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遊平原是指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遊沿岸帶狀平原,為中國三大平原之一,地跨中國鄂、湘、贛、皖、蘇、浙、滬等7省市,素有「水鄉澤國」之稱,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水陸交通發達。
長江中下遊平原西起巫山東麓,東到黃海、東海濱,北接桐柏山、大別山南麓及黃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及錢塘江、杭州灣以北沿江平原,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100~400千米,總面積約20萬平方千米,
主要由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皖蘇沿江平原、裡下河平原及長江三角洲平原等6塊平原組成。一般海拔5~100米,多在海拔50米以下。年均溫14~1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
長江中下遊平原是中國重要的糧、油、棉生產基地,亦為中國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區為泛濫平原和濱海平原。漢江三角洲地勢亦自西北向東南微傾,湖泊成群聚集於東南前緣。洞庭湖平原大部海拔在50米以下,地勢北高南低。
鄱陽湖平原地勢低平,大部海拔在50米以下,水網稠密,地表覆蓋為紅土及河流衝積物。三角洲以北即為裡下河平原。
平原為周高中低的碟形窪地。窪地北緣為黃河故道;南緣為三角洲長江北岸部分;西緣是洪澤湖和運西大堤;東緣則是蘇北濱海平原。
長江中下遊平原區域內的長江天然水系及縱橫交錯的人工河渠使該區成為全國河網密度最大地區,區域內最主要的河流為長江及其支流漢江,,區域內河流多為衝積性河流。
長江中下遊平原區域內的湖泊中,以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的面積較大。它們對長江及其支流的作用最顯著,具有調節水量、延緩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兼具灌溉、航運、養殖之利。
2018年4月26日,習總書記在武漢講話當中指出,長江經濟帶三大城市群要聯動發展。怎麼聯動?首先可以將長江中遊城市群與長三角城市群合二為一打造「長江中下遊大城市群」。這個大城市群,地理上是以「長江中下遊平原」為依託的。而平原地帶便於農業耕作、居住和交通聯絡,因此人口總是向平原集中,導致城市也向平原集中。如日本是一個島國,平原狹窄,僅佔國土面積的24%,最大的平原是東京附近的關東平原,其次是名古屋附近的濃尾平原和京都、大阪附近的畿內平原。日本的人口和經濟高度集中於這三大平原地帶。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只有長江中下遊和廣東地震極少。特別是長江中遊地區,基本上既無地震沙塵暴,也無颱風和海嘯。這些地方光、熱、水、土匹配最好,最適宜生產力布局和城市群生長。
2013年國家推動長江中遊城市群建設的時候,安徽曾經糾結於到底是歸屬長江中遊還是下遊。從地理是看,是下遊;從經濟上看,是中遊。而形成「長江中下遊大城市群」之後,這個糾結或問題迎刃而解。2014年9月皖江城市帶正式劃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範圍,使得長江中遊城市群與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完全連成一體。可以這樣認為,「長江中下遊大城市群」空間上已經形成,現在所需要的是官方和社會認可。剛才仇保興部長說城市群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為「構成」的。現在「長江中下遊大城市群」空間已經形成一體了,算不算「生成」?我們是不是可以承認它?
一旦認可,它就取代波士華大城市群而成為世界第一大城市群。現在即使是經濟總量,也與波士華大城市群等量齊觀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波士華大城市群受到的衝擊很大,而「長江中下遊大城市群」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其GDP總量,按照現有匯率也已站上3萬億美元的臺階,如果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則早已超過波士華大城市群。
「長江中下遊大城市群」形成後,由於蘇浙滬地區已經很發達,發展重點應該是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省。從地方層面上講,湖北、安徽這兩個省是最早提「長江經濟帶」的。早在1988年7月,湖北省委就決定推進「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1995年8月,安徽省政府決定推進「長江經濟帶開發開放」。現在發展長江經濟帶,最不該忘了這兩省。
2013年9月國家發改委負責人在為國務院起草有關長江經濟帶建設文件的啟動會議上曾指出:之所以依託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原因是中國經濟要保持長期穩定增長必須「向內」使勁。我認為,建設「長江中下遊大城市群」就是向內使勁,就是培育新動能。長江中下遊大城市群一旦形成,不僅能讓長江經濟帶發展上一個新的臺階,而且可以促進中國經濟穩定增長至少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