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文化核心領域收入超萬億元 跨界融合重塑消費新動能

2020-12-04 北京商報

轉眼間,2020年已來到尾聲,新的一年即將到來。回首過去一年的文化產業,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原有的發展腳步,部分細分領域甚至一度出現停滯。隨著後續復工復產的工作持續進行,轉線上、謀跨界、耕內核,成為文化產業提速恢復至先前狀態,並為今後開闢出更大空間的有力武器。在此背景下,12月3日,第十二屆中國北京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論壇正式舉辦,與會專家紛紛對文化產業後期如何重塑新生力量、促進文化消費建言獻策。且在業內人士看來,在經歷過難忘的2020年之後,在新年即將開局之際,跨界融合必將成為文化產業激活新動能的原動力。

產業轉型 利好政策接連釋放

作為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近年來,文化產業的發展愈發受到各方關注。但由於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文化產業被迫從此前的狀態中走出,提速產業轉型,以符合當下的市場需求。對此,政府層面也接連發布利好政策,引導著文化產業走出謎局。

就在一個星期前,文化和旅遊部官網剛剛發布了《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培育數字文化產業新型業態,且到2025年,要培育20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突出、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各具特色、活力強勁的中小微企業持續湧現,打造5個具有區域影響力、引領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產業集群,建設200個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數字文化產業項目。

不可否認的是,向數位化轉型破局,已經成為當下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詞。在演出領域,自今年2月開始,一系列演唱會、話劇、交響音樂會、戲曲表演,紛紛從傳統舞臺登「雲」亮相,這在保證演出院團及劇院持續擁有表演空間的同時,也滿足眾多觀眾的觀演需求。以國家大劇院為例,該劇院推出的「春天在線」「聲如夏花」「華彩秋韻」「冬日之約」系列線上演出,已實現截至11月14日在線總點擊量累計超10億次。

而在出版領域,眾多實體書店則藉助正如日中天的直播帶貨,通過屏幕向讀者銷售店內圖書,同時舉辦各種各樣的抽獎、線上讀書會等活動。同時,北京等地區的實體書店還走上了外賣平臺,讀者只需下單後等待約30分鐘,購買的圖書便會直接送至手中。

在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看來,此次疫情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危難的同時,也恰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如今,人們注意到數字經濟已經佔到了我國GDP的38%,對於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超過了67%。疫情讓數位化的腳步加快了八年,而接下來,無論傳統也好還是創新也罷,二者的發展一定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應該去謀求一種雙軌生存之道。」

市場擴容 人均文化消費穩增

儘管今年特殊時期的出現,令文化產業發展的腳步在一段時間內出現滯緩,但從消費層面來看,人們對於文化消費的需求仍處於穩步增加的狀態,這也將成為市場發展的基石與動力。

在北京市場,據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與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聯合發布的《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0)》顯示,北京市規模以上文化核心領域收入已超萬億元,且2019年北京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娛樂支出為4311元,同比增長達7.8%,創造了「十三五」以來的最大增速,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72%。而文化消費規模繼續保持全國前列的一系列數據證明了北京文化產業正處於提質發展的過程中,並成為助推北京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從影視行業的復工情況便能看出人們的市場需求。」影視製片人張玥表示,不論是在影視行業剛剛復工30%的上座率限制的情況下,還是國慶檔突飛猛進的潮流,均可以發現觀眾是沒有放棄影視的,而且截至10月,全國累計票房已經達到129.5億元,位居世界第一。

正是因為人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並沒有消失,反而是逐步拓展,令從業者將如何滿足市場需求擺在更為重要的地位。「從做內容的角度來看,我時常提醒自己要有用戶思維,我考慮我的內容出來以後,用戶是誰?賣給誰?或者說如何讓對它感興趣的人看到?這是我們講的用戶畫像,這個尤為重要。」明白音樂娛樂集團創始人兼CEO王毅如是說。

與此同時,各類以新題材、新形式為核心的新型文化產業也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出現,奪取人們的注意力。在業內人士看來,過於守舊只會固步自封,而創新才能找到更多尚未發現的潛在空間。

融合發展 聯動效應加速發酵

隨著融合發展的勢頭愈發火熱,延展IP、拓展多元化收入也成為不少公司的布局領域。且近段時間以來,影視、遊戲、音樂、演出等多個領域也逐步掀起了一陣IP全產業鏈熱。

在魔瞳影業聯合創始人徐夢看來,「其實很多年前我們都提過比如多元化收入、IP的全產業鏈等,可有的卻是直到當下這個巨大困境撲頭蓋臉地到你面前,很多人才真的開始考慮這件事情。全產業鏈的發展,它不是一句口號,每一個IP的延伸也都需要內容重新思考它做產品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延伸相關業務的同時,資金與融資也是文化從業者有所顧忌的領域,並對今年文化產業受到衝擊是否會影響到後續融資而產生擔憂。

