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援藏再下一城 中核集團西藏羊八井地熱發電項目投資協議籤定

2021-01-07 機經網
產業援藏再下一城 中核集團西藏羊八井地熱發電項目投資協議籤定
發布時間:2019-12-31 13:00    來源:中核坤能

摘要:為進一步落實國家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創新發展理念、支援西藏建設等一系列戰略思想和重大舉措,12月27日,中核集團在藏項目西藏羊八井合作開發項目籤定投資協議,標誌著中核集團地熱能綜合利用開發取得新的進展,中核集團產業援藏再下一城。

機器人被譽為「製造業皇冠頂上的明珠」,未來的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廣東機器人產業雖然發展稍晚,但後來居上,呈現出非常不錯的行業發展態勢。

相關焦點

  • 「羊八井地熱發電試驗設施」成西藏首個國家工業遺產
    原標題:「羊八井地熱發電試驗設施」成西藏首個國家工業遺 產 >   圖片來自西藏日報   12月19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官方網站公布了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羊八井地熱發電試驗設施」被認定為國家工業遺產,這也是西藏自治區首個國家工業遺產。
  • 建言獻策|盼「十四五」西藏出臺地熱發電價格政策
    西藏自治區政府將清潔能源產業定位為「國家清潔能源基地」「西電東送接續基地」「輻射南亞的能源基地」的支柱性產業,提出大力開發水電、光伏、地熱能和風能等多種可再生能源融合互補發展。地熱發電具有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特點,我國的雪域高原西藏地熱資源豐富,地熱資源集聚區就有709個。
  • 西藏:地熱水先發電再養魚 銷路好的很
    西藏:地熱水先發電再養魚 銷路好的很2010-08-11 08:4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重慶晨報        瀏覽量: 4839 次 我要評論   如何使得清潔能源產業在開發的同時真正實現無汙染,又能形成一個循環利用的閉合迴路,此次「重慶媒體西部行」西藏羊八井的採訪中,有一些可供借鑑的經驗。  羊八井的地熱資源開發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
  • 地熱發電:現實與預期落差為何這麼大
    得益於上述廣闊的發展前景,地熱發電得到《規劃》充分肯定。《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約530兆瓦。在西藏、川西等高溫地熱資源區建設高溫地熱發電工程,在華北、江蘇、福建、廣東等地區建設若干中低溫地熱發電工程。  據此初步估算,「十三五」期間我國地熱發電可拉動投資約400億元,還可帶動地熱資源勘查評價、鑽井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和設備製造產業的發展。
  • 廣東智力援藏、產業援藏等 合作項目籤約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申卉)廣東企業在林芝設立高原生物醫藥研發中心,開闢越野徒步等戶外運動培訓中心帶動當地旅遊業發展……昨日,2020年廣東省對口支援林芝項目對接籤約暨旅遊招商推介會在廣州舉行
  • 專家:中國地熱發電技術並不落後
    ,上世紀70年代我國就投資開發了7個中低溫地熱電站,從技術層面講,中國在地熱發電方面並不落後。最近20年淺層地熱能利用在北美、西歐發展較快;200-3000米的深度是常規地熱能,又叫水熱型地熱能;3000-10000米的深度叫乾熱巖。2006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乾熱巖是地熱能的未來。  目前探索乾熱巖發電的有8個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士、日本、澳大利亞,由於乾熱巖發電技術過於複雜,而且成本較高,因此實現商業化可能需要10-15年。
  • 地熱發電開啟清潔能源利用新篇章
    「地美特瑞麗地熱發電站把我國的地熱發電事業推向了新高度,給我國停滯不前40年的地熱發電行業樹立起了一面旗幟。」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他認為,在相同的地熱條件下,如果相關產業政策、社會的支持力度跟得上,地美特瑞麗地熱發電站的技術水平和裝備應該能夠被複製。現在,我國強調發展分布式能源,地熱最適合承擔這個任務。
  • 西藏又一地熱發電項目開工
    9月2日,西藏自治區那曲市色尼區古露鎮地熱發電項目在古露鎮那卡角村舉行開工儀式,色尼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吳佳出席儀式並宣布項目正式開工,色尼區副區長才旺多傑,古露鎮政府、古露鎮那卡角村相關工作人員參加開工儀式。儀式結束後,項目公司召開現場座談會。
  • 地熱發電「十三五」目標大落空,原因何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我國西藏和雲南地熱帶有高溫地熱資源分布,可用於地熱蒸汽發電,全國中低溫地下熱水的直接利用量居世界第一。《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約530兆瓦。
  • 「十三五」地熱發電目標緣何落空—新聞—科學網
    政策難以承受之重 我國地熱發電最早追溯至1970年,當年廣東省豐順縣鄧屋村地熱發電試驗成功,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8個實現地熱發電的國家。1971年江西宜春縣溫湯67攝氏度地熱發電又創造了世界最低溫度的地熱發電紀錄。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我國地熱發電事業在建成西藏羊八井25.18兆瓦電站後就基本處於停滯的狀態。
