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心臟核醫學檢查 「照亮」臨床精準治療方向

2020-11-29 新華網客戶端

    據統計,2018年全國有1100萬冠心病患者,但全國僅有8.8萬人次接受了心肌灌注顯像檢查,我國臨床醫師對於核醫學的了解與認識遠遠不夠,將該技術推廣到臨床應用有巨大潛力和空間。「核醫學顯像技術的特點就是將安全劑量的放射性核素標記的顯像劑(或者示蹤劑)注入到人體內,然後採用專用的儀器對人體內發出的射線進行探測,從而達到成像的目的。心臟核醫學檢查由於其無創性功能顯像的優勢,在疾病的精準診斷、鑑別診斷、危險分層,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制定,療效評估和預後估測等方面均可發揮其獨特價值。」談到核心臟病學的臨床價值時,從事核醫學工作29年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核醫學科主任張曉麗教授這樣介紹到。同時,核醫學顯像獲得影像的過程比較複雜,獲得的圖像較傳統的冠狀動脈造影、CT影像更加抽象,因此, 對於該項技術的推廣應用有一定的難度,需要進行專業的系統性培訓,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多學科尤其是臨床心內科和心外科專家的大力支持。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核醫學科主任 主任醫師 博士生導師 張曉麗教授

    張曉麗介紹到,心臟核醫學檢查作為一項無創性的影像技術,通過該技術能夠更加精準、清晰的展示組織和臟器在不同狀態下的血流灌注情況、代謝活性情況、細胞活性情況等生理、生化功能,也能夠對心臟的整體功能與局部功能進行準確評估,從多角度,多層面對疾病做出精準診斷。因此,核心臟病學在冠心病的發生和不同發展過程中均有其獨特的價值,尤其在當今精準醫療中可以發揮其獨特的功能學方面的優勢,近年來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師的「青睞」。2019年,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攜手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聯合發布了中國首部核素心肌顯像的臨床應用指南。今年,聯手GE藥業搭建在線教育平臺——MI影論壇,面向一線臨床醫生進行指南與臨床應用的推廣。MI影論壇一共6期已經收官,心內科醫生參與熱情高漲,佔比達到37%。

    在臨床工作中,應用最廣泛的心臟核醫學檢查方法是核素心肌灌注顯像。傳統的冠狀動脈造影技術主要通過判斷血管的狹窄程度診斷冠心病,而核素心肌灌注顯像術可以準確評估心肌缺血的部位、範圍和程度,更好地指導臨床醫生對患者進行精準診斷和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而對於心肌梗死的患者來說,治療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客觀指標就是患者是否有存活心肌,其中PET心肌代謝顯像是無創性評估心肌存活的「金標準」。如果患者有存活心肌,那麼通過接受心臟搭橋術、支架術等治療方式可以改善血供,從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減輕患者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壽命。然而, 如果患者心肌細胞功能嚴重受損、細胞發生死亡, 變成梗死心肌,那麼血運重建術改善梗死心肌功能的作用有限。因此,通過核素心肌灌注顯像和心肌代謝顯像精準評估心肌缺血和心肌存活,以及心功能情況,可以幫助臨床醫生在治療的過程中為患者制定精準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此外,通過核素心肌灌注顯像可以精準測定絕對心肌血流量和血流儲備功能, 對冠心病進行早期診斷,也能夠更好地幫助臨床醫生對易患冠心病高危人群進行危險度分層,並針對高危因素進行幹預治療。對判斷為低危的冠心病患者,即使有一定程度的冠狀動脈血管狹窄,仍然可以通過強化藥物治療延緩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從而避免患者接受進一步的有創的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乃至支架手術等治療。通過核醫學的顯像手段還可以早期檢測出血管內有不穩定斑塊的高危患者,採用及時控制高危因素和降血脂強化藥物治療等手段, 避免斑塊脫落造成急性心肌梗死乃至猝死等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在與臨床醫師交流合作中,她經常把核醫學比作「黑夜中的燈塔」,能夠」照亮」前路、指引正確的治療方向。

