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人工繁育世界最大最兇猛網紋蟒成功/圖

2020-11-25 中國青年網

 

 

  本報訊(記者龍露)經過87天的孵化,世界上最大也最兇猛的蟒蛇——網紋蟒的變異品種白化網紋蟒在北京動物園繁殖成功,這也是中國國內首次人工繁育成功網紋蟒。目前,已破殼的11條小蟒都在兩爬館的孵化室生活,另一枚卵還在孵化中。

  今天上午,記者在北京動物園兩棲爬行館看到,後臺的繁育室只有三四平方米,室內四周擺滿了孵化品和保育箱。在最大的一個保育箱內,趴著11條小蟒蛇。看到有生人進屋,它們都昂起頭,張開了大嘴,吐著粉紅的信子。

  工作人員王峰告訴記者,北京動物園兩棲爬行館內生活著一對比普通蟒珍貴數倍的白化網紋蟒。今年年初,已有7歲、達3米多長的成年蟒,首次產下了12枚卵。經過87天的孵化,已有11條小蟒蛇破殼。現在還有一枚卵正在孵化器中,看上去有鵝蛋大小。

  王峰說,首繁成功很難也很幸運。因為中國北方的氣候乾燥,氣溫又低,不適於熱帶動物的繁殖。剛出生的小蟒要在恆溫、恆溼的室內生活。所以繁育室內的室溫要保持在28攝氏度,溼度在70%以上。小蟒出生三天,臍帶還沒有脫落。為了防止它們受傷,飼養員要在保育箱的底部墊上衛生紙,然後噴上生理鹽水,既可以保持溼度,同時也為小蟒的腹部消毒。換紙換藥的工作每天都要進行,一直要堅持一個多月。

  剛出生的小蟒是不進食的,5至7天後,它們從母體內獲得的能量消耗得差不多了,才開始主動進食。小蟒的食物主要是小白鼠幼仔,一般三五天進食一次,一條小蟒一次要吃掉三四隻。溫度越高,小蟒進食越多,長得越快,一般一年就能長到一米長。王峰說,蟒蛇都喜歡攀爬,更喜歡黑暗,所以在保育箱內還安裝了一截兒幹樹杈和一塊拱起的瓦片。

  在王峰的指導下,記者輕輕捏起了一條小蟒。只有60多釐米長的小蟒蛇又滑又軟,很靈活,不斷地回頭攻擊。「別看它這麼小,可特別兇猛,剛出生那天,就把我咬了一口,留下一排小牙印。」王峰說,美國電影《狂蟒之災》裡的蟒就是網紋蟒。

