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及其支持者或許從未認真讀過潘恩的著作。實際上潘恩是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世界公民」理念宣傳建立「世界共和國」,他也是公共教育、最低工資限額的提出者之一,他支持納稅,這些都與貝克的自由主義觀點不符。在潘恩思想體系中,國王與貴族不存在了,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他的思想更接近於貝克一直批評的民主黨人,甚至有些靠近社會主義。貝克拿潘恩做招牌,實際上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逆十字與邪惡無關
對一些喜歡搖滾樂甚至重金屬音樂的人來說,最能代表他們反叛精神的莫過於在額頭加上一個逆十字紋身。這個符號在重金屬、黑金屬、死亡金屬等音樂場景中非常流行。極端音樂人這樣做是出於逆十字所代表的鮮明的反宗教、反基督含義:將基督教傳統的十字倒轉,代表著對神恩的反駁與遠離。在這樣的認識之下,逆十字如此受反宗教人士歡迎也就不足為怪了。
但如果深入了解逆十字的本來含義,反宗教人士會發現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結果:逆十字其實代表對基督的虔誠。逆十字又稱聖彼得十字,這個符號的原型來自《聖經》中耶穌的門徒西門·彼得的故事。《聖經》記載耶穌曾在被捕之前預言,彼得會在雞啼以前連續3次不願承認認識他。結果,彼得在耶穌被審訊時因為害怕,果然3次不肯承認與耶穌的關係。為此,彼得一直都很後悔。後來當他在羅馬殉教時,他對行刑者要求,把他倒過來掛在十字架上釘死。一些天主教會使用這個符號代表「謙遜」和「不配與耶穌相比」,而不是反對耶穌。
阿拉莫之戰:禁錮自由
在美國疆域向南擴張、不斷蠶食墨西哥領土的歷史上,發生在美墨邊界的「阿拉莫戰役」佔據了重要地拉。1836年3月2日,德克薩斯由於蓄奴問題而宣布從墨西哥獨立,成立德克薩斯共和國。墨西哥政府派出軍隊約7000人前來鎮壓,約200名德克薩斯軍人被迫撤到阿拉莫固守,不久被墨西哥軍隊包圍。經過13天傷亡慘重的攻城戰,墨西哥軍隊終於佔領了阿拉莫,所有男性抵抗者均被處死,婦女和兒童得到赦免。
3周後,以「記住阿拉莫」為戰鬥口號的德克薩斯軍隊,在聖哈辛託河邊之戰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並俘虜了墨軍統帥。直到今天,阿拉莫之戰依然被視作美國陸軍史上的神話,被很多美國人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視為一場捍衛獨立與自由的戰爭。
阿拉莫官方網站上有這樣一段話:阿拉莫將被世人銘記為向不可能的事情挑戰的英雄之地——「人們為了自由做出最後犧牲」。這句話的前半段實至名歸,但後半段也是最有渲染力的「為了自由做出最後的犧牲」卻大錯特錯。因為阿拉莫戰役發生的背景是這樣的:德克薩斯是個蓄奴州,當時的墨西哥政府決意解放奴隸。
「記住阿拉莫」代表的爭取獨立與自由的精神,只不過是為了讓成千上萬名奴隸回到種植園裡揀棉花。阿拉莫之戰中德克薩斯軍人的勇氣確實可歌可泣,但遺憾的是他們奮戰的目的卻是——禁錮自由。
「瘋馬」雕像褻瀆原住民文化
很多美國白人想起祖先對北美印第安人的屠殺都感到內疚,他們想方設法彌補自己祖先的過失,向「瘋馬」酋長雕像工程捐款就是這種懺悔的表現之一。
「瘋馬」是19世紀末很有代表性的一位印第安酋長,他最被人們所銘記的事跡是戰功,1876年瘋馬與另一位印地安酋長連手殲滅了卡斯特將軍率領的第七騎兵隊。瘋馬雕像開始於1946年,組織者計劃在南達科他州的黑山區堅硬的花崗巖上,雕鑿一座瘋馬酋長騎在馬上、指向遠方的巨大雕像。雕像設計寬195米,高172米,這些數據均超過了美國國會山的總統雕像。
美國白人為這尊雕像踴躍捐款固然出於好意,但不幸的是,這又是一個白人將自己的文化意識強加給別人的範例。石刻雕像是西方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創造,但這個創造與印第安文化無關。對印第安人來說,天空、草原、山脈和他們都是一體的,最好的做法是別去打擾這些有靈魂的「活物」。
印第安演員、社會活動家羅素·明斯就對瘋馬雕像持反對態度。「不論你是天主教徒、猶太教徒還是穆斯林,你能去雕鑿錫安山(《聖經》中「最後的晚餐」發生地,在以色列境內)嗎?換言之,在黑山區雕鑿『瘋馬』,是對我們整個民族的褻瀆。」
來源:青年參考2011年2月25日,作者:池晴佳,原題:《被誤解幾個世紀的歷史符號》
責任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