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和合之下的中國傳統文人審美,歷來講究虛實的轉換,推崇空靈和充實的矛盾統一。而以紫砂器來表現這種獨特的文人審美效果,提梁壺顯然是最合適的選擇之一。因為提梁壺在造型設計上體現了虛實相映,壺的中空可盈蘊含了深刻的哲學思辨。
若泉銘段泥東坡提梁壺
若泉銘段泥東坡提梁壺 這把段泥東坡提梁壺由民國紫砂藝人生寶製作,造型中規中矩,屬常見器型。刻款若泉,即著名紫砂陶刻大師任淦庭。 壺的一面刻梅花,畫面清雅,花枝料峭,刀法甚為老到;其八字銘文,暗含機鋒,與提梁壺特有的審美意趣完美統一,相得益彰。
其銘文「返虛入渾,積健為雄」,語出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第一品「雄渾」: 「大用外腓,真體內充。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非強,來之無窮。」
大用外腓,老子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又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植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壺的中空可盈,恰是這種哲學思辨的體現。中空哲學代表的不只是虛無,中空才能包容、接納。 真體內充,是對虛幻的藝術空間的描述,即這種虛幻的藝術空間看似恍兮惚兮,而實際上充溢著一種不可言喻的情感意味和美的韻味。提梁壺構建獨特的虛實相映的空間感,的確達到了這種審美境界。湖南電視東方尋寶:一五七零零七六一七二四龍編導。
「返虛入渾,積健為雄」,「虛」,或者空和無,都是自然之道的特徵;虛,故能包含萬物。「渾」是指自然之道的狀態。《老子》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只有達到「虛」,方能進入「渾」的境界,才能體悟到宇宙本體不停地運動,它周而復始,日積月累,因內在自然之健,而有一股雄渾之氣。
真正的藝術作品,都是回歸到大自然的空靈,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茶壺,雖然只是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由於其不斷傾空與注滿,空和滿不斷轉換,恰恰體現了這種宇宙本體不停運動的深刻道理。 總體上來說,空靈和充實是中國藝術精神的兩個元素,必先求其空靈,而後求其充實。蘇東坡詩云,「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宇宙空,才能容納萬物。人虛心,才能包容一切。 「返虛入渾,積健為雄」,手捧此壺,心思渺遠,與同好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