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臺灣當局就提出了一個「五年衛星發展計劃」,並在1988年11月由臺「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成立了「臺灣人造衛星發展及應用研究小組」,委派成功大學航空太空研究所牽頭進行研發工作。1989年10月,臺灣當局批准了「發射衛星計劃」,包括研製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兩個部分,預算撥款100億新臺幣。但此計劃中運載火箭部分遭到美國的反對。
臺灣1991年成立由「科技部」管轄的「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確定了新的宇宙開發計劃,即「太空衛星計劃」。1992年1月,臺灣選定新竹和臺南為衛星研發基地。1993年,臺灣又制定了一個新的「通信衛星發展計劃」,「太空衛星計劃」則被中斷。直到1995年,才最後確定「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劃」。
臺灣1991年成立由「科技部」管轄的「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開始衛星、太空研究計劃,從1999年1月27日至今,已發射了「福衛」(原稱「中華衛星」簡稱「華衛」,2006年陳水扁執政時,改稱為「福爾摩沙衛星」簡稱「福衛」)一號、二號(2004年)、三號(2006年)、五號四顆衛星,2018年即將發射「福衛七號」。臺灣太空中心前主任張桂祥總結這些年臺灣衛星科技發展歷程時說,「福衛二號」是學習、「福衛三號」是機會、「福衛五號」則是紮根。
「福衛五號」從2009年開始研製,是臺灣第一顆從設計、製造、組裝到測試完全自主研製的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由臺灣太空中心規劃,結合臺灣微像公司及中央大學等產學研究50餘團隊共同研發,可提供解析度黑白2米、彩色4米的衛星影像。
在美國觀看發射過程的臺灣科技部政務次長蘇芳慶表示,這顆衛星集合了臺灣物理、化學、光學、電子機械和材料等跨領域的尖端技術。他說,「福衛五號」成功發射升空,不僅開啟臺灣太空史的新紀元,同時也展現臺灣太空科技的實力。
「福衛五號」原本預計在2016年發射,但因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發生火箭爆炸意外,發射時程一再延宕。同樣受美國火箭爆炸事故影響的還有計劃接替「福衛三號」的「福衛七號」,目前「福衛七號」幾乎已完成,預定2018年5、6月間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發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