邊防。」巡邊護邊22年來,麥麥提努爾更換了10匹馬、6輛摩託車,身上也落下了大大小小20多處傷疤,但他從不後悔。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守好國家的邊境才能守住家。」這是麥麥提努爾一家四代幾十年來巡邊護邊的信念。麥麥提努爾說:「看到國旗,我就感到我和祖國在一起了,等我老了,走不動了,我會將護邊的接力棒傳下去,教育我的子孫守護好祖國的每一寸土地,多為國家做貢獻。」
責任編輯/宮玉聰 石寧寧
網絡編輯/李斌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