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限塑令來襲之時,如何探尋跨界融合下的化工產業發展新引擎?

2020-12-08 手機鳳凰網

本報記者胡金華 見習記者 喻莎 上海報導

全面「限塑令」進入倒計時!11月30日,商務部發布《商務領域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回收報告辦法(試行)》文件,鼓勵環保替代產品供應商依據本辦法規定報告可降解塑料原料、可降解塑料製品以及其他環保替代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情況。

12月1日,《海南經濟特區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規定》正式實施,海南正式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袋、塑料餐飲具等不可降解塑料製品。此外還有多個城市也在推進限塑令執行方面加快了腳步。

業內券商預測,在政策利好和技術進步背景下,由於接近普通塑料的性能及環保性,生物降解塑料預計將成為首選替代材料,預計到2025年我國可降解塑料市場規模將達358億元。

塑料應用作為市場熱議的「寵兒」,是化學工業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而化學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提及這兩者都繞不開一個永恆的話題——「可持續發展」。對此,12月4日,特種化工巨頭贏創工業集團大中華區區域發展副總裁朱駿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可持續發展是贏創業務增長的驅動力,作為材料供應商,贏創首先從整個的生產、裝置、廠房、管理等全部環節,做到非常高標準的環保;其次贏創還深入下遊領域,積極把一些環保的理念跟做法,傳遞給下遊的生產廠商,從而形成一個上下遊閉合的、健康的產業鏈條。「塑料作為基礎材料,我們一方面是不斷的保持科研創新,達到技術領先,另一方面也是從源頭加強和客戶的合作,並與之一起努力形成健康的產業鏈條。」他說。

跨界突破:創新應用推動化工產業升級再增長

在經過多年的調整和提升後,化工行業,特別是中國化工行業,正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口。目前,可持續發展、城鎮化、老齡化、數位化等社會大趨勢已成為影響化學工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和焦點,創新、可持續發展理念已逐漸成為化工行業的共識。

據相關媒體統計,製造業96%的產品都與化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可見化工之於國民經濟的重要性。

「若將化工按照技術層次進行劃分,可分為四個大類:首先是以乙烯、丙烯等為代表的基礎化工原料產品;其次是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聚合物和合成材料;再來就是新材料及特種化學品,涉及新能源、電子化學品等;最後處於金字塔頂端的則是前沿化學品,如生命科學、生物製藥等高端新材料。」蘇民投新材料基金總經理耿斌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而目前國內化工材料的主要產能集中在前兩者,在高端新材料領域幾乎空白。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仍需進口,就是國內化工產業結構的現狀,同時也昭示著其結構優化的突破口。」

無論是化工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還是產品技術的向上突破,都無法脫離創新應用而獨立存在,而創新應用的幕後推手則正是「跨界思維」。

耿斌表示,以碳納米管為例,其早在1991年就被發現,但在此前的二三十年間始終沒有找到很好的應用;直至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因其作為鋰電池添加劑可增加電極的導電性能而被市場所廣泛認可。而在近幾年,又有一些化工企業開始了新的嘗試,其將碳納米管壓成發熱膜,運用於智能電加熱服裝,具備加熱均勻、輕薄方便、耐水洗等眾多優點。

「看似高大上的材料,其應用在日常消費領域往往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新產品。現在很流行一個詞,叫作『黑科技』;事實上,每個『黑科技』對應的或許就是一個新材料的創新應用,」耿斌如是說道,「新的消費需求,需要創新材料去滿足,或者在現有的材料上做創新應用。而創新應用則需要跨界思維,特別是需要跨學科人才,發揮材料最好的性能,以實現最大的應用,是現階段化工產業亟待實現的目標。」

建立生態圈:跨界對化工企業是制勝法寶

技術創新與跨界融合已成為化學工業未來「破圈之路」的重要匝道口,在中國加速布局新基建的大背景下,特種化工市場會迎來一些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朱駿在受訪時表示,新基建中的數字信息技術發展離不開材料的變革與創新。從短期來看,新基建被視為拉動投資、促進內需的有效方式,而從長期來看,其將為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提供持續不斷的增長動力。未來,5G、數字經濟、智能製造、健康醫療等與新基建密切相關的領域,都將是化工新材料的「破圈口」。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我看到兩個機會,一個是新材料,一個數位化轉型,新材料裡面主要對是三個方面:新工藝、輕量化和綠色。特別是新工藝,我們的產品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產品銷售,我們產品可以帶來工藝的領先進步,使工藝生產更快,原料更省,能耗更低,二氧化碳排放少。而輕量化,比如車內裝飾,贏創的水性塗料助劑,可以降低VOC,相應的揮發物,對人體有害產品的揮發,很多化學品對中國整個新基建這樣一個項目能夠帶來很大的促進。「朱駿向本報記者表示。

