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責編對話中國專家 |「免疫+」理念成為腫瘤治療的重要研究方向

2020-12-02 醫師報

融媒體記者 弈暄暄


日前,一個別致的腫瘤臨床研究研討會在線上召開。會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責任編輯、哈佛醫學院Dan Longo教授會同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江澤飛、徐瑞華、周彩存等教授,針對精準與免疫治療時代的臨床腫瘤學研究方法、熱點和亟需解決的問題展開了精彩討論。會議由江澤飛教授和徐瑞華教授擔任主持。


「免疫+」理念成為研究的重要方向


Dan Longo教授介紹,近年來,「免疫+」理念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研發逐漸成為未來重要的研究方向。

「免疫+」理念已在ICI+化療、ICI+靶向治療、ICI+靶向治療+化療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結果。ICI研發方面,阻斷CD47的巨噬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Hu5F9-G4的療效和安全性也已在研究中得到驗證。

另外,近期,抗體偶聯藥物(ADC)在乳腺癌、胃癌、結直腸癌和肺癌的臨床研究中也均取得了較好療效。


權威盤點


肝癌

肝癌的系統治療已從化療時代,步入多種靶向治療、ICI和多種藥物聯合治療時代。近年來,針對肝癌的免疫聯合治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IMbrave150研究顯示,貝伐珠單抗聯合阿替利珠(A+T方案)治療晚期肝癌在總生存(OS)和無進展生存(PFS)方面優於索拉非尼單藥。該方案是自索拉非尼獲批肝癌一線治療十餘年來第一個療效超越索拉非尼的方案。


REACH和REACH-2研究發現,雷莫蘆單抗治療索拉非尼經治且AFP≥400 ng/ml的肝癌患者,其主要終點OS優於安慰劑。成為首個發現以分子生物學標誌物指導肝癌治療具有臨床意義的研究。


肺癌

ICI免疫治療已成為無驅動基因突變NSCLC的重要治療手段。


多個國產PD-1/PD-L1單抗的療效在肺癌領域的臨床研究得到了證實,如CAMEL研究、ORIENT-12研究等。免疫聯合TKI靶向治療在二線及以上治療失敗的晚期NSCLC中也具有較好療效。


CheckMate 227研究則發現,納武利尤單抗聯合伊匹單抗(I+O)雙免疫一線治療驅動基因陰性的晚期NSCLC患者,其主要終點OS明顯優於化療,提示晚期NSCLC去化療時代即將來臨。

胃癌

胃癌較強的異質性為臨床研究帶來了很多困難。CheckMate 649為首個在晚期胃癌一線治療中既延長PFS又延長OS的免疫治療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納武利尤單抗聯合化療在不同PD-L1表達水平和全患者群體中,主要終點OS和PFS均優於單獨化療。


ATTRACTION-04研究顯示,中位隨訪 11.6 個月後,與化療組相比,納武利尤單抗聯合化療組PFS顯著改善,中位PFS分別為10.45個月和8.34個月。


DESTINY-Gastric01研究顯示,ADC藥物組(伊立替康或紫杉醇)客觀緩解率(51%與14%)和總生存時間(12.5個月與8.4個月)均顯著優於化療組。


乳腺癌

我國乳腺癌發病率每年上升3.9%,且有年輕化趨勢。


近年來,我國學者發表的乳腺癌方面研究和註冊臨床研究明顯增多,可惜高質量研究仍然較少。


目前,抗HER2治療仍然是乳腺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中,HER2CLIMB研究證實,高選擇性HER2 TKI tucatinib聯合曲妥珠單抗和卡培他濱治療,PFS和OS均明顯長於安慰劑聯合曲妥珠單抗和卡培他濱治療方案。

