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胡金華 見習記者 喻莎 上海報導
全面「限塑令」進入倒計時!11月30日,商務部發布《商務領域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回收報告辦法(試行)》文件,鼓勵環保替代產品供應商依據本辦法規定報告可降解塑料原料、可降解塑料製品以及其他環保替代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情況。
12月1日,《海南經濟特區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規定》正式實施,海南正式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袋、塑料餐飲具等不可降解塑料製品。此外還有多個城市也在推進限塑令執行方面加快了腳步。
業內券商預測,在政策利好和技術進步背景下,由於接近普通塑料的性能及環保性,生物降解塑料預計將成為首選替代材料,預計到2025年我國可降解塑料市場規模將達358億元。
塑料應用作為市場熱議的「寵兒」,是化學工業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而化學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提及這兩者都繞不開一個永恆的話題——「可持續發展」。對此,12月4日,特種化工巨頭贏創工業集團大中華區區域發展副總裁朱駿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可持續發展是贏創業務增長的驅動力,作為材料供應商,贏創首先從整個的生產、裝置、廠房、管理等全部環節,做到非常高標準的環保;其次贏創還深入下遊領域,積極把一些環保的理念跟做法,傳遞給下遊的生產廠商,從而形成一個上下遊閉合的、健康的產業鏈條。「塑料作為基礎材料,我們一方面是不斷的保持科研創新,達到技術領先,另一方面也是從源頭加強和客戶的合作,並與之一起努力形成健康的產業鏈條。」他說。
跨界突破:創新應用推動化工產業升級再增長
在經過多年的調整和提升後,化工行業,特別是中國化工行業,正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口。目前,可持續發展、城鎮化、老齡化、數位化等社會大趨勢已成為影響化學工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和焦點,創新、可持續發展理念已逐漸成為化工行業的共識。
據相關媒體統計,製造業96%的產品都與化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可見化工之於國民經濟的重要性。
「若將化工按照技術層次進行劃分,可分為四個大類:首先是以乙烯、丙烯等為代表的基礎化工原料產品;其次是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聚合物和合成材料;再來就是新材料及特種化學品,涉及新能源、電子化學品等;最後處於金字塔頂端的則是前沿化學品,如生命科學、生物製藥等高端新材料。」蘇民投新材料基金總經理耿斌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而目前國內化工材料的主要產能集中在前兩者,在高端新材料領域幾乎空白。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仍需進口,就是國內化工產業結構的現狀,同時也昭示著其結構優化的突破口。」
無論是化工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還是產品技術的向上突破,都無法脫離創新應用而獨立存在,而創新應用的幕後推手則正是「跨界思維」。
耿斌表示,以碳納米管為例,其早在1991年就被發現,但在此前的二三十年間始終沒有找到很好的應用;直至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因其作為鋰電池添加劑可增加電極的導電性能而被市場所廣泛認可。而在近幾年,又有一些化工企業開始了新的嘗試,其將碳納米管壓成發熱膜,運用於智能電加熱服裝,具備加熱均勻、輕薄方便、耐水洗等眾多優點。
「看似高大上的材料,其應用在日常消費領域往往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新產品。現在很流行一個詞,叫作『黑科技』;事實上,每個『黑科技』對應的或許就是一個新材料的創新應用,」耿斌如是說道,「新的消費需求,需要創新材料去滿足,或者在現有的材料上做創新應用。而創新應用則需要跨界思維,特別是需要跨學科人才,發揮材料最好的性能,以實現最大的應用,是現階段化工產業亟待實現的目標。」
建立生態圈:跨界對化工企業是制勝法寶
技術創新與跨界融合已成為化學工業未來「破圈之路」的重要匝道口,在中國加速布局新基建的大背景下,特種化工市場會迎來一些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朱駿在受訪時表示,新基建中的數字信息技術發展離不開材料的變革與創新。從短期來看,新基建被視為拉動投資、促進內需的有效方式,而從長期來看,其將為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提供持續不斷的增長動力。未來,5G、數字經濟、智能製造、健康醫療等與新基建密切相關的領域,都將是化工新材料的「破圈口」。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我看到兩個機會,一個是新材料,一個數位化轉型,新材料裡面主要對是三個方面:新工藝、輕量化和綠色。特別是新工藝,我們的產品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產品銷售,我們產品可以帶來工藝的領先進步,使工藝生產更快,原料更省,能耗更低,二氧化碳排放少。而輕量化,比如車內裝飾,贏創的水性塗料助劑,可以降低VOC,相應的揮發物,對人體有害產品的揮發,很多化學品對中國整個新基建這樣一個項目能夠帶來很大的促進。「朱駿向本報記者表示。
朱駿特別強調:「跨界對於特種化工企業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是制勝法寶。」
談及如何實現化工跨界,朱駿表示有兩大基石。第一,可持續發展是業務增長的強大驅動力。今年9月,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化工的起家與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密切相關,石油煉化時會消耗大量水,同時也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為此,化工行業已經開始轉型,一方面通過創新技術推動溫室氣體減排,為氣候變化做出積極影響,另一方面,開發生物基材料,以降低對石油的依賴,減少產品碳足跡並提升可持續性。」朱駿說道,「例如,贏創已憑藉優異的發酵技術,實現了生物表面活性劑工業化生產,並攜手聯合利華共同開發了首款基於鼠李糖脂的手洗型洗碗液,可同時滿足消費者對更高性能和可持續的產品要求。」
第二,引領創新是成功的關鍵因素。朱駿表示:「業務發展必須緊貼市場熱點,把市場難點和痛點轉化成我們工作的重點,才能化被動為主動、緊抓機會。」因此,贏創在大中華區的發展極為注重本土帶來的機遇。被冠以「基建狂魔」的中國,不僅建路千千萬,更肩負著養路重任。與此同時,擁有著3億保有量的中國不僅是汽車大國,更是輪胎生產大國和輪胎消費大國。但需注意的是,廢舊輪胎的處理一直以來都是全球性的難題。
朱駿指出,從過去的產業鏈到現在的生態圈,中國各產業之間的跨界融合進度正在不斷加快,贏創希望可以取各學科所長,發揮互相聯繫的優勢,使得中國產業更開放、更協同。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