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一部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看完很受觸動,這部電影揭露了一個赤裸裸的現實,孩子將來是不是富人,小時候就註定了,再掙扎也沒用。
如果你覺得這僅僅是一部偽紀錄片,沒有參考價值,那請你看看這項來自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你再做判斷,第一次看完我是一身冷汗。
愛丁堡大學的研究
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斯圖爾特·裡奇和蒂莫西·貝,從1958年調查到2013年,持續50多年的跟蹤調查,當時找了1.7萬人,包括蘇格蘭人、英格蘭、威爾斯人。
被調查的人都出生在1958年,可以說起點是相同。每一年都會進行數據的錄入。最後發現了一個規律:7歲時,擁有較高閱讀水平和數學技能的孩子,成年收入更好、就業更廣、住房更好。
這研究可信嗎?
這樣的結論咱們聽著感覺是歪理邪說,但當你去分析那些富豪,別說還真準。登上13次世界首富位置的比爾·蓋茨,從小讀書,平均每周讀一本書,直到現在依然堅持,每年讀50本書。
股神巴菲特把自己稱之為「長了兩條腿的書」,從小就喜歡看書,每天花上5-6小時看書讀報。如果你說這兩個人不算富人,我真不知道誰算富人了。
關於數學能力與未來財富的關係,英國財政研究也有相關調查,他們發現10歲時數學很好的孩子,通常到30歲後,比其他情況相同孩子的收入平均高出7%。
被評為「世界上最聰明的億萬富翁」吉姆,就是一個從小熱愛數學的傢伙,最終憑藉著數學他成為密碼學家、數學家、金融界的大師!
為什麼數學好能成為人生贏家呢?數學思維的本質是邏輯思維,而邏輯思維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思維。所謂邏輯思維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一秒鐘能看清事物本質的人和一輩子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命運註定是不同的。——電影《教父》
為什麼要看7歲之前的這兩項能力?
那為什麼一定是通過7歲前的閱讀和數學能力去判斷呢?思考一個問題,現在讓你安安心心坐下來去讀書卻很難!這是為什麼?因為你7歲前就沒有閱讀習慣,數學也是如此!
基於這點兩位研究人員,給出了這樣一句話:
無論你多聰明,在學校學習多久,或來自哪個社會階層,童年的基本技能將對你的一生具有重要意義。
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注重早期教育,童年孩子基本技能的教育回報率是最高了。這也是為什麼蒙臺梭利的早期教育法為什麼如此受用的原因。
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了敏感期的概念,就是孩子在某一時段孩子對某一技能,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此時啟蒙容易形成事半功倍。而閱讀敏感期和數學敏感期都出現在6歲之前。
所以這個階段接受了不同的教育,到了7歲就拉開了孩子閱讀和數學能力的差距。我開始以為這兩種能力的提升就是讓孩子做算術題、識字,直到看了蒙臺梭利的相關書籍,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
蒙氏教育,是如何教育7歲前孩子的?
拿培養孩子數學能力舉例,數學敏感期是2-6歲,抓住這個階段,運用遊戲,讓孩子的思維方法和事物的處理方法更具有邏輯性,並且對數學產生興趣。
比如通過找鞋、貼紙遊戲,讓孩子學會分類和對應。分類能夠讓孩子注意到物體間的不同之處,是為了日後學習複雜的數學概念做好準備。
再比如教孩子計數,我們都怎麼教?1到100數來數去,讓孩子從頭背到尾。蒙臺梭利的數學教育要求通過遊戲,來教孩子手口數數,讓他們明白數背字不是抽象符號, 而是擁有具體含義的。
蒙臺梭利認為孩子的閱讀敏感期出現在4歲多,孩子開始喜歡翻書、指著書本裡的內容亂讀一通。這個時候要抓住,家長多準備兒童繪本、或者早教書籍,一方面教育孩子,一方面培養閱讀習慣。
所以家長們,如果也希望將來自己的孩子不被金錢所困,那麼閱讀和數學的早期教育,就要抓點兒緊了,我個人認為在早期教育領域蒙特梭利的理念實用又科學。
平時我也會讀蒙臺梭利的相關教育書籍,這是我的蒙氏教育書單,感興趣的家長可以看看。
《蒙臺梭利兒童教育手冊》
簡介:講述「兒童之家」運用的教具和技術,包括怎樣給孩子們提供一個進行「自我教育」的環境。這套書主要是將蒙氏教育中教具是如何刺激孩子觀察力、認識力和判斷力的發育。
《蒙特梭利教育》
簡介:這套書是給孩子看的,針對0-6歲一生接受教育的敏感期,提出了日常生活教育、感覺教育、商學部教育、語言教育、自然人文教育、社會文化教育和音樂藝術教育,通過大量的遊戲幫助孩子進行學習和訓練。(前面的數學遊戲的圖片就是出自這本書,附連結)
《童年的秘密》
簡介:主要講述了蒙臺梭利對幼兒之謎的探索和解答,有點類似於傳記,裡面記錄了她在學前兒童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闡述了幼兒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沒讀過蒙臺梭利作品的家長,可以從這本開始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