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源助力我國結構生物學跨越式發展

2020-11-06 光明網

而立之年浦東再出發【上海光源助力我國結構生物學跨越式發展】作為中國大陸第一臺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上海光源於2004年12月25日開工建設,2009年4月29日竣工,5月6日正式對用戶開放。上海光源一經投入使用立即改變了我國結構生物學家以往主要依賴國外同步輻射裝置開展前沿領域研究的局面,支撐用戶在與禽流感、伊波拉、寨卡等流行病毒相關的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研究中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重要成果,並顯著提升了我國結構生物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目前浦東已建和在建的大科學設施共10個,將形成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多、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科學大科學設施集群。(侯樹文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光源介紹 - 中國:上海同步輻射光源
    上海光源首批7條光束線站支撐廣大用戶在眾多學科領域開展研究,大幅提升了我國在蛋白質結構、材料結構與表徵、催化、生物醫學成像等方面的實驗研究能力,促進了我國多個學科的快速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 上海光源:微觀探索從「分子照片」時代進入「分子電影」時代
    國家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是上海張江國家科學中心的「老大哥」。開放8年來,這臺「超級顯微鏡」,以光為媒,持續升級:上海光源二期擴容工程、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用戶裝置與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平臺去年底開工建設,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試驗裝置正在出光調試。在這片科技創新的高地,一個觸及世界前沿的「中國光谷」已然雛形初現。
  • 上海光源 照亮微觀世界科學大門
    截至2020年7月,上海光源完成了通過專家評審的實驗課題1.4萬多個,服務了遍布全國575家單位3116個研究組的30308名研究人員,已成為我國用戶和成果產出最多的大科學裝置。「鸚鵡螺」裡孵出科研結晶上海光源能讓我們「看到」物質的內在結構,洞悉原子分子運動的規律,照亮微觀世界的科學大門。
  • 探索新型冠狀病毒的「花冠」,上海光源在行動--中國數字科技館
    ,「上海光源」特別開通的「新型冠狀病毒研究專項課題」綠色通道,於近期在關機維護期臨時開機,助力科學家深入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的微觀結構、打開病毒感染人體的「黑匣子」。  在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如果從空中俯瞰,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圓形建築,就像是一個銀灰色「鸚鵡螺」,這就是我國迄今為止建成的規模最大的科學裝置和多學科研究平臺——上海光源。上海光源的直徑超過了160米,它的設計原型來自路甬祥院士的手繪圖。
  • 上海光源點亮大科學夢想之「光」
    上海光源的出現,使得原本無法做或者需要出國排隊做的分析工作,在「家門口」就可以完成。藉助於上海光源,我國科學家實驗發現了外爾費米子、提出和驗證了單原子催化機理、在國際上首次觀察到了大鼠肺泡結構、解析了禽流感、伊波拉、寨卡和基孔肯雅熱、新型冠狀病毒等一系列病毒的蛋白質結構並闡釋了傳播機制。上海光源運行開放十年間,國內裝置解析的蛋白質晶體結構從99增加到了5076個。
  • 送出最亮助攻 上海光源助力破解新冠肺炎病毒關鍵蛋白結構
    但到現在為止,尚無針對該傳染病的特異性治療藥物或疫苗,因此對於病毒的結構、功能及發病機理的研究顯得至關重要。上海光源作為大科學裝置用戶平臺,積極響應科研戰線的迫切需求,自2020年1月份起開設綠色通道,全力支持「新型冠狀病毒」研究的科研攻關。
  • 同步輻射光源的科技發展及科學影響分析——以歐洲同步輻射光源為例
    我國建成了以北京同步輻射裝置(1990年對外開放)、合肥同步輻射裝置(1989年出光)、上海光源(2009年對外開放)為代表的第一、二、三代光源,為眾多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同時也為我國積累了一批光源建設的技術力量。
  • 上海光源用戶在《自然》發表兩項蛋白晶體結構研究成果
    利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顏寧研究組獲得了XylE與其兩個抑制劑的複合體結構,加上使用日本SPring-8光源獲得的XylE與底物D-木糖的複合物結構,共得到了三個複合物結構。XylE蛋白的三維晶體結構呈現出典型的MFS家族摺疊方式——由12個跨膜螺旋組成N端和C端兩個以假兩次軸對稱的結構域。
  • 瞄準國家級大科學中心 上海光源點亮"世界科學之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李良彬重點研究軟物質的材料結構、性能,大部分實驗需要用到同步輻射光設備。2005年李良彬從荷蘭國家原子和分子物理研究所讀完博士後打算回國之際,就四處打聽中國是否建設類似的設備和平臺。當聽說上海光源在建時,他欣然歸國成為上海光源第一批忠實用戶。「經過五年多的發展,這裡絕對可以和歐洲同類平臺相媲美!」
  • 「上海光源」開放試運行9年,有力支撐國家實驗室建設-上海,光源...