    近年來,核醫學技術得到不斷發展,臨床對其接受度與認可度也越來越高,但學科的長期發展離不開「後浪」的支撐。張曉麗認為,對於核醫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而言,非常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人才的培養。首先需要進行系統性、規範化的理論體系教育,幫助核醫學醫生建立紮實的病理學、生理學功底。同時由於核醫學檢查在實踐過程中要求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精準可靠,因此也需要格外重視醫師的實踐操作培訓。在臨床實踐中,核醫學科醫生把自己當成臨床心內科醫生,詳細了解患者症狀、冠心病高危因素、既往病史和接受治療等情況,針對性的指導患者接受最合適的檢查,並對檢查結果進行認真解讀和分析,從而給臨床提供精準的個體化診斷報告。同時,高度重視並加強對核醫學技術的普及與推廣工作,讓更多人了解核醫學,進而推動核醫學在臨床實踐中的參與度,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揮核醫學技術在臨床治療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 國內核醫學同仁需要不斷學習, 及時了解和掌握國際先進技術的發展動態, 通過海內外的國際學術交流,開拓視野, 汲取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將全球經驗引進來的同時,也將中國經驗分享給全球。

    張曉麗補充到,通過核醫學心臟檢查能夠精準地判斷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和存活心肌,但心臟核醫學有不同的檢查項目, 醫生要根據患者年齡、性別、症狀、冠心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進行綜合評估, 選擇最佳檢查適應症, 讓患者最大程度獲益。

    對於許多不熟悉核醫學的人而言,「核」這個字聽起來或許有些嚇人,人們往往「談核色變」。張曉麗分享到,實際上在核醫學的各種檢查當中,患者僅接受非常小的輻射劑量。在進行人體顯像前,經過一個漫長的路,進行大量的動物實驗,臨床前研究和臨床研究,驗證其無毒性和可靠性。同時隨著技術的進步與設備的升級,檢查對患者產生的輻射劑量也得到進一步降低,因此,患者完全不需要有這樣的擔心和顧慮。希望更多的老百姓和臨床醫生能夠了解掌握核醫學影像技術的優勢, 共同努力推動核醫學分子影像技術的發展,讓這項技術造福於中國的老百姓, 並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更多貢獻。

    

