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拖拉機簡史》
(英)瑪琳娜·柳薇卡
中信出版社
《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
(美)羅伯特·M·波西格
重慶出版社
《士兵如何修理留聲機》
(德)薩沙·斯坦尼西奇
中信出版社
《我們如何摔斷腿》
(克羅埃西亞)米羅·加夫蘭
世界知識出版社
《而河馬被煮死在水槽裡》
(美)傑克·凱魯亞克
威廉·巴勒斯
人民文學出版社
《根西島文學與土豆皮餡餅俱樂部》
(美)瑪麗·安·謝弗 安妮·拜羅斯
南海出版公司
一本書題為簡史,可能是一部不簡單的歷史,也可能是一部不簡單的小說。
書迷討論古怪書名,英國女作家瑪琳娜·柳薇卡的小說《烏克蘭拖拉機簡史》常在其列。這本「給你講個笑話,你可別哭」的小說,題目直觀枯燥乏味,讀了內容才可發掘書名的妙處。
小說以小女兒的口吻開始敘述。在母親過世兩年之後,84歲的父親竟然打算娶一個36歲的烏克蘭美婦人給她當後媽。她和姐姐當年為了那個母親留下的小盒墜撕破了臉,外敵來襲之日,姐妹和好之時,當然對手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燈……這狗血劇情怎麼看都像是我們電視裡一般無二的家庭肥皂劇吧?別急,故事會反轉。小女兒在這場鬥爭中開始了解自己家人在遠方故國隱藏的秘密,一幅戰後烏克蘭的苦難歷史畫卷由此展開。《烏克蘭拖拉機簡史》還是一本「書中書」——小說中的父親在晚年努力用烏克蘭語撰寫的一本書。
《烏克蘭拖拉機簡史》出版之時,瑪琳娜·柳薇卡已經57歲。這是她的小說處女作,在此之前據說她只寫過一些關於老年人護理方面的工具書。或許正是這方面的生活積累,她能在小說中把那個84歲認死理的父親刻畫鮮活。在《烏克蘭拖拉機簡史》之後,瑪琳娜·柳薇卡的小說在英國大受好評,獲獎多多,但也有批評聲認為,小說有簡化烏克蘭歷史、矮化外來移民的傾向。瑪琳娜·柳薇卡還寫過一部短篇小說,叫《論暖腳的重要性》,書名之怪不遜這本「拖拉機簡史」。
對歷史的記憶或反思,小說家同樣視為己任。把小說寫成簡史,《烏克蘭拖拉機簡史》並非獨特一例。1976年牙買加傳奇歌手鮑勃·馬利在家中遭遇7名槍手襲擊,馬龍·詹姆斯在小說《七殺簡史》中一口氣創造了76個虛構角色,以這一歷史事件為引描摹牙買加萬象。美國作家凱文·布羅克邁耶寫作《死者簡史》,在傳說和未來之間架構了一座「死而未亡之城」——這個「城市」裡的居住人已經死去,卻還未被世間徹底忘記。此乃「唯有銘記歷史、生命才有意義」的寓意。在國內,江蘇作家範小青寫過一篇以農民工為題材的「簡史小說」,題為《城鄉簡史》。值得一提的是,江湖上還有一本「混搭」神作口碑不凡——《劍橋簡明金庸武俠史》。作者新垣平最早在天涯論壇連載此書,以金庸小說中的人物、典故和歷史背景為線,再以標準的劍橋史中文翻譯腔重述上至殷商下至清末的三千年歷史。像老頑童周伯通歷史上是個大地主,王重陽的鐵桿粉,本人卻不會武功,諸如這般的考據功夫讓人咋舌。
去年網上熱傳一位女模的藝術照,裝文藝被群嘲,因為她手中拿了一本俄文原版的《Э-505型挖掘機維修指南》。以挖掘機、維修指南為題未必就不文藝,選項不少。除《烏克蘭拖拉機簡史》可供選擇,《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同樣有檔次。上個世紀70年代的美國文化,一個關鍵詞就是「在路上」,從凱魯亞克、賈伯斯到阿甘,都是驢友。美國學者羅伯特·M·波西格的《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可謂這個時期的代表力作。波西格大叔從研究化學轉行研究哲學,騎著摩託車帶著兒子一路向西,一路上給兒子講解修車之「道」。當有書評把《時間簡史》和這本「維修指南」相提並論時,霍金公開表示「受寵若驚」。上個世紀90年代本書在國內引進時,書名並沒有直譯,改做《父子的世界》,一部哲理作品頓時感覺像親子教育,後來還出過一版叫《萬裡任禪遊》,詩意有了,卻丟了摩託車這個重要的元素。像《禪》這樣的「維修文藝」,還有一本,德國作家薩沙·斯坦尼西奇的《士兵如何修理留聲機》,作者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回望了戰爭中的故鄉波士尼亞。
小說作家除了用「簡史」「維修指南」來混淆視聽,還會編造詞典、杜撰傳記。塞爾維亞作家米洛拉德·帕維奇1984年完成的小說《哈扎爾辭典》,講述了一個名為哈扎爾的古王國消失之謎。1996年韓少功寫《馬橋詞典》,隨即被認為是對《哈扎爾辭典》的「致敬之作」;寫《時間簡史》的霍金把自己的回憶錄命名為《我的簡史》,198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作家米沃什則把個人回憶錄命名為《米沃什詞典》。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的第一部小說叫《惡棍列傳》,煞有其事地虛構了從中國到土耳其的8個有名有姓的「壞蛋」,其後智利作家羅伯特·波拉尼奧則寫了《拉美納粹文學》向博翁致敬,變本加厲杜撰了96個文壇敗類。波拉尼奧一書在國內出版時,某書評人誤以為真,謙稱自己只約略了解其中幾位作家及其作品。