    上海光源是我國首個國家和地方共同投資建設的大科學裝置,由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合作共建,一期工程包括1臺150MeV直線加速器、1臺全能量增強器、1臺3.5GeV存儲環以及首批7條光束線站。通過上海光源發出的同步輻射光,可以看清微納米量級的個體,從禽流感病毒到外爾費米子,科學家們得以了解、追蹤物質內部結構,在中國本土就地展開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材料、環境、地質、生物醫藥、微電子等諸多學科和產業的攻堅與前沿實驗。  這照亮「1微米的世界」的神奇之光,就誕生於上海光源總長432米的電子儲存環中。
  • 我國齒輪測量儀器研製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
    來源:中國機械網       我國齒輪行業在「十五」期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而跨越式發展的標誌之一就是整個齒輪行業的普遍技術改造和裝備水平的大幅提升。其中,齒輪測量儀器作為齒輪生產企業必備的檢測儀器,是齒輪行業技術裝備提升的主要設備,「十五」期間,我國齒輪行業添置了320多臺各式數控齒輪測量中心,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期以來齒輪企業裡檢測設備相對落後的局面。     與此同時,我國齒輪量儀的開發與製造水平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 鏈家啟用德佑開展加盟業務 助力中小中介跨越式發展
    原標題:鏈家啟用德佑開展加盟業務 助力中小中介跨越式發展 2018年1月底,中國房產服務加盟領域迎來重磅「玩家」,鏈家正式宣布啟用旗下品牌「德佑」開展特許經營業務,通過「平臺賦能、品牌增信、全網合作、品質運營」模式,助力中小中介提高運營效率、提升服務品質,推動行業進步。
  • 「鸚鵡螺」裡孵出夢想 上海光源點亮科技之光丨浦東30年財經30人
    在上海浦東的張江科學城,有一個最具標誌性的建築——「鸚鵡螺」,它就是上海光源,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用戶最多、成果產出最多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是中國大陸第一臺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在投入使用的十多年時間裡,催生了物理、材料、能源與催化、生命與健康等諸多領域多項國際頂級科研成果,成為照亮科學之城的最強光,點亮科技之光的小太陽。
  • 青島助力我國「兩洋一海」 實時觀測實現跨越式發展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牽手」海大構建先進實時觀測系統
    近日,青島助力我國海洋科考再迎跨越式發展。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功能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共同承擔的西北太平洋綜合科考航次在黑潮延伸體海區的科考任務順利結束,完成了我國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體實時定點觀測系統一期構建。這也標誌著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兩洋一海」,即「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關鍵海區深海實時觀測能力建設實現了全面跨越發展。
  • 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建成
    這是我國迄今為止投資最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總投資約12億元。上海光源能量位居世界第四,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中能光源之一。上海光源從裝置到建築均為我國自己設計和集成。在4月26日至27日舉行的上海光源建設國際評估會上,來自11個國家的34位權威專家對該項目給予高度評價:上海光源主要性能指標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該光源首批7條光束線和實驗站向用戶試開放以來,已經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 揭秘我國大科學裝置——南方先進光源
    「讓南方先進光源毗鄰CSNS,是為了優化大科學裝置在我國的布局,滿足大灣區的科技需求。」 疑問一:為何要建南方先進光源? 在業內人士看來,同步輻射光源與CSNS都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理想「探針」,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化工、材料科學、能源、環境等多個重要研究領域。
  • 中科遙數「天空地」遙感觀測技術助推商業航天跨越式發展
    2015年是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元年,自「吉林一號」商業衛星成功發射之後,國內商業航天衛星產業就不斷提速,遙感衛星產業也實現了蓬勃發展,逐步實現商業化、國際化,國家重大戰略工程更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商業航天跨越式發展
  • 謝希德楊福家等「大牛」如何匯聚政協力量點亮「上海光源」
    上海光源外觀「每一束輻射光,都將穿透未知世界的黑暗」,這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裡科普介紹片中的一句解說詞。坐落在浦東張江的「上海光源」,狀如「鸚鵡螺」,是中國大陸第一臺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2004年12月25日開工建設,2009年5月6日正式對用戶開放。
  • 曾被預估有300位用戶,如今24684位的數據使其成為我國用戶最多的大...
    上海光源科學中心主任趙振堂坦言,這是上海光源自2009年5月6日正式對用戶開放起,需要直面的三個挑戰。  起初,上海光源被預估有300位用戶,如今累計24684位的數據使其成為我國用戶最多的大科學裝置。到2022年,上海光源年均接待用戶人次有望增加一倍,超過1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