在新元文智創始人劉德良看來,文化產業會不會迎來新的資本投資熱潮?什麼時間、會不會迎來新的投資的高潮和熱潮?回答這個問題要看技術變革能夠對文化產業的內容生產和分發影響效果大小,文化消費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被激發出來,消費場景能否滿足消費者的文化消費需求,以及如何打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等方面。

但文化產業藉助技術力量實現拓展的方向,已得到業內人士的認可。「接下來,技術型企業將掌握更大市場空間。」中國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張京成對此表示,科技在文化產業方面的作用應該說是巨大的、具備引領性的,將來技術主導型的文化產業、文化企業,是最有增長潛力的。且人們一直強調高質量的發展,這實際上就是要淘汰一批落後產能、落後技術、落後觀念,新的業態在技術支撐的情況下逐漸產生或發揚光大,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 盧揚 鄭蕊

相關焦點

  • 北京經濟規模4年擴大1萬億,微觀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增強
    年年均增長6.6%,從2015年的2.5萬億元提升至2019年的3.5萬億元。昨天的發布會上,市發改委副主任林恩全亮出北京「十三五」經濟發展成績單:2019年比2015年經濟總量增加1萬億元,預計「十三五」期末地區生產總值將超過3.6萬億元,人均GDP達2.4萬美元左右,較2015年提高0.6萬美元,保持全國領先;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9萬家,是「十二五」期末的2.4倍,擁有獨角獸企業93家,居全球榜首;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嚴峻考驗,新設企業數量自去年8月起連續5
  • 《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0)》在京發布首都文化產業發展繼續...
    全市文化產業共發生融資事件472起,佔全國的23%,資金流入規模達725.51億元,佔全國的25.4%。全年共發生文化產業併購事件34起,涉及資金規模155.99億元,併購規模位居全國榜首。二、產業發展提質增效,核心動能加速轉換。
  • 跨界融合新玩法!靈機文化助力網際網路+傳統文化轉型
    (原標題:跨界融合新玩法!傳統文化行業如何藉助網際網路的力量進行商機的挖掘,並實現最大化的整合共享?這幾個是傳統文化轉型不可迴避的關鍵問題。文化產業與網際網路進行跨界融合,不但有樂觀的政策前景,還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網際網路+傳統文化領域已然站上了時代的風口。以上的種種疑問,都將在11月25日下午2016廣東網際網路大會專題會場——「第二屆中國網際網路+傳統文化高峰論壇」上得到探討。
  • 數字時代讓文化消費更有品質
    用戶的消費體驗、評價反饋通過彈幕等形式,直接影響、參與甚至主導了文化產品的內容生產,形成了「消費即是生產」的文化內容生產模式。  知乎鹽選專欄作家陳舞雩說:「疫情期間,創作成為我打發時間的消遣,沒想到今年2月,通過知乎內容付費收入四萬多元。」目前,優質內容依然是核心競爭力,以優質內容為基礎的付費模式逐漸獲得廣大用戶的認可。
  • 新流量磁場,線下大數據重塑下的實體經濟新動能|投資In-Depth
    線下大數據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在數位化升級加速的背景之下,線下大數據如何與實體商業經營相融合,為實體經濟帶來增長新動能?復星銳正資本投資In-Depth對此進行了深入觀察和剖析,現分享給諸君,以供參考——文章來源於復星銳正,作者復星銳正「絕不能低估浪潮攜帶的能量,它可以將一家初創公司變為改變世界的巨型企業」。
  • 新動能·新山東|歷經三年濟南在新舊動能轉換中交上了這樣一份答卷
    根據《規劃》,先行區將以「四新四化」為主攻方向,聚焦新智造、新科技、新服務、新消費,培育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引領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具體來看,在新智造方面,以推進新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製造業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加快培育發展智能製造產業。
  • 探索城市文化消費新動能,杭州城市禮物評選結果新鮮出爐
    首站落地杭州,在杭州市商務局的指導下,以弘揚傳統文化、挖掘和傳播城市文化內涵、探索「文化+經濟」融合新方式為主線,從大眾視角挖掘和甄選「富有城市特色、文化底蘊、創新意識」的品質好物。近年來,杭州大力構築「文化惠民、產業引領」的平臺,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探索出新的發展之路。杭州市商務局瞄準傳統文化傳承和網際網路電子商務創新在杭州這座城市的共生共融,促成「人民甄選·城市禮物」項目首站落地杭州,通過深挖杭州地域文化特色,激活社會文化創意,整合電商平臺和本地企業,升級杭州消費的「人、貨、場」,致力於為杭州打造一張消費新名片。
  • 34萬億投資的新基建 計算力為核心動能
    數位化轉型的基礎,就是「新基建」——以5G、人工智慧、數據中心為代表的信息數位化基礎設施。有媒體統計,新基建帶來的總投資額近34萬億。
  • 廈門市30條實施意見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微信號:cewenhua)了解,該《實施意見》有八個主要任務:(一)突出產業發展重點,(二)培育文旅消費新業態,(三)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四)提升入境旅遊環境,(五)建設區域文旅消費中心,(六)推出消費惠民措施,(七)提高消費便捷程度,(八)打造優質消費環境。
  • 新舊動能轉換激發「富強濱州」建設澎湃力量
    高端鋁、精細化工、家紡紡織等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營收突破萬億元,不斷邁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2019年10月,省委領導到濱州專題調研,提出加快鋁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山東鋁業」品牌。濱州鋁業以科技為翼、實業作基、逐夢前行,成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 「三動」協同重塑城市經濟地理為成都構建更多先發優勢
