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能源企業來說,2018年並不好過。眼見到了年關,能源企業紛紛出現債務違約,終於也將資金問題徹底暴露了出來。
近日,停牌5個月之久的永泰能源債券迎來復牌。但開盤不久,其發行的「16永泰01」「16永泰02」債券便快速下跌,截至收盤,跌幅分別達49.1%、35.08%,盤中甚至因大跌遭上交所兩次實施臨停。
12月10日,永泰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永泰集團」)披露,「18永泰集團SCP001」應於2018年12月10日兌付。截至兌付日日終,公司未能按照約定將「18永泰集團SCP001」兌付資金按時足額劃至託管機構,已構成實質違約。
截至12月21日,永泰能源已明確構成實質性違約的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達13隻,涉及融資金額共141億元。永泰能源主體評級從AA+下降至CC,面臨信用危機。不僅如此,其控股股東永泰集團也發生1項債券違約,涉及金額10億元。
據了解,陷入如此困境的不止永泰能源一家。因今年債券市場信用風險集中釋放,不少企業陷入債務危機。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1日,發生違約的債券共114隻,涉及金額1190.73億元,而2017年全年違約債券僅35隻,涉及金額337.49億。今年違約債券數量增幅超200%。
在眾多違約債券中,涉及能源企業的債券佔比並不是個小數目。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包括上述永泰能源在內,發生債券違約的能源企業共涉及違約債券46隻,在總違約債券中佔比幾近一半,涵蓋煤炭與消費用燃料、石油與天然氣、基礎化工、環境設施與服務、新能源發電等領域。
近半年來,永泰能源一直深陷債券違約的泥潭,其當前在債券市場的表現,飽受之前債券違約的影響。7月5日,因2017年度發行的第四期短期融資券(17永泰能源CP004)未能按期進行兌付,構成實質性違約並宣布債券停牌。此後,永泰能源債券違約事件頻繁發生。
官網顯示,永泰集團成立於2002年,是一家綜合型的產業控股集團公司,目前控股三家上市公司永泰能源、海德股份及廣泰國際控股(H股上市),產業涉及能源、物流、投資、房地產、金融和醫藥等板塊。
截至2017年末,永泰集團總資產1375.21億元,淨資產406.6億元,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230.36億元,淨利潤6.78億元。
根據公開資料,「18 永泰集團 SCP001」是2018年3月14日發行的10億元270天期超短融券,本計息期債務融資工具利率為7.5%,應付本息金額為10.55億元。上海銀行作為主承銷商,稱後續將督導永泰集團通過多途徑努力籌措資金,儘快向投資人支付本金及利息。
自今年7月永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泰能源」)發行的「17永泰能源CP004」構成實質違約以來,永泰能源及永泰集團已有多筆債務交叉觸發違約,並持續至今。截至目前永泰能源已違約(含實質違約)的債券總數達13隻,金額約178億元。
據永泰能源三季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166.35億元,同比下滑3.03%,歸母淨利潤為3108萬元,同比大幅下滑92.45%。在過去三年中,永泰能源三季度淨利潤分別為5.26億元、4.61億元和4.12億元。截至9月底,永泰能源總負債791.46億元,資產負債率為73.5%。
與此同時,停牌5個月後,永泰能源於12月10日復牌遭遇「股債雙殺」,股價一字跌停,永泰債也大幅下跌。
今年以來,金融嚴監管疊加政府去槓桿力度加大,對企業的經營和融資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債務到期時外部環境的變化使得企業資金周轉困難,金融市場債券違約頻發。
債券違約多為信用債,它是指政府之外的主體發行的、約定了確定的本息償付現金流的債券融資方式。具體包括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分離交易可轉債、資產支持證券、次級債等品種。對投資者來說,信用債券一般利率較高,但存在一定信用風險。
據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在3511家上市公司中,有175家公司資產負債率超過80%。負債總額最高的公司依次為中國建築、中國石油、萬科A、綠地控股、中國石化,主要集中在房企以及能源央企。
具體來看,中國建築和中國石油的負債金額超過萬億元,中國石化的負債總額為7414億元。但是,從資產負債率來看,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的資產負債率均不到50%。
新能源發電企業凱迪生態今年以來因為一系列資金短缺問題較受市場關注。今年5月5日,凱迪生態2011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11凱迪MTN1)到期,但並未足額支付票據的本金及利息,構成債券違約,涉及金額合計約6.98億元。
另據其近日發布的《關於新增債務到期未能清償的公告》,當前凱迪生態構成違約的債券共5隻,涉及金額約34.4億元。此外,凱迪生態還有大量租賃、基金、信託等債務,債務總額約93.84億,佔最近一期經審計淨資產的比例達88.25%。
除此之外,今年以來,煤炭企業川煤集團違約債券4隻,發行總額19億元;環境與設施服務企業盛運環保違約債券3隻,發行總額11.55億元;基礎化工企業山東金茂化工違約債券3隻,發行總額25億元;石油與天然氣企業同益實業違約債券2隻,發行總額9億元。企業主體信用評級均降至C以下。
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國企資產負債率的控制和約束工作。例如,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的指導意見》。此前,該文件已在5月11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審議通過。
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的指導意見》,明確推動國有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到2020年年末比2017年年末降低2個百分點左右,之後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基本保持在同行業同規模企業的平均水平。
「近兩年來我國實體經濟較為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基礎能源行業的發展。一些能源企業效益下滑,經營困難,尤其是生產能力不大的中小型企業經營艱難,債務負擔沉重,資金極度緊張,這是造成出現債務違約的根本原因。」中央財經大學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表示。
財報信息顯示,永泰能源今年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淨利潤由正轉負,為-3.48億元,同比下降248.16%。
新能源與環保板塊的資金情況更為緊張。數據顯示,2018年環保板塊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下滑24.0%,淨資產收益率創五年新低。其中,今年以來發生多次債券違約的盛運環保2018年上半年淨利潤為虧損約9493萬元,而上年同期為盈利約5647萬元。截至12月7日,盛運環保到期債務未能還清的金額已超33億元。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新能源、環保等行業發展較為迅速。但是實際上,新能源、環保行業投資所需資金巨大,回收緩慢,基本上還是需要依靠財政補貼,贏利能力較差。天然氣、化工領域也類似,其項目投資都非常巨大,大力採取PPP、BOT、BOO、EPC等模式,負債發展,財務負擔沉重。」邢雷說。
也有行業研究人員表示,個別能源企業出現問題,與其經營思路、發展戰略也有關,超出財務能力的過快擴張,負債經營,都是其出現財務困難的重要原因,給能源企業和行業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因為一旦違約就會造成信用下降,而信用的下降又會造成融資困難,融資成本升高,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為了降低資產負債率,國務院出臺《關於加強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的指導意見》對國企資產負債約束指標標準進行分類確定,目前嚴格控制產能過剩行業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而對於監管重點的高負債企業則建立限期降低資產負債率機制。
根據規定,對列入重點監管企業名單的國有企業,相關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要明確其降低資產負債率的目標和時限,並負責監督實施。依據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與業務重組、提質增效相結合,積極通過優化債務結構、開展股權融資、實施市場化債轉股、依法破產等途徑有效降低企業債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