朱駿特別強調:「跨界對於特種化工企業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是制勝法寶。」

談及如何實現化工跨界,朱駿表示有兩大基石。第一,可持續發展是業務增長的強大驅動力。今年9月,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化工的起家與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密切相關,石油煉化時會消耗大量水,同時也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為此,化工行業已經開始轉型,一方面通過創新技術推動溫室氣體減排,為氣候變化做出積極影響,另一方面,開發生物基材料,以降低對石油的依賴,減少產品碳足跡並提升可持續性。」朱駿說道,「例如,贏創已憑藉優異的發酵技術,實現了生物表面活性劑工業化生產,並攜手聯合利華共同開發了首款基於鼠李糖脂的手洗型洗碗液,可同時滿足消費者對更高性能和可持續的產品要求。」

第二,引領創新是成功的關鍵因素。朱駿表示:「業務發展必須緊貼市場熱點,把市場難點和痛點轉化成我們工作的重點,才能化被動為主動、緊抓機會。」因此,贏創在大中華區的發展極為注重本土帶來的機遇。被冠以「基建狂魔」的中國,不僅建路千千萬,更肩負著養路重任。與此同時,擁有著3億保有量的中國不僅是汽車大國,更是輪胎生產大國和輪胎消費大國。但需注意的是,廢舊輪胎的處理一直以來都是全球性的難題。

朱駿指出,從過去的產業鏈到現在的生態圈,中國各產業之間的跨界融合進度正在不斷加快,贏創希望可以取各學科所長,發揮互相聯繫的優勢,使得中國產業更開放、更協同。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

