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020年已來到尾聲,新的一年即將到來。回首過去一年的文化產業,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原有的發展腳步,部分細分領域甚至一度出現停滯。隨著後續復工復產的工作持續進行,轉線上、謀跨界、耕內核,成為文化產業提速恢復至先前狀態,並為今後開闢出更大空間的有力武器。在此背景下,12月3日,第十二屆中國北京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論壇正式舉辦,與會專家紛紛對文化產業後期如何重塑新生力量、促進文化消費建言獻策。且在業內人士看來,在經歷過難忘的2020年之後,在新年即將開局之際,跨界融合必將成為文化產業激活新動能的原動力。
產業轉型 利好政策接連釋放
作為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近年來,文化產業的發展愈發受到各方關注。但由於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文化產業被迫從此前的狀態中走出,提速產業轉型,以符合當下的市場需求。對此,政府層面也接連發布利好政策,引導著文化產業走出謎局。
就在一個星期前,文化和旅遊部官網剛剛發布了《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培育數字文化產業新型業態,且到2025年,要培育20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突出、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各具特色、活力強勁的中小微企業持續湧現,打造5個具有區域影響力、引領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產業集群,建設200個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數字文化產業項目。
不可否認的是,向數位化轉型破局,已經成為當下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詞。在演出領域,自今年2月開始,一系列演唱會、話劇、交響音樂會、戲曲表演,紛紛從傳統舞臺登「雲」亮相,這在保證演出院團及劇院持續擁有表演空間的同時,也滿足眾多觀眾的觀演需求。以國家大劇院為例,該劇院推出的「春天在線」「聲如夏花」「華彩秋韻」「冬日之約」系列線上演出,已實現截至11月14日在線總點擊量累計超10億次。
而在出版領域,眾多實體書店則藉助正如日中天的直播帶貨,通過屏幕向讀者銷售店內圖書,同時舉辦各種各樣的抽獎、線上讀書會等活動。同時,北京等地區的實體書店還走上了外賣平臺,讀者只需下單後等待約30分鐘,購買的圖書便會直接送至手中。
在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看來,此次疫情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危難的同時,也恰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如今,人們注意到數字經濟已經佔到了我國GDP的38%,對於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超過了67%。疫情讓數位化的腳步加快了八年,而接下來,無論傳統也好還是創新也罷,二者的發展一定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應該去謀求一種雙軌生存之道。」
市場擴容 人均文化消費穩增
儘管今年特殊時期的出現,令文化產業發展的腳步在一段時間內出現滯緩,但從消費層面來看,人們對於文化消費的需求仍處於穩步增加的狀態,這也將成為市場發展的基石與動力。
在北京市場,據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與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聯合發布的《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0)》顯示,北京市規模以上文化核心領域收入已超萬億元,且2019年北京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娛樂支出為4311元,同比增長達7.8%,創造了「十三五」以來的最大增速,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72%。而文化消費規模繼續保持全國前列的一系列數據證明了北京文化產業正處於提質發展的過程中,並成為助推北京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從影視行業的復工情況便能看出人們的市場需求。」影視製片人張玥表示,不論是在影視行業剛剛復工30%的上座率限制的情況下,還是國慶檔突飛猛進的潮流,均可以發現觀眾是沒有放棄影視的,而且截至10月,全國累計票房已經達到129.5億元,位居世界第一。
正是因為人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並沒有消失,反而是逐步拓展,令從業者將如何滿足市場需求擺在更為重要的地位。「從做內容的角度來看,我時常提醒自己要有用戶思維,我考慮我的內容出來以後,用戶是誰?賣給誰?或者說如何讓對它感興趣的人看到?這是我們講的用戶畫像,這個尤為重要。」明白音樂娛樂集團創始人兼CEO王毅如是說。
與此同時,各類以新題材、新形式為核心的新型文化產業也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出現,奪取人們的注意力。在業內人士看來,過於守舊只會固步自封,而創新才能找到更多尚未發現的潛在空間。
融合發展 聯動效應加速發酵
隨著融合發展的勢頭愈發火熱,延展IP、拓展多元化收入也成為不少公司的布局領域。且近段時間以來,影視、遊戲、音樂、演出等多個領域也逐步掀起了一陣IP全產業鏈熱。
在魔瞳影業聯合創始人徐夢看來,「其實很多年前我們都提過比如多元化收入、IP的全產業鏈等,可有的卻是直到當下這個巨大困境撲頭蓋臉地到你面前,很多人才真的開始考慮這件事情。全產業鏈的發展,它不是一句口號,每一個IP的延伸也都需要內容重新思考它做產品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延伸相關業務的同時,資金與融資也是文化從業者有所顧忌的領域,並對今年文化產業受到衝擊是否會影響到後續融資而產生擔憂。
在新元文智創始人劉德良看來,文化產業會不會迎來新的資本投資熱潮?什麼時間、會不會迎來新的投資的高潮和熱潮?回答這個問題要看技術變革能夠對文化產業的內容生產和分發影響效果大小,文化消費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被激發出來,消費場景能否滿足消費者的文化消費需求,以及如何打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等方面。
但文化產業藉助技術力量實現拓展的方向,已得到業內人士的認可。「接下來,技術型企業將掌握更大市場空間。」中國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張京成對此表示,科技在文化產業方面的作用應該說是巨大的、具備引領性的,將來技術主導型的文化產業、文化企業,是最有增長潛力的。且人們一直強調高質量的發展,這實際上就是要淘汰一批落後產能、落後技術、落後觀念,新的業態在技術支撐的情況下逐漸產生或發揚光大,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 盧揚 鄭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