相關焦點

  • 腫瘤的免疫治療研究
    針對腫瘤免疫治療的臨床療效、適應症和安全性等大家關心問題,《科學通報》就腫瘤免疫治療的過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對話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福生。  惡性腫瘤是導致人類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015年我國約有429萬癌症新發病例,另有280萬人因癌症去世,相當於每天有約7700人死於癌症。
  • ​全球腫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腫瘤免疫治療在癌症治療中具有獨特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研究機構和製藥企業的青睞。鑑於免疫系統的複雜性,腫瘤免疫治療涵蓋了多種作用機制和藥物形式,發展情況各不相同。本文從發展階段、作用機制和研發機構等情況進行分析,旨在闡述腫瘤免疫藥物開發的總體趨勢和方向,為抗腫瘤藥物研發提供依據。
  • 免疫治療成為腫瘤治療的重要方法,年老體弱可以免疫治療嗎?
    目前,腫瘤免疫治療被公認為「手術、放療、化療外的第四模式」。《science》雜誌早在2013年就將其評為當年十大科學突破第一位。免疫治療屬於腫瘤生物治療的一種,種類繁多,機制各異,我們通常說的PD1/PDL1隻是眾多免疫治療的一種,也是目前最炙手可熱的一種。
  • CSCO 2020|周鵬輝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的發展方向和新突破
    免疫系統相當於人體中「清道夫」,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可識別並清除腫瘤微環境中的腫瘤細胞。然而,「狡猾」的腫瘤細胞可在免疫系統的監察下,發展出多種逃脫免疫殺傷的機制,從而在抗腫瘤免疫應答的各階段得以倖存。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已成為晚期惡性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
  • 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腫瘤專家:規範合理用藥才是關鍵
    中國肺癌精準治療從此進入3.0時代。  2018年,我國首個肺癌PD-1單抗藥物上市,中國大陸開啟了免疫治療時代,越來越多的肺癌患者有望跨越5年生存期,肺癌轉變成為慢性疾病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那麼,這兩種治療方式究竟該如何選擇?  實際上,在與肺癌做抗爭的道路上,不少人關於肺癌治療仍然存在各種認識誤區,信息依舊魚龍混雜,如何做好正確選擇已成為當下關鍵。
  • 三個角度思考腫瘤免疫治療
    故腫瘤免疫治療一度被寄予厚望,被認為是中國在生物醫藥領域趕超歐美發達國家,從而實現彎道超車的難得機遇。然而,受「魏則西事件」的影響,5月4日國家衛計委緊急召開了電視電話會議,叫停國內所有細胞免疫治療的臨床應用及加強細胞免疫治療的臨床研究的監管,更有一些地方職能部門或醫院從嚴管理,將正在開展的細胞免疫治療的臨床研究也暫停了,國內蓬勃發展的免疫治療頓時從波峰跌入谷底。
  • NK細胞,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方向
    目前,腫瘤的聯合免疫療法越來越體現出它的優越性。一方面,要減少腫瘤靶向結合的非特異性,減少治療過程對正常細胞的殺傷,我們需要儘可能地將免疫系統引起的細胞毒性局限在腫瘤組織中(靶向藥物)。另一方面我們需要解除腫瘤細胞和免疫細胞之間的免疫負調控,提高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的細胞毒性(免疫負調控抑制),使腫瘤殺傷單抗藥物的腫瘤殺傷作用更能發揮威力。
  • 研究腫瘤微環境,尋求免疫治療新突破!
    編者按:在不久的將來,免疫療法將會在多種惡性腫瘤的治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研究顯示,腫瘤細胞可採用多種方式逃避免疫系統的攻擊。對腫瘤微環境的研究有助於研究者們判斷哪些免疫抑制通路處於激活狀態,降低了抗腫瘤的免疫活性。靶向這些免疫抑制通路的療法能夠引起進展期患者體內持續的抗腫瘤應答。
  • 2020首屆腫瘤免疫治療論壇在廣州舉行
    11月28-29日,由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主辦的「2020精準醫學大會」系列活動——「首屆華南腫瘤免疫治療論壇」在廣州舉行,23位來自國內外腫瘤免疫治療基礎研究、臨床應用、療效與不良反應管理、新藥創製企業等多個領域的專家,交流免疫治療在腫瘤領域的研究和應用,探討廣闊合作前景,共迎精準腫瘤免疫治療新時代
  • 肺癌的免疫調節比治療腫瘤本身更重要嗎
    由於隱匿的微小轉移灶的存在和具有治療抗性腫瘤細胞的產生,最終因腫瘤復發而導致治療失敗。 所以在這裡,很多學者提出一個觀點,腫瘤患者的免疫調節比治療腫瘤本身更重要
  • NEJM大綜述:免疫治療時代的免疫耐受
    學醫的同學都有一個共同記憶,生化的三羧酸循環和免疫學的免疫耐受,經常讓授課的老師和聽課的學生一同進入不知所云的迷幻狀態,必修課不掛科成為最低目標,然而隨著這幾年免疫治療(PD-1/L1抑制劑、CAR-T等)進入臨床實踐,尤其是Checkpoints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免疫治療所顯露出的獨特作用(長期生存和超進展)與免疫相關不良反應等需要更深刻的免疫學理論加以解釋和指導,僅僅依靠「粗顆粒
  • NEJM:免疫治療只有T細胞免疫?巨噬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強勢踢館!
