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家就是育兒實驗室,人類幼崽從出生到後期的發展軌跡,都離不開家庭環境的引導,為什麼有的孩子很早就開口說話,為什麼有的孩子早早就學會數字運算,為什麼有的孩子記憶力遠遠超出同齡人,為什麼有的孩子早早的就學會自理,相反,有些孩子3歲才說2個字,4歲去幼兒園不能適應環境,學習認知方面處處落後,甚至連運動能力表現的低能。
寶寶出生在同一起跑線上,為什麼他們表現的差異如此之大,其中父母為孩子準備的撫養方式和早期教育模式,值得商榷。
有位育兒大咖分享自己培養寶寶的經驗時說,育兒千萬條,不能忽視每一條,讓寶寶的發育領先一步,處處都是細節,比如如何給寶寶挑選玩具,就有很大的學問。
會動的玩具
新生寶寶的視力發育很快,雖然最初只能看到20釐米距離,2個月後,寶寶就能用眼睛去追尋感興趣的事物了,比如一個撥浪鼓,一個皮球,一個搖擺的機器人,會唱歌的布娃娃等等,都會用眼睛緊追不捨。父母可以選擇一些會動的玩具,陪伴寶寶,讓寶寶的視覺信息不停更新,讓寶寶的視覺發育更進一步。這些玩具還會讓寶寶主動伸手索取,甚至翻身攀爬去追趕,提前準備肢體運動能力的發育。
色彩鮮豔的玩具
寶寶的認知發展離不開視覺,看到即是印象,寶寶的眼睛就像新打開的數位相機,無時無刻不在拍攝記錄外界的信息。第一時間發展的圖形表徵記憶很寶貴,是寶寶的視覺初體驗,如果給予足夠的刺激和幫助,寶寶的其他方面的發育會迅速提升。
雖然剛出生時寶寶只能分辨黑白,但2個月後,寶寶就能區分很多顏色的差異了,研究表明,他們會更喜歡色彩鮮豔的玩具,不同顏色的玩具,能夠幫助刺激新生兒的視覺和大腦。經常更換一些不同鮮豔色差的玩具,可以幫助發展嬰兒的視覺能力哦。
有聲音的玩具
聽覺是寶寶語言發育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沒有聽覺或聽力下降,會讓寶寶無法辨聽父母的聲音,6個月左右,是孩子最寶貴的「聆聽期」,是語言啟蒙的第一步,11個月大的寶寶開始模仿媽媽、爸爸說話,開口越早,說明前期的聽辨能力越強,尤其是2歲左右,寶寶對自己錯誤的發音能夠自我調整,主要歸功於本身的聽辨能力。所以,早期新生兒除了注意聽力保護和篩查外,有必要進行聽覺能力的開發,媽媽可以給寶寶準備各種能發出聲音的玩具,模仿動物叫聲,模仿語言或者音樂都可,讓寶寶聽到不同頻率,不同音質的聲音,同時也要注意多和孩子說話,培養語音、語韻的感知。但要注意玩具的音量和頻率不要過高,接觸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傷害到孩子的聽覺。
有特徵符號的玩具
寶寶的認知發育的過程,其實就是對特徵和符號信息的辨知,圓形的氣球和皮球都是球,符號是圓形,特徵是一個輕一個重,一個可以彈起,一個可以飄起,這些玩具都帶有很多寶貴的信息,寶寶通過玩耍,在不知不覺的積累經驗,讓認知不斷的豐富、完整。寶寶記住這些區別,就會記得下次要的時候,就會用語言信息表達。
所以父母給寶寶準備玩具,不要過多的重複,也不要過於單調,要有可比性,有參考性,比如:觸感球、毛絨玩具、塑膠玩具、毛毯、絲巾等等。且讓寶寶有主動玩耍欲望。
除了以上這些,其實還有嗅覺,觸覺等更多感官途徑,可以為孩子提供更多豐富多彩的感知學習和發育。越來越多的父母,都認同多感官的育兒促進方式,吸引寶寶通過眼、耳、口、鼻、肢體獲得體驗,調動各種有機學習系統,讓不同發育神經之間建立有機聯繫,才能讓寶寶開啟智慧大門,成為被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