  • 2020年全球地熱發電報告
    閃蒸發電廠使用的地熱水庫的溫度高於360℉(182℃)。熱水在自身壓力下流經地下的水井。隨著向上流動,壓力降低,一些熱水沸騰成蒸汽。然後將蒸汽與水分離,並用於驅動渦輪/發電機。任何剩餘的水和冷凝的蒸汽都可以注入到儲層中,從而成為潛在的可持續資源。
  • 張來斌委員:發電、供暖、旅遊:地熱資源應加快開發利用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劉奕湛)「發展地熱產業對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大學校長張來斌說,地熱資源對於培育新興產業、新型城鎮化建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以及增加就業均具有明顯的拉動效應,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
  • 「十三五」即將收官,面臨著地熱裝機目標落空的尷尬境地,原因何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我國西藏和雲南地熱帶有高溫地熱資源分布,可用於地熱蒸汽發電,全國中低溫地下熱水的直接利用量居世界第一。《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約530兆瓦。即除去此前已建成近30兆瓦,「十三五」期間規劃新增地熱裝機容量為500兆瓦。
  • 破譯地熱密碼的現代化電站
    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印發《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提出新增地熱發電裝機容量500兆瓦的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羊易地熱電站應運而生。該項目由西藏當雄縣羊易地熱電站有限公司開發建設,規劃建設32兆瓦地熱發電機組,一期工程已建成2臺2兆瓦螺杆膨脹動力機試驗機組,本期工程建成一臺16兆瓦奧瑪特ORC地熱發電機組。
  • 地熱發電不再高不可攀
    為什麼我對地熱發電有把握?  因為我通過考察,看到了很多國外的經驗,成功的模式、失敗的教訓,我們學習吸收了很多,並和我國研究人員和研究成果進行整合。  國外地熱發電,投資大,建設周期長。而我們在瑞麗,創造了一種新模式:把國外大廠房、大設備、大管道,佔地面積又很大,周期很長,投資很大的模式,升級成了「短平快」。
  • 科普丨利用地熱發電的特點
    目前,利用地熱的方法有發電,供熱及其它綜合利用。地熱發電和傳統的火力發電一樣,就是利用熱能通過機械能的中間轉換產生電能。所不同的是,它不用燃料,更不必造大鍋爐,所需熱能直接來自地熱。因此,它既可以解決能源短缺,又具有設備簡單,成本低廉,運行穩定,減少汙染等優點,所以受到全世界的普遍重視。現在利用地熱發電有兩種方法:一是「降壓擴容」法,二是「中間介質」法。
  • 2020年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行業發展 直接利用快速發展,地熱發電有...
    我國大陸水熱型地熱能年可採資源量折合18.65億噸標準煤(回灌情景下)。其中,中低溫水熱型地熱能資源佔比達95%以上,主要分布在華北、松遼、蘇北、江漢、鄂爾多斯、四川等平原(盆地)以及東南沿海、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等山地丘陵地區,可用於供暖、工業乾燥、旅遊、康養和種植養殖等;高溫水熱型地熱能資源主要分布於西藏南部、雲南西部、四川西部和臺灣省,西南地區高溫水熱型地熱能年可採資源量折合1800萬噸標準煤,發電潛力7120兆瓦,地熱能資源的梯級高效開發利用可滿足四川西部、西藏南部少數民旅地區約
  • 地熱能開發利用大勢所趨 地熱發電未來前景廣闊
    前瞻產業研究院地熱能開發利用分析報告》我國儘管對地熱非電直接開發利用已居世界首位,但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卻排名全球16位。其主要原因是我國適合發電的地熱資源集中在西藏和雲南地區,當地水能資源豐富,地熱發電競爭力不強,近期難以大規模發展。地熱發電發展問題地熱最大的優勢在於其穩定性、連續性和利用率高,但地熱發電的傳統開發模式主要靠人工勘查,尋找天然存在的地下蒸汽或溫泉區,這使地熱利用受到諸多限制。
  • 地美特瑞麗地熱發電項目試驗發電成功
    陳澤民董事長在項目現場    7月5日,鄭州地美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瑞麗100MW地熱發電項目」一期4MW發電機組的第一臺1MW發電設備在雲南省德宏州瑞麗市進行了首次地熱發電實驗,併網成功,機組併網過程中設備各項參數正常,狀態控制良好,標誌著該機組正式具備發電能力。
  • 國家能源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促進地熱...
    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依託有實力的科研院所建立國家地熱開發利用研發中心,加強地熱能利用關鍵技術研發。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重點對地熱能資源評價技術、地熱發電技術、高效率換熱(製冷)工質、中高溫熱泵壓縮機、高性能管網材料、尾水回灌和水處理、礦物質提取等關鍵技術進行聯合攻關。依託地熱能利用示範項目,加快地熱能利用關鍵技術產業化進程,形成對我國地熱能開發利用強有力的產業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