    文丨Chemo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免疫治療,堪稱近年來腫瘤治療領域的香餑餑。今年,納武利尤單抗和帕博利珠單抗在中國獲批上市,可以說,今年是腫瘤免疫治療在中國的元年。  那麼,什麼是免疫治療?簡單說,免疫治療並不直接作用於腫瘤本身,而是通過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抗擊腫瘤,這是與傳統腫瘤治療手段最大的不同。目前的PD-1/PD-L1抗體都是通過抑制T細胞表面的PD-1與腫瘤細胞表面的PD-L1/PD-L2結合,從而重新激活T細胞的腫瘤識別功能,對腫瘤細胞實施免疫捕獲。
  • 這些免疫治療藥物來了!免疫治療在研臨床研究盤點
    廣義的免疫治療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免疫細胞治療、溶瘤病毒、治療性抗體、癌症疫苗以及免疫系統調節劑等。這是一種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治療方式,在手術及放化療等傳統療法之外,開闢了新的戰場,已成為癌症治療的重要手段,研發最早並且也是最成熟的CTLA-4及PD-1抑制劑,在非小細胞肺癌及黑色素瘤領域已逐漸成為一線治療藥物。
  • 張毅:撬動癌症治療的「支點」——腫瘤免疫治療
    前兩年的魏則西事件不就是被所謂的腫瘤免疫治療所耽誤,而撒手人寰的嗎?腫瘤免疫治療到底是福還是禍呢?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特別邀請了中國細胞治療質量控制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河南省抗癌協會生物治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南省特聘教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科研處副處長/生物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張毅教授做客健康大河南演播室,請他給大家講一講腫瘤免疫治療的相關知識。
  • Nature | 抑制PCSK9增強腫瘤免疫治療效果
    這促使全球科學研究團隊致力於探索新的腫瘤免疫治療靶點,以開發可用於PD-1/L1抗體不應答或耐藥患者的新型免疫治療藥物,或增強PD-1/L1抗體療效的方案。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腫瘤動物模型,證明了腫瘤細胞內脂質代謝相關分子PCSK9具有腫瘤免疫調節功能,基因敲除或者用特異性中和抗體抑制PCSK9活性,能增強腫瘤免疫治療效果。
  • 肝癌領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專家:腫瘤治療已經進入免疫治療時代
    據悉,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在我國是高發惡性腫瘤,每年新檢出病例佔全球一半以上,致死率居高不下,成為臨床腫瘤研究的前沿熱點而復發性肝癌,在肝癌手術後5年內發生率高達60%~70%,其中有2/3是在術後2年內復發(早期復發),成為影響患者預後的關鍵因素,也是臨床研究中的難點。
  • 專家訪談丨潘躍銀教授:正確認識腫瘤免疫治療的獲益
    (兼)合肥離子醫學中心副主任(兼)中國臨床腫瘤協會(CSCO)理事安徽省醫學會乳腺病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安徽臨床腫瘤學會候任理事長安徽省抗癌協會副理事長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臨床腫瘤協會乳腺癌、免疫、肝癌、腎癌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臨床腫瘤協會腫瘤預防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促會姑息與人文關懷專業委員會常委
  • 腫瘤免疫治療持續創新 肺癌慢病化可期
    日前,中國首部關注肺癌患者生存狀態搖滾音樂舞臺劇——《愛是免疫力》在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召開之際,在廣州上演。作為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的官方指定節目,《愛是免疫力》為來自全國各康復會的會長代表、腫瘤領域內的專家、醫生以及來自廣東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復協會的癌症會員、媒體等共計350人進行了公演。
  • 【人物聚焦】李詠生教授:腫瘤免疫治療,這些事要知道——從免疫...
    作為經常為患者制定免疫治療策略的腫瘤醫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本期特邀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李詠生教授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解析,並介紹了其未來的研究方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二審專家腫瘤組副組長、重點項目指南建議專家和評審委員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首批「35歲以下最具潛力青年腫瘤醫生」重慶英才•創新領軍人才重慶市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
  • 腫瘤免疫治療讓肺癌慢病化成為可能
    時值「世界肺癌宣傳月」之際,作為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官方指定節目,中國首部關注肺癌患者生存狀態搖滾音樂舞臺劇——《愛是免疫力》近日上演,作為劇中醫生角色真情出演的南方醫院腫瘤科尤長宣教授表示,隨著治療手段的不斷更新,肺癌有望成為慢性病,肺癌患者可以像劇中演示的『帶癌生存』,『與癌共舞』,活出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