如果將《士兵如何修理留聲機》換做《留聲機簡史》,將《哈扎爾辭典》換做《哈扎爾簡史》,將《惡棍列傳》換做《惡棍簡史》,都未為不可。小說家對歷史的偏愛,才是萬變不離其宗。必須強調,這些作品之所以受到關注,並非靠取了一個離奇搞笑的書名,而是其打動人心的思考。這些思考是嚴肅的。
在文學史上,我們曾經和很多古怪的書名擦肩而過。菲茨傑拉爾德寫《了不起的蓋茨比》,小說最初的名字叫《灰燼堆與百萬富翁之間》;簡·奧斯汀寫《傲慢與偏見》,最初的名字是《第一印象》;瑪格麗特·米切爾寫《飄》,最初的名字是《明天又是另一天》;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據說第一版的名字叫《皆大歡喜》,這是託翁在向莎翁致敬嗎?喬治·歐威爾寫《1984》,最初想叫《歐洲最後一個人》,如果真是這樣,村上春樹又怎麼給《1Q84》其名呢?這些原稿書名最終都被出版社編輯封殺了,我們從《天才的編輯》一書中,可以看到美國名編麥克斯·珀金斯在海明威們這樣的大作家面前也是頗有權威的,很奇怪這些古怪的書名是如何讓大編輯們首肯的?在討論古怪的小說書名之時,其實我第一個想到的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下面是一份古怪書名名單,排名不分先後。
《烏克蘭拖拉機簡史》
瑪琳娜·柳薇卡她出生於二戰後德國基爾的難民營,在英國長大。她的父親確實曾用烏克蘭語寫過一本有關拖拉機的歷史著作,在一次訪談時她曾說道:「我父親確實寫過一本拖拉機的歷史,但他的書跟我的截然不同。他的那本充滿了技術細節。但我認為有人在寫這個的念頭真是有趣,而當我開始探查痴迷於拖拉機的人的世界時,我不由自主地著了迷。拖拉機就像書中的母親:貼近土地,辛苦勞作,被低估了價值。它們缺乏魅力,但它們哺育了人類,它們改變了世界。」
《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
美國NBA的傳奇教練菲爾·傑克遜號稱「禪師」,先後帶著喬丹和科比完成三次三連冠。他率領球隊的一個秘訣是給球員薦書。「比如,在旅途中,我會拿出像《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這樣的哲學書讓他們閱讀……一次,我們沒有坐飛機,而是租了一輛汽車從西雅圖開到了波特蘭。我想讓球員們像波西格在《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中一樣,沉浸在景色之中,達到一種完全不同的精神狀態。」
《士兵如何修理留聲機》
薩沙·斯坦尼西奇生于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東部的小鎮維謝格拉德。196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伊沃·安德裡奇以這裡為背景寫下了小說《德裡納河上的橋》,斯坦尼西奇的小說《士兵如何修理留聲機》同樣回望了波士尼亞戰爭期間的這塊苦難之地。當時作者年僅14歲,和父母一起作為難民來到德國。移民作家總是選擇用兒童的視角來回憶故鄉,這份回憶讀來笑中帶淚。小說主人公是個叫亞歷山大的小男孩,總是幻想自己是個丟了魔法棒的魔法師,而把故鄉的記憶塞進了他的幻想中。
《我們如何摔斷腿》
又是一本兒童視角的移民主題小說。小說書名是個魔咒。在克羅埃西亞一個小山村,小男孩家中遭受到一個咒語——家中的男人在找到自己的真愛後都會摔斷一條腿。由此可見書名的真意是「我們如何找到真愛」。克羅埃西亞作家米羅·加夫蘭在書中通過這個小男孩的視角講述了克羅埃西亞人民在二戰後40年中仍在經歷的紛飛戰火,母題和《士兵如何修理留聲機》相仿。
《而河馬被煮死在水槽裡》
美國「垮掉的一代」兩位代表人物傑克·凱魯亞克和威廉·巴勒斯交替各寫一章,完成了這部小說。小說以1944年美國的一起謀殺案為背景,講述了紐約一群放蕩不羈的年輕人的生活百態。據說兩位作者在寫作此書之時,有一次從電臺廣播裡聽到某個馬戲團失火的新聞電臺主持人說了一句「而河馬被煮死在水槽裡!」這麼不經意的一句,成就了本書的古怪書名。
《根西島文學與土豆皮餡餅俱樂部》
根西島隸屬英國,位於英吉利海峽靠近法國海岸線的群島之中。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曾經在此地被流放了15年,名作《海上勞工》就是以這裡為背景地。1976年,美國作家瑪麗·安·謝弗在去倫敦途中一時興起飛往根西島,返程時因大霧受困機場,泡在男洗手間取暖讀書,由此和根西島結緣。這部小說可以看作另一個版本的《島上書店》,小說尚未出版,謝弗因病去世。在其生病期間,外甥女安妮·拜羅斯幫助她完成了書稿的修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