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18年全國有1100萬冠心病患者,但全國僅有8.8萬人次接受了心肌灌注顯像檢查,我國臨床醫師對於核醫學的了解與認識遠遠不夠,將該技術推廣到臨床應用有巨大潛力和空間。「核醫學顯像技術的特點就是將安全劑量的放射性核素標記的顯像劑(或者示蹤劑)注入到人體內,然後採用專用的儀器對人體內發出的射線進行探測,從而達到成像的目的。心臟核醫學檢查由於其無創性功能顯像的優勢,在疾病的精準診斷、鑑別診斷、危險分層,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制定,療效評估和預後估測等方面均可發揮其獨特價值。」談到核心臟病學的臨床價值時,從事核醫學工作29年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核醫學科主任張曉麗教授這樣介紹到。同時,核醫學顯像獲得影像的過程比較複雜,獲得的圖像較傳統的冠狀動脈造影、CT影像更加抽象,因此, 對於該項技術的推廣應用有一定的難度,需要進行專業的系統性培訓,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多學科尤其是臨床心內科和心外科專家的大力支持。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核醫學科主任 主任醫師 博士生導師 張曉麗教授
張曉麗介紹到,心臟核醫學檢查作為一項無創性的影像技術,通過該技術能夠更加精準、清晰的展示組織和臟器在不同狀態下的血流灌注情況、代謝活性情況、細胞活性情況等生理、生化功能,也能夠對心臟的整體功能與局部功能進行準確評估,從多角度,多層面對疾病做出精準診斷。因此,核心臟病學在冠心病的發生和不同發展過程中均有其獨特的價值,尤其在當今精準醫療中可以發揮其獨特的功能學方面的優勢,近年來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師的「青睞」。2019年,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攜手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聯合發布了中國首部核素心肌顯像的臨床應用指南。今年,聯手GE藥業搭建在線教育平臺——MI影論壇,面向一線臨床醫生進行指南與臨床應用的推廣。MI影論壇一共6期已經收官,心內科醫生參與熱情高漲,佔比達到37%。
在臨床工作中,應用最廣泛的心臟核醫學檢查方法是核素心肌灌注顯像。傳統的冠狀動脈造影技術主要通過判斷血管的狹窄程度診斷冠心病,而核素心肌灌注顯像術可以準確評估心肌缺血的部位、範圍和程度,更好地指導臨床醫生對患者進行精準診斷和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而對於心肌梗死的患者來說,治療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客觀指標就是患者是否有存活心肌,其中PET心肌代謝顯像是無創性評估心肌存活的「金標準」。如果患者有存活心肌,那麼通過接受心臟搭橋術、支架術等治療方式可以改善血供,從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減輕患者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壽命。然而, 如果患者心肌細胞功能嚴重受損、細胞發生死亡, 變成梗死心肌,那麼血運重建術改善梗死心肌功能的作用有限。因此,通過核素心肌灌注顯像和心肌代謝顯像精準評估心肌缺血和心肌存活,以及心功能情況,可以幫助臨床醫生在治療的過程中為患者制定精準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此外,通過核素心肌灌注顯像可以精準測定絕對心肌血流量和血流儲備功能, 對冠心病進行早期診斷,也能夠更好地幫助臨床醫生對易患冠心病高危人群進行危險度分層,並針對高危因素進行幹預治療。對判斷為低危的冠心病患者,即使有一定程度的冠狀動脈血管狹窄,仍然可以通過強化藥物治療延緩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從而避免患者接受進一步的有創的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乃至支架手術等治療。通過核醫學的顯像手段還可以早期檢測出血管內有不穩定斑塊的高危患者,採用及時控制高危因素和降血脂強化藥物治療等手段, 避免斑塊脫落造成急性心肌梗死乃至猝死等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在與臨床醫師交流合作中,她經常把核醫學比作「黑夜中的燈塔」,能夠」照亮」前路、指引正確的治療方向。
近年來,核醫學技術得到不斷發展,臨床對其接受度與認可度也越來越高,但學科的長期發展離不開「後浪」的支撐。張曉麗認為,對於核醫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而言,非常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人才的培養。首先需要進行系統性、規範化的理論體系教育,幫助核醫學醫生建立紮實的病理學、生理學功底。同時由於核醫學檢查在實踐過程中要求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精準可靠,因此也需要格外重視醫師的實踐操作培訓。在臨床實踐中,核醫學科醫生把自己當成臨床心內科醫生,詳細了解患者症狀、冠心病高危因素、既往病史和接受治療等情況,針對性的指導患者接受最合適的檢查,並對檢查結果進行認真解讀和分析,從而給臨床提供精準的個體化診斷報告。同時,高度重視並加強對核醫學技術的普及與推廣工作,讓更多人了解核醫學,進而推動核醫學在臨床實踐中的參與度,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揮核醫學技術在臨床治療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 國內核醫學同仁需要不斷學習, 及時了解和掌握國際先進技術的發展動態, 通過海內外的國際學術交流,開拓視野, 汲取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將全球經驗引進來的同時,也將中國經驗分享給全球。
張曉麗補充到,通過核醫學心臟檢查能夠精準地判斷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和存活心肌,但心臟核醫學有不同的檢查項目, 醫生要根據患者年齡、性別、症狀、冠心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進行綜合評估, 選擇最佳檢查適應症, 讓患者最大程度獲益。
對於許多不熟悉核醫學的人而言,「核」這個字聽起來或許有些嚇人,人們往往「談核色變」。張曉麗分享到,實際上在核醫學的各種檢查當中,患者僅接受非常小的輻射劑量。在進行人體顯像前,經過一個漫長的路,進行大量的動物實驗,臨床前研究和臨床研究,驗證其無毒性和可靠性。同時隨著技術的進步與設備的升級,檢查對患者產生的輻射劑量也得到進一步降低,因此,患者完全不需要有這樣的擔心和顧慮。希望更多的老百姓和臨床醫生能夠了解掌握核醫學影像技術的優勢, 共同努力推動核醫學分子影像技術的發展,讓這項技術造福於中國的老百姓, 並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