    未來一段時期,成都應把握好國際科技經濟分工格局醞釀深度調整的重大機遇,著眼於當前產業發展的新形勢和新動態,瞄準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突破的領域,遵循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演進的基本規律,積極優化產業布局,把分享經濟、信息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智造經濟為引領的大量新的產業形態和經濟運行模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其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支撐力量,這將有利於帶動全市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
  • 老酒行業也能玩轉新零售,數位化融合線上線下提升消費體驗
    新零售是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在網際網路的依託上線上線下深度融合,重構人、貨、場的結構,從而滿足用戶的需求,徹底改變了傳統零售的模式。在很多看似非常傳統的行業領域,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很多企業都在2020年加速了線上線下結合的新嘗試,賦能品牌轉化價值,其中就包括白酒行業中的細分領域——老酒。
  • 廈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實施...
    到2022年,力爭文化產業營收達到1800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旅遊收入達到2500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全市文化和旅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各區政府  (二)培育文旅消費新業態  5.拓展多元化濱海旅遊新產品  依託「船、港、城」三位一體發展優勢,打造「港城融合、港旅融合」的國際郵輪母港和訪問港,加快「海上世界」項目建設進度。吸引國際郵輪公司總部或地區總部落戶廈門。
  • 消費升級領域未來獨角獸齊聚,百舸爭流決戰上海灘!
    除了餐飲新零售,共享單車、新能源汽車銷售及租賃、跨境電商、長租公寓、知識付費……涵蓋衣食住行和個人提升等各種線上線下全方位消費升級的企業,無不把上海看作戰略重鎮。以消費者為核心,滿足其美好生活需求的個性化升級的新消費時代已經來臨。居民消費持續升級,個性化、定製化成為新時代消費趨勢。
  • 丁安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商業銀行發展的新動能
    在批發金融方面,信貸投放要向國家重點戰略領域傾斜,有效管控房地產行業貸款集中度,把握新舊動能轉換市場機遇,加大對先進位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型基建和新動能產業的信貸投放力度。在產業鏈修復過程中,大型企業對現金管理、併購融資、供應鏈金融、產業網際網路等高附加值業務的定製化需求增加,中小企業對支付、跟單貿易、信用證等基礎性業務需求上升,商業銀行需加大這些產品和服務的跟進和支持力度。
  • 新動能快速積聚 旅遊業開啟更大市場空間
    到「十四五」末期,將會形成一個百億人次、十萬億元消費的國內旅遊大市場。  危中育機陣痛中穩步向前  談及旅遊業發展,2020年的經歷是繞不開的話題。「在過去的一年裡,新冠肺炎疫情對旅遊消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旅遊需求側出現了斷崖式下降,旅遊供給側同時承受了生存、轉型和創新的多重壓力。」
  • 「文化+」為首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記者張漫子)記者13日從北京市「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聞發布會文化產業專場獲悉,「十三五」期間,北京市文化產業規模持續增長,結構持續優化,韌性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 未來三年遂寧這樣發展新消費→
    (責任單位: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人行市中心支行)三、實施信息消費提速行動(六)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以數據中心、5G網絡、雲視頻、4K/8K直播平臺、新能源汽車充換電、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智慧廣電等為重點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
  • 信也科技發布《2019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研究報告》: 中國狹義消費...
    《報告》顯示,如今中國消費信貸市場規模可觀並將繼續增長,預計到2024年將達25萬億,且中國狹義消費信貸(不含房貸車貸)規模已超過美國(不含房貸車貸和教育貸),但人均維度方面(人均GDP、人均消費等)仍存在較大的增長空間。而根據現行政策和行業環境,業內各玩家會加快融合和合作,在發揮各自優勢的同時最大化自身價值,共同助力中國消費信貸市場進一步發展。
  • 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新動能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引擎
    陳必昌說,東營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目標要求,全方位研究謀劃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的思路舉措,研究提出「打造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溼地城市」目標定位,紮實開展「十大改革攻堅」「四項重點工作」和「九個三年行動計劃」,引領全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加快實施,在解放思想、產業轉型升級、「放管服」改革、擔當作為幹事創業等方面形成新的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