  小蟒蛇長到兩個月就要分開,因為它們會因為爭食而互相攻擊。長到半年就可以與遊人見面了。J029

相關焦點

  • 寧波首次在世界上實現虎斑烏賊大規模人工繁育
    人工養殖虎斑烏賊(央廣網發 寧波大學供圖)央廣網寧波5月23日消息(記者杜金明 通訊員翁長春 李明遠)5月22日,寧波市科技局和寧波大學共同發布消息,2014~2019年,寧波大學人工養殖虎斑烏賊團隊累計養成虎斑烏賊11萬隻,創造了國內虎斑烏賊人工養殖數量最多
  • 我國再次成功繁育出兩隻高山兀鷲 人工繁育技術更為成熟
    圖為5月13日孵化出殼的「四毛球」。 李江寧 攝中新網西寧5月17日電 (李江寧)5月17日,西寧野生動物園首次對外公布2020年最新繁育的高山兀鷲。兩隻雛鳥為中國人工繁育的第三隻和第四隻高山兀鷲,目前兩隻雛鳥各項身體指標穩定,身體健康。
  • 珠海長隆人工繁育三頭小白鯨首次公開亮相
    擁有亞洲最大的白鯨展示種群的珠海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再添新成員。該園區內的三頭白鯨在去年12月的13天內,成功升級為新手媽媽,共產下了一雄兩雌的三頭新生小白鯨,目前三頭小白鯨發育得非常良好。  1月18日,中國鯨豚繁育國際研討會在珠海長隆舉行,中外專家實地探訪了珠海長隆鯨豚人工保育的最新成果,珠海長隆人工繁育三頭小白鯨首次公開亮相。
  • 寧波大學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虎斑烏賊大規模人工繁育
    中新網杭州5月27日電(童笑雨 遊玉增)5月27日,記者從寧波大學獲悉,該校課題組團隊攻克了虎斑烏賊大規模人工繁育難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該物種的規模化苗種繁育與養殖。成年虎斑烏賊。校方提供  據悉,寧波大學課題組團隊累計育出虎斑烏賊苗種120餘萬隻,養成500克以上商品烏賊11萬隻,創造了中國人工養殖數量最多、單體最大的歷史記錄,為開展大規模養殖奠定了基礎。  烏賊曾是東海四大海產之一,但因過度捕撈和環境問題,面臨瀕危。其中,虎斑烏賊在東海已難覓蹤跡。進行繁育,就要從南海引種。但烏賊又有噴墨習性,性成熟個體很難運輸養活。
  • 中國內地首次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
    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4月4日宣布,該園區誕生的一隻白犀牛升級當爹,這是中國內地首次突破性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這隻小白犀牛於當日成功合群。 陳驥旻 攝中新網廣州4月4日電(王華 麥念萍)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4月4日宣布,該園區誕生的一隻白犀牛升級當爹,這是中國內地首次突破性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這隻小白犀牛於當日成功合群。白犀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全世界現僅存有犀牛科4屬5種,均被列入瀕危物種。
  • 海南一養殖基地人工繁育珊瑚成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任明超)海南一養殖基地宣布近期成功在人工可控環境下繁育40餘萬珊瑚幼蟲。該基地負責人認為,成功進行人工可控A屬珊瑚的有性繁殖在國內是重大突破,對低成本、大面積恢復海洋珊瑚礁具重要意義。
  • 4萬尾小海馬人工繁育成功 安家鰲山灣(圖)
    記者昨天了解到,5月份,首批4萬尾海馬將投放鰲山灣養殖池進行試驗,這也是青島首次大規模在養殖池內培育大海馬,標誌著青島海馬養殖產業正式啟動。目前,科研人員還將進行美國線紋海馬與中國海馬雜交品種實驗,將繁育出抗病和繁殖能力更強的「混血」海馬。
  • 瀕危「國鳥」褐馬雞人工繁育成功 將放歸野外
    在北京已成功實現人工繁育。記者從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了解到,通過2至3年的努力,將有首批人工繁育的褐馬雞放歸野外,緩解瀕危困境。   包括褐馬雞在內,本市已有10多種珍稀野生動物實現人工繁育。其中,大型猛禽草原雕的人工繁育成功在國內還是首次。   讓褐馬雞遠離瀕危   褐馬雞,別名又叫角雞,是中國獨有的珍稀鳥類,屬於世界瀕危物種。
  • 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繁育全球最美蛇 影像首曝光
    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繁育全球最美蛇 影像首曝光 原標題: 四川日報 圖  「這是世界上最美的蛇——橫斑錦蛇。錦蛇已經夠漂亮了,沒想到它比其他的錦蛇更漂亮。約100年前,它首次被發現。但近百年來,被發現的活體不超過30條。它非常神秘。不要說見到活體,連一張照片都非常珍貴。想繁育,難上加難。」9月2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丁利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 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成功繁育第9頭小象
