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當志願者的價值和理由

2020-12-05 騰訊網

讓文藝成為一種生活

找到了當志願者的價值和理由

□普 玄

蘇毅(左)和衛婧在疫情期間難得的一次合影

蘇毅原準備春節到新加坡過。他在武漢附近的仙桃市處理公司業務,臘月二十九,接了一個電話,他清楚地記得,那時是背對著武漢的方向。電話告訴他,武漢要對進出人員加強控制了。

蘇毅立即啟動車子朝武漢趕,他知道,新加坡去不成了。幾年前母親去世後,家裡只有父親一個人了,他要趕回去照顧父親。

那天,衛婧原也準備開車帶父母回老家黃石市過年,她也決定不回老家了。

蘇毅是兩個企業的老總,還是專門培養企業老總的長江商學院校友會的秘書長。衛婧曾經也投資過企業,還是女企業家協會的會員。他們留下來和這場疫情共同戰鬥了40多天,並且有了一個共同的新身份——志願者。

不出門的志願者

疫情在武漢暴發40多天了,蘇毅和衛婧還都沒有單獨走出過小區。他們在家裡當志願者,各自負責一個志願者團隊,業務又有交叉。他們募捐的錢物合計超過一個億,捐贈的範圍覆蓋全省100多個縣市和280多家醫院。而這些事情都是他們各自在家裡完成的,這多少有點不可思議。

他們的作為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和媒體關注。一位記者對他們足不出戶就幹了這麼大的事半信半疑,有一天專門去找衛婧。疫情期間,武漢的每個小區都加強了對進出人員的管理。保安指著門口的一條白線,讓採訪者和被採訪者不要越線交談。

衛婧和蘇毅到底是怎樣完成那些工作的呢?

每天,衛婧起床後就打開手機,打開電腦,靠這兩樣東西聯繫志願者團隊和外面的世界。蘇毅不會用電腦,他只靠一部手機和桌前一個筆記本,打電話、發微信、做記錄。

不出門,照樣能當志願者。

蘇毅辦民營企業前後有20多年了。他不單不會電腦,還不會做飯,不會給狗洗澡,只會泡茶和拖地這種簡單的家務,複雜一點的也做不了。這些事情原本都是請人來做的。家裡面僱著人,公司裡更是。他只發話,只開口吩咐和安排布置。現在,僱工回家去了,原來說幾天就返回,但因為疫情阻隔,也回不來了。蘇毅每天忙著募捐,協調各種事務,還得直接面對自己年邁的父親。

衛婧從小學開始當主持人,大學時期當學生會主席。大一那年,她就能掙幾萬塊,從15歲至今,她似乎一直在忙碌。這麼多年來,她沒有和父母待在一起超過15天。在家裡她待不住,外面才是她的世界。這種性格讓衛婧的父親感到有些遺憾,覺得女兒不懂得生活。

衛婧在家中利用網絡處理各種工作

蘇毅決定為武漢的疫情募捐是在大年三十。那天他把住同一個小區的父親請在一起吃年夜飯,飯桌上卻在不停地打電話。多年來他一直是這樣,工作和生活不分,把工作帶到家裡,全家人也都習慣了。

大年初一,第一筆募捐款就已到位。這是絕味鴨脖捐助的,企業的老總戴文軍是長江商學院的校友。

蘇毅搭建志願者團隊的原始班底只用了幾小時。他自己企業裡的兩三個人,加上校友會幾個人,再邀上卓爾企業公益基金會的幾個工作人員,最初的隊伍就算成形了。團隊搭建好後就開始在長江商學院的各期校友群裡發倡議。大家都知道蘇毅,無需驗明正身。蘇毅的團隊甫一建立就進行了初步分工,因此沒有像其他很多臨時組建的志願者團隊那樣經歷了最初的混亂和無序。一切似乎都很有章法。這得益於多年來他們一直在做公益。

衛婧決定做志願者則是在大年初一。她找到的第一家贊助企業是深圳的正安基金會。衛婧畢業於中醫藥大學,她的很多老師和同學都在醫院工作,她對醫院所需的物資很熟悉。只用了兩天,衛婧的團隊就統計出了200多家醫院的物資需求,每個醫院的表格列得清清楚楚。衛婧的團隊裡有幾個具有一定醫學知識的半專業人士,有醫藥代表,還有儀器維修人員等,在很多人還不明白什麼是N95口罩,什麼是核酸檢測的時候,衛婧的團隊就已經開始進入工作了。