相關焦點

  • 李思進:核醫學在冠心病精準診療中的重要作用
    如果我們能對冠心病患者進行及時精準診斷,繼而使其得到精準的治療,患者可能會收穫一個更為健康的心臟,後續高額的開支也將因此避免。    但在臨床實踐中,處理這一病症的流程仍然存在值得改進的空間。    基於這一現狀,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聯合編寫的《核素心肌顯像臨床應用指南》發表於《中華心血管病雜誌》2019年第7期,希望能夠通過這一指南,規範冠心病診療流程,推動核素心肌灌注顯像在臨床的合理應用,為臨床醫生選擇更精準的治療方案提供必要的信息,使冠心病診療愈加規範,造福於廣大患者。
  • 多組學分析助力精準治療,有望攻克三陰性乳腺癌臨床治療難題
    研究團隊根據不同基因特徵,首次提出「復旦分型」標準,通過4個臨床常用免疫組化標誌物(雄激素受體、CD8、FOXC1、DCLK1),將三陰性乳腺癌分為4個不同的亞型:免疫調節型(IM)、腔面雄激素受體型(LAR)、基底樣免疫抑制型(BLIS)、間質型(MES),這是國際上首次基於多組學分析系統提出的三陰性乳腺癌分類,為尋找到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靶點指明了新的方向。
  • 中國精準醫療確立"自己的方向"
    這在醫療資源的分配上本來是極大的挑戰,然而在精準醫療的數據共享方面,反而是中國的優勢。中國可以以相對較少的資源投入,迅速建立起醫院之間的數據共享網絡,收集、存儲、分享、分析腫瘤精準治療大數據。另一方面,臨床資源豐富優勢。中國人口多,在癌症發病率步步攀升的大環境下,發病人數也逐年增多,這對於癌症防控的衛生形勢提出了巨大挑戰。然而,辯證地來看,這也給中國的精準醫學提供了優質的臨床資源。
  • 麻省總醫院專家談肺癌精準治療的精準時間
    麻省總醫院專家談肺癌精準治療的精準時間 2020-08-04 11: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將實現癌症精準治療
    以細胞治療臨床研究為引擎實現癌症精準治療驅車從上海市中心出發,向西北方向行駛約40公裡,就到了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所在的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CAR-T細胞治療是目前免疫治療領域中方興未艾的一個方向。CAR-T技術治療腫瘤的原理,是從病人身上分離出T淋巴細胞,賦予T細胞特定的能力,再把「賦能」的細胞回輸到病人體內。這些解除了抑制的免疫細胞回到病人的身體內,重新識別腫瘤並參與消滅腫瘤的戰鬥,最終消滅腫瘤。據介紹,中國國內目前正在開展的CAR-T臨床試驗有141項,僅次於美國的143項,位居全球第二。
  • 石麗芳:精準保胎從病因規範化檢查開始
    反覆流產因發病原因複雜、治療過程較長,給很多患者帶來了極大困擾。精準保胎理念應運而生,即參照既往孕產史,結合本次孕期臨床反應、超聲及必要的血液學檢查指標,綜合分析判斷胚胎發育情況,根據個體特徵的差異,制定有針對性、個性化的保胎方案。要實現精準保胎,避免大水漫灌式用藥,毫無疑問需要從規範化檢查定位病因開始。
  • 臨床需求「催熟」大Panel基因檢測市場 貝瑞基因搶佔腫瘤精準治療...
    「未來進行精準的醫學是現代醫學向未來發展的一個主要的方向,精準醫學的目的實際上是通過現有的技術手段把患者從當年的一個病分成真正的不同群體,為每一個群體的合適的患者找到合適的治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楊帆教授向記者介紹,隨著腫瘤基因組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腫瘤驅動基因被揭示,藥物靶點也越來越多,臨床對大Panel基因檢測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 商洛市中心醫院精準用藥實驗室投用,硬核助力臨床個體化治療
    經過一年多的籌建,商洛市中心醫院藥學部精準用藥實驗室投入使用,11月12日起在全市率先開展治療藥物濃度監測和用藥指導基因檢測,為廣大患者提供更精準的個體化用藥醫療服務。治療藥物濃度監測是通過測定分析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用以評價療效或確定給藥方案,使給藥方案個體化,以提高藥物治療水平,達到臨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藥的目的。
  • 精準腫瘤學更加精準?全美第一的癌症治療機構專家提出四大建議
    在精準腫瘤學時代,必須從分子層面理解腫瘤特性並進行臨床決策,但其中仍存在諸多挑戰,包括腫瘤細胞的異質性與動態進化、基因組大數據與不精確的臨床信息間的匹配問題等。如何在精準醫療視域下更大地發揮基因組導向的腫瘤學的益處?
  • NEJM責編對話中國專家 |「免疫+」理念成為腫瘤治療的重要研究方向
    會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責任編輯、哈佛醫學院Dan Longo教授會同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江澤飛、徐瑞華、周彩存等教授,針對精準與免疫治療時代的臨床腫瘤學研究方法、熱點和亟需解決的問題展開了精彩討論。會議由江澤飛教授和徐瑞華教授擔任主持。
  • 女性的守護天使:金醫Skyra3.0T磁共振乳腺精準檢查