    中新網昆明2月23日電(繆超)記者23日從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獲悉,22日中心一頭32歲的母象「平載」順利產下一頭雌象。截至目前,該中心已先後成功繁育9頭小象,在亞洲象的救助、繁育及人工養護方面積累下實踐經驗。
  • 黃海所實現國內首次狼鰻人工繁育
    &nbsp&nbsp&nbsp&nbsp8月15日訊 日前,黃海水產研究所與青島、煙臺等地院所和企業合作研究的「狼鰻人工繁育技術」通過了專家的現場驗收。這是國內狼鰻人工繁育首次取得成功,此前只能靠捕撈野生資源的珍稀魚類有望迎來廣闊的產業化前景,走上普通百姓的餐桌。
  • 世界最大東北虎人工繁育飼養基地今年新增98隻「虎娃」
    新華社哈爾濱11月28日電(記者李建平、江宥林、董寶森)記者昨日從中國橫道河子貓科動物飼養繁育中心獲悉,今年以來這裡新增98隻虎寶寶,再次壯大了中國人工繁育東北虎種群。這個中心是世界最大的東北虎人工飼養繁育基地,在哈爾濱、牡丹江等地設有虎林園。四隻可愛的小老虎。
  • 瀕危物種豹紋鯊在珠海首次繁育成功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韓希):記者24日從珠海長隆海洋王國獲悉,該園近期成功孵化兩尾豹紋鯊「寶寶」。  這是珠海長隆海洋王國首次成功繁育豹紋鯊,也是廣東省首次成功繁殖。
  • 湖北石首成功實現江豚人工網箱養殖 開創世界人工繁育江豚先河
    湖北石首成功實現江豚人工網箱養殖 開創世界人工繁育江豚先河2017-12-09 09:32:00  水產養殖網(湖北日報全媒記者&nbsp周立新&nbsp柯皓攝)&nbsp&nbsp&nbsp&nbsp天鵝洲成為世界鯨類遷地保護唯一成功範例,不僅接受外地江豚輸入,同時也輸出江豚。2015年,科研機構和水產部門從江西鄱陽湖引進4頭江豚投放到天鵝洲長江故道,以改善江豚種群基因,2017年天鵝洲又從鄱陽湖引進4頭。
  • 狼鰻人工繁育首獲成功,有望兩年後上...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專家們,便為市民餐桌奉上了很多新鮮的美味。同時,海貨市場也增加了一些難得一見的海產品。為此,本報推出「尋鮮記」系列報導,關注那些即將或者剛剛登上餐桌的新鮮美食。文/圖 半島記者 張婧 毛梓權(署名除外)今年八月,一種來自北極圈的美味——狼鰻在我國實現首次人工繁育。
  • 中國首隻人工繁育成活雪豹成年 將加入繁殖序列
    據中新社6月10日報導,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10日對外宣布,中國首隻人工繁育成活雪豹「傲雪」成年,並將在今年加入繁殖序列,開啟「生兒育女」模式。雪豹素有「高海拔生態系統健康的氣壓計」之稱,1996年《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已將其列為瀕危物種,目前中國是全球雪豹最大分布國,涵蓋其60%的棲息地。圖為「傲雪」。
  • 人工繁育幼海馬亮相青島「中國藍谷」
    3月3日,青島超然海洋科技公司人工繁育的幼海馬在水中暢遊。2015年9月,位於山東青島即墨市中國藍谷核心區的青島超然海洋科技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突破海馬養殖中的疾病難題,成功實現海馬的人工繁育。目前,青島超然已建立研發中心,進行中國大海馬與美國線紋海馬的雜交實驗,以提升人工繁育品質,實現產業化養殖。海馬是一種由雄性繁育後代的水生動物,人工繁育難度大。
  •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光葉蕨人工繁育取得成功
    新華社成都7月22日電(記者張海磊)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光葉蕨於1963年首次在四川天全縣二郎山團牛坪被發現。目前,數量不足100株,均為野生植株。記者從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經過多年探索,近日科研人員依靠其珠芽成功實現光葉蕨人工繁育。  此前,有機構開展了光葉蕨的孢子繁殖研究,但只進行到配子體階段,未真正成苗。
  • 安徽放歸280條人工繁育揚子鱷!它們是幾級保護動物?可以吃嗎?
    揚子鱷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在不少地區有人工養殖。近日,安徽放歸280條人工繁育揚子鱷!那你知道這些被放養的揚子鱷是幾級保護動物?可以吃嗎?一、安徽放歸280條人工繁育揚子鱷!早年間,我國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以保證該物種的延續。而就在5月20日,第16次揚子鱷野外放歸活動在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涇縣雙坑片區核心區劉衝大塘啟幕。今年,280條人工繁育的揚子鱷將在保護區中五個縣(市區)放歸,為歷年來放歸規模最大的一次。
  • 廣東首次成功繁育瀕危物種豹紋鯊
    廣東首次成功繁育瀕危物種豹紋鯊(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珠海6月27日消息(記者郭翔宇 通訊員鄧泳怡)日前,兩尾豹紋鯊廣東珠海成功孵化,這是廣東首次成功繁育該物種,也為我國豹紋鯊物種繁育積累了經驗。年幼的豹紋鯊全身覆蓋粗大的黑白條紋,因此也稱為斑馬紋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