兩個團隊各自運行了三四天後,大約在大年初三或初四,蘇毅和衛婧在微信上遇到了。此前他們雖認識,卻並不熟悉。蘇毅的團隊已接受了大量的捐款和物資,他們要採購什麼,採購什麼規格的物資,這種專業問題他都會請教衛婧,幾個來回之後,兩個人的團隊開始合作。

速度與狗糧

兩個人聯合的第一單贊助是護目鏡。此時,他們都已進入空前忙碌的階段。蘇毅的電話幾乎沒停過,長江商學院的各屆校友群都已行動起來,各地企業家紛紛表示要給武漢抗疫一線捐款捐物。短短3天時間,募集到的資金便有幾百萬元。

前方急需護目鏡!正是春節休假的時候,

生產護目鏡的工廠很難找。先要找品牌,圖片發給醫院裡核對,再去找源頭的生產廠家……終於,1月25日,他們在浙江聯繫到一家生產護目鏡的工廠。但是因過年,那家工廠的工人已放假,他們請求工廠召回部分工人加班生產,日夜兼程。

醫院裡每天都在告急,每天都有病亡的消息傳來,搶時間就是在搶生命!用汽車運似乎等不及,甚至發火車、用日常的飛機物流都來不及!他們做出一個驚人的舉動——包機!

1月26日,一架載有4萬多隻護目鏡的順豐專機抵達武漢,物流志願者團隊在機場早已等候多時。下午兩點多,這批護目鏡開始向湖北省的200多家醫院派發。

「1月27日李克強總理到武漢時說,那天有一批護目鏡會來支援大家,指的就是我們企業家捐贈的這批。」蘇毅說。

普玄(右二)與志願者團隊的採訪對象在一起

速度快,審批程序少,說幹就幹,是他們成事的特點。那幾天似乎特別重要,因為人們都還沒覺醒過來。無論是醫院管理者還是普通市民,大家都對疫情迅猛發展的速度和染病人數的暴漲估計不足。這個時候,速度比什麼都重要。

原以為這次會像以前的多次捐助一樣,一陣愛心捐贈後很快就會結束。最初,他們預估疫情結束的時間會在正月十五左右,認為疫情怎麼都不會比2003年的非典嚴重。但後來,事實卻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

兩周之後,疫情不但沒有結束,反而更嚴重了。每天都有壞消息傳來。

「快」並沒有解決所有問題。

志願者衛婧:

上學時我是五項全能冠軍。從小我一直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但疫情看起來卻很漫長。它又溼又重,每天壓在我們身上。

那段時間到處都在報告缺口罩、缺防護服、缺護目鏡、缺呼吸機和紫外線殺毒燈。似乎什麼都缺。我每天抱著電話卻又不敢看。早上醒來一打開手機,上面至少上千條求助信息。我覺得背後有一個巨大的黑洞,而我們的力量太小了。

這些求助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畢業實習的醫院臨床老師就是著名醫生,他也在求助,說需要防護物資,這讓我吃驚。我原以為只有小醫院才緊缺物資,大醫院應該不缺。我們都沒想到物資的需求量會這麼大。

我有一位同班的男同學被確診了,他是一名醫生,他們夫妻倆都和我是朋友。我想去關心,但在當時的氛圍中卻不敢去關心,怕傷害他。後來我找了一個理由發微信給他,他回覆說正在住院。我那位受人尊重的臨床老師也因為「疑似」被隔離了,我聽到消息完全不敢相信。兩天前他還在問我要防護服啊,後來同學們告訴我,他在隔離期間還在關心他人,他要的防護物資不是給自己用的,而是給別人。

那段時間我們的團隊很沮喪,都在挑別人的刺兒,相互指責對方工作不到位。有一回我和團隊裡的高顧誠吵了架,其實我們平常關係很好。還有張榮國,曾在部隊當過衛生員,在我的團隊裡負責質檢和驗收,這段時間也和供應商吵過兩次架。一次是和浙江的一家口罩經銷商。他把錢付了,卻遲遲催不到貨,後來才明白對方只是中間商。還有一次是買84消毒水,也是一位中間商,收款之後對方反覆許諾但就是不到貨,張榮國要求退款,對方又遲遲不回復,張榮國差點報警,對方這才退款。

志願者蘇毅:

我的那些企業家校友們也有些人開始沉不住氣了。

有人向我質疑。質疑的人問我為什麼把第一次捐贈的兩萬隻口罩給燃氣集團的700名工人。質疑的人認為醫護人員最需要,為什麼不給醫護人員?