相關焦點

  • 創新應用推動化工產業升級增長 贏創再提「超越化學邊界」
    創新、可持續發展理念已逐漸成為化工行業的共識,而這也直接促使了化工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並呈現出協同創新發展的新格局。  科技進步突破了產業的邊界,產業發展同步加速了融合的進度。在技術創新與跨界融合的大浪潮下,化工產業蘊藏著怎樣的增長引擎?作為新一代媒體人,又該如何跨越產業壁壘挖掘新聞價值?
  • 新「限塑令」來襲!向一次性塑料製品說「不」
    新「限塑令」來襲!但,細心的小夥伴可能已經發現我們身邊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去餐廳吃飯時看不到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吸管的身影原來,新「限塑令」已經來了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公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其中的相關規定已經於1月1日起正式實施對一次性塑料製品又有了新的限制一起來看看吧
  • 「最強限塑令」下 究竟誰是可降解塑膠袋?
    去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被稱為「史上最強限塑令」。北京、上海、海南等多地加快了推進限塑令執行的腳步。成都版「史上最強限塑令」——《成都市加強塑料汙染治理行動方案》也將隨著2021年一同走進大家的生活。「不過標準真的有點多,感覺挺亂的,還沒啥思路。」
  • 最強「限塑令」來襲,市民超市購物最好自備購物袋
    《湖北日報》報導了最強限塑令即將到來,要求今年底武漢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明年底,實施範圍擴大至宜昌市、襄陽市建成區;2022年底,實施範圍擴大至全部地級市和直管市建成區。
  • 北京市「新限塑令」研討會直播|限塑臺帳信息公開報告發布
    自2020年1月16日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簡稱國家「新限塑令」)以來,已經有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頒布了當地的「新限塑令」。這意味著我國的塑料垃圾汙染治理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 2020可降解材料產業發展與投融資峰會暨中國化工報社產業金融智庫...
    主會場  「十四五」可降解材料產業將迎來哪些變革?企業怎樣藉助資本力量實現跨越式發展?產業鏈、創新鏈、資本鏈「三鏈」聯動如何融合發展?  當前,可降解材料的產業化進程迅速升溫,希望各界對禁塑或限塑有一個準確的理解,並在應對禁塑和限塑的過程中,共同採取行動和措施管控、終止及消除塑料汙染,也希望可降解材料這個日益被關注和重視的新領域能夠健康可持續發展。
  • 中國能源化工產業未來如何發展
    中國能源化工產業未來如何發展 2020-12-18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嚴「限塑令」來襲,利好這8隻概念股,金髮科技一年上漲2倍多
    儘管此次「限塑令」只涉及部分城市且只限定了部分使用場景,但從國家的塑料汙染治理政策一次次加碼的態勢看,「限塑令」的涉及範圍有望進一步擴展。上述規定一出,立即引發熱切討論,甚至一度登上社交平臺熱搜榜。行業協會和餐飲平臺也開始表態倡議。資本市場上,一眾上市公司已為相關產業做了布局。
  • 限塑令概念股有哪些?限塑令利好哪些股票?
    根據國家發改委要求,2020年底前,我國最強限塑令將落地實施,目前已有近30個省市頒布了「限塑令」。業內人士透露,相比去年,預計到今年年底可降解塑料市場增長空間達4倍以上。
  • 2月三大商機新事物出爐:限塑令造就巨大商機
    2月三大商機新事物出爐:限塑令造就巨大商機 2008年02月29日 0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閱讀引擎網民雷達(www.2007times.com)「商機 新事物」主題消息發現,以下三件事情備受關注:   1、限塑令背後的商機:布質、紙質的購物袋必將走上前臺,時尚、環保購物袋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將成為市場的一個新亮點。  2、專家:政府採購新政策將給國內企業帶來大商機:專家分析,對航空、汽車和機械等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將產生重大影響。
  • 從「限塑」走向「禁塑」!新「限塑令」上線
    「麥當勞新出的漢堡味道不錯,就是餐廳忘了給可樂的吸管。」最近的社交媒體上,時不時會有網友這麼吐槽。但其實,這真不是店員的失誤。麥當勞中國近日宣布,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近千家餐廳將率先停用塑料吸管。麥當勞不「管」了,不是突發奇想,而是呼應升級的新「限塑令」。
  • 江蘇落實最強「限塑令」 國產塑代材料發展如何?
    最強「限塑令」之下,華西證券認為,塑代材料迎來了最佳紅利期。我國近5年平均廢棄塑料回收量為1800萬噸,平均回收率為25.6%;華西證券分析師晏溶認為,由於價格低廉,用途廣泛且堅韌可靠,在目前尚無可媲美廉價替代材料的情況下,預計全球塑料產量仍會保持較快增長。塑料汙染治理迫在眉睫。
  • 「史上最強限塑令」實施倒計時 成都市消協發出這樣的倡議
    封面新聞記者 吳冰清隨著2021年的到來,「史上最強限塑令」也要來了。12月16日,成都市出臺《成都市加強塑料汙染治理行動方案》,也是成都版「史上最強限塑令」。「史上最強限塑令」實施進入倒計時,12月24日,成都市消協向成都相關企業、廣大市民群眾發出保護生態環境的倡議,督促企業生產耐用、易於回收的環保購物袋,引導消費者合理使用環保購物袋,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助力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
  • 「新限塑令」下造紙行業迎來新機遇
    原標題:「新限塑令」下造紙行業迎來新機遇   12月9日,在亞太森博(山東)漿紙有限公司成品車間,技術人員對即將出廠的白卡紙板進行檢驗。
  • 最強限塑令:商超禁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新版限塑令限塑令前後大致歷經了三個階段,政策執行過程中始終伴隨著爭議。  1986年,鐵路上首次使用塑料快餐盒,因為便利性和價格低廉等特點而受到青睞。但大量的白色餐盒被丟棄於鐵路沿線,帶來了嚴重的「白色汙染」。
  • 加強版「限塑令」來了:各界應對如何?已有概念股聞風而動
    在此背景下,被坊間稱為加強版「限塑令」推出,根據公告,上述辦法落地還有約一個月時間。以往作為使用大戶的商超和餐飲企業如何應對?政策對產業的發展有何影響?證券時報記者近日對此作了一番調查。加強版「限塑令」下 商超和餐飲企業積極應對我國塑料製品的消費量驚人。
  • 聚焦|守正創新,跨界融合,乘風破浪
    當下是網絡改變命運的時代,未來學校的授課內容和模式將更加多元,適時轉變教育思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未來發展強者恆強。 03 跨界融合 開拓創新 搭建深度交流的平臺,聚焦當下藝術教育的發展趨勢,爐邊藝話,與多位藝術領域專家共同探討跨界融合之道,本次論壇緊跟《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堅持創新的精神
  • 「央廣網·視聽四川」成都「最強限塑令」下 究竟誰是可降解塑膠袋?
    市面上的不同塑膠袋去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被稱為「史上最強限塑令」。北京、上海、海南等多地加快了推進限塑令執行的腳步。成都版「史上最強限塑令」——《成都市加強塑料汙染治理行動方案》也將隨著2021年一同走進大家的生活。「不過標準真的有點多,感覺挺亂的,還沒啥思路。」
  • 全市文化核心領域收入超萬億元 跨界融合重塑消費新動能
    回首過去一年的文化產業,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原有的發展腳步,部分細分領域甚至一度出現停滯。隨著後續復工復產的工作持續進行,轉線上、謀跨界、耕內核,成為文化產業提速恢復至先前狀態,並為今後開闢出更大空間的有力武器。在此背景下,12月3日,第十二屆中國北京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論壇正式舉辦,與會專家紛紛對文化產業後期如何重塑新生力量、促進文化消費建言獻策。
  • 全面限塑令倒計時,上市公司搶灘百億可降解塑料市場
    來源:上海證券報2020年可降解材料產業發展與投融資峰會暨(第三屆)石油和化工產業金融創新聯盟年會組織機構指導單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主辦單位:中國化工報社石油和化工產業金融創新聯盟中化資本 譜潤投資 國泰君安證券川流投資 新板資本 中啟資本媒體支持單位:中國化工報 化工號中化新網 化工新材料網化工產業金融微信公眾號中國石油和化工雜誌中國石油和化工網絡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