    金鄉縣人民醫院最新引進的西門子全新一代Skyra3.0T磁共振自10月20日開機以來,最大限度利用其高組織對比度、高信噪比圖像、高掃描速度等優勢性能,已為427例不同病症的患者進行了全方位、更精細化的影像檢查服務,與原有1.5T磁共振同時運行,形成優勢資源互補,現已成為我院臨床精準治療強有力的
  • 這些免疫治療藥物來了!免疫治療在研臨床研究盤點
    廣義的免疫治療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免疫細胞治療、溶瘤病毒、治療性抗體、癌症疫苗以及免疫系統調節劑等。這是一種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治療方式,在手術及放化療等傳統療法之外,開闢了新的戰場,已成為癌症治療的重要手段,研發最早並且也是最成熟的CTLA-4及PD-1抑制劑,在非小細胞肺癌及黑色素瘤領域已逐漸成為一線治療藥物。
  • 前瞻性臨床試驗顯示:高通量基因組測序可指導AML患者精準治療
    但迄今為止,除FLT3抑制劑的使用外,AML的基因突變數據主要用於評估誘導治療後的預後和治療,而不是用於最初治療方案的確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礙了AML的精準治療。2016年11月至2019年1月期間,該研究納入了來自14個臨床位點的487名符合條件的疑似AML患者,以進行精準治療方案分配。在分配治療前的7天期間,由於特殊的不良事件,比如出現危及生命的出血、病危轉進重症監護室等,92例患者被剔除。在395名符合條件的患者中,374名在獲取樣本7天內被確定了精準治療方案。
  • 乳腺癌治療決策:從個體化治療到精準醫學
    此次會議的主題是「個體化治療到精準醫學」,討論更新國際早期乳腺癌專家共識(St. Gallen 共識)。共識專家團匯集了來自全球的乳腺癌外科、內科、放療、基礎醫學、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等各個領域的專家。會議聚焦早期乳腺癌治療決策的個體化、精準醫學和大數據等內容。本文就會議成果談幾點筆者體會。
  • 樊嘉:精準醫學時代肝細胞癌的系統治療 | 專家視角
    精準醫學強調,通過強大的檢測手段和臨床特徵的整合,可以將異質性疾病很好地分為更精確的亞型,從而使臨床醫生針對疾病亞型人群制訂更準確的診斷和治療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療效[5]。因此,將多種免疫治療、免疫與靶向、免疫治療與局部治療等的結合,是聯合治療的一個重要方向。4.3.1 抗血管生成治療聯合免疫治療 TKI如索拉非尼、侖伐替尼、瑞戈非尼等已用於肝癌的一線和二線治療。
  • 邵志敏教授:三陰性乳腺癌精準治療的探索之路
    會議主題為「疫」起進入精準醫學時代。會議期間,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邵志敏教授分享了三陰性乳腺癌(TNBC)的多組學研究和精準治療。三陰性乳腺癌精準治療的探索之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邵志敏教授研究團隊深耕數年,逐漸在TNBC精準治療之路上摸索出前進的方向。經歷了尋找優選的化療方案、多組學揭示分子本質、分子分型基礎上的精準治療、優化分型拓展內涵四個階段。
  • 乳腺癌全程管理離不開精準診斷
    人們對乳腺癌的認知不斷提升,從事乳腺癌臨床工作的醫護人員正向著乳腺癌全程管理的模式努力前行。篩查、確診、分型、術式、病理、複查、轉歸,從始至終,全程管理的每個診治環節都少不了精準診斷的身影。  乳腺癌外科治療之「左膀右臂」  精準診斷對於乳腺癌全程管理的作用舉足輕重,各項技術手段融匯貫通,疾病全程管理才能上升到更成熟、更卓越的水平。
  • 專家論壇|樊嘉:精準醫學時代肝細胞癌的系統治療
    精準醫學強調,通過強大的檢測手段和臨床特徵的整合,可以將異質性疾病很好地分為更精確的亞型,從而使臨床醫生針對疾病亞型人群制訂更準確的診斷和治療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療效[5]。因此,將多種免疫治療、免疫與靶向、免疫治療與局部治療等的結合,是聯合治療的一個重要方向。4.3.1 抗血管生成治療聯合免疫治療 TKI如索拉非尼、侖伐替尼、瑞戈非尼等已用於肝癌的一線和二線治療。
  • 全球首款基於合成生物學技術的基因治療創新藥獲得美國FDA臨床試驗...
    「目前,國際合成生物學醫藥研發領域蓬勃發展,在美國,三分之一的醫藥方向投資被應用於定向設計的合成生物學藥物開發,如基因編輯和邏輯線路調控的基因治療方向,以及 mRNA 修飾技術及其遞送系統的研究和免疫細胞治療方向等。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團隊在這一領域積極探索,部分研究方向已經處於與美國並跑甚至趕超的水平。」 在採訪中,謝震向生輝介紹道。
  • 《心血管疾病與精準醫學》出版:精準醫學亟待在臨床廣泛應用
    新華網北京3月21日電 歷經兩年多努力,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內科管委會副主任宋雷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原副院長惠汝太教授主編,共80位專家參與編撰的《心血管疾病與精準醫學》一書,近日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