團隊裡負責購買物資的董勇和我吵架。吵架的原因是他卡上的錢買物資用光了,要用我卡上捐贈的錢,但是我卡上的錢也已經預訂了物資。

總之是什麼都不夠。錢不夠,物資不夠,人手不夠,線下的運輸也不夠。

我只有解釋。

醫護人員當然需要,但是這個城市裡很多為疫情服務的人們同樣需要,更關鍵的是,那兩萬隻口罩信息來的時候,剛好是燃氣集團求救,時間上太湊巧了也太急了,根本沒有思考的餘地。

正值隆冬,城鄉都不能斷氣。不單武漢燃氣集團,孝感、當陽、十堰這些地方的燃氣公司的員工全部都在行動,居民在家裡被疫情阻隔不能出門,他們就主動上門。民生一刻都不能停。

我們原以為疫情很快會結束,我們這些民營企業家和往常一樣,以為快速捐款就可以解決問題。但兩周以後,疫情卻遠遠沒有結束的意思,大家的激情都有點受影響。我們有一種無力感,包括我本人。

那段時間我脾氣很壞,家裡沒有人做家務,狗餓了沒人喂。狗拉的大便怎麼辦?狗毛落一地怎麼辦?我只有對狗發脾氣。

我發覺我連狗糧這件小事都處理不好。

轉身和改變

對蘇毅來說,如果不是他的父親,他恐怕會一直在一條路上往前快速走,走不快時,就開始懷疑自己;衛婧也是這樣,疫情使她和父母天天待在一起,這也改變了她。他們沒有想到,年邁的長輩也和城市一樣,給他們方法,也給他們啟迪。

那一陣子,70多歲的老父親每天給蘇毅做飯,不讓蘇毅插手。父親雖然做事緩慢,但他在做他力所能及的事,做很少的事,做的有條有理,有滋有味。每頓,還會喝上幾杯小酒。

那段時間,蘇毅夜裡睡不著。他的兩個公司都和這座城市息息相關,沒有城市的發展就沒有他這麼多年的成就。多年以來,武漢這座城市和父輩一樣,就是他的倚靠,一直在他的身後,是他的後盾。現在,他為自己救不了這座城市而焦慮。他想起了母親十幾年前在病床上的臨終遺言。母親讓他多愛父親,把對她的愛轉到父親身上。但是,這麼多年他卻一直忙忙碌碌。看著父親衰老,他請人照顧,以為就是盡到心了。現在,他決定不再讓父親做事,從頭開始學習做家務。

在一天一天的陪護中,有些事情會發生變化。父親是這樣,城市也是。武漢的疫情沒有很快變化,但是卻在每天每天地改變。蘇毅每天待在父親身邊,待在城市中,堅持著,每天做一點點小事,為父親,也為城市。

普玄(中)與志願者團隊的採訪對象在一起

在疫情最嚴重的某一天,看到校友群裡捐贈熱情和速度明顯慢下來的蘇毅打電話給衛婧,提了一個問題:我們這些人會不會「捐完」?如果我們捐不動了,城市的疫情還沒有解決怎麼辦?

衛婧一愣。

衛婧給她在醫院裡的同學朋友們打電話,問他們當前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

他們需要的答案來了。在當時的情況下,春節放假,很多醫護人員忙了一天連熱飯都吃不到。一下子那麼多人衝上一線工作,後勤配套卻跟不上。

蘇毅和衛婧似乎找到了新的定位和入口。他們的力量是有限的,更大的事情國家會來做,但是保護部分醫護人員,讓這些人有防護用品,有熱飯吃,做這點事他們還是有力量的。

他們開始轉身,調整方向。

衛婧同疫病對峙的過程是和父親在一起的理解及陪伴中度過的。疫情如同一塊巨大又黑暗的石頭,無法躲避。她必須轉過身,面對它。這樣的石頭曾經橫亙在她和父親之間。他們曾經有過意見不合。父親年輕時也曾是一位優秀運動員,他按照自己的夢想模式塑造衛婧,教她「更高、更快、更強」,教她能幹、優秀和敏捷。但是多年之後,他又覺得這並不是自己想塑造的「產品」,覺得女兒不夠柔軟,沒有教會女兒如何生活。

那位教衛婧更高、更快、更強的人現在老了,也慢了下來。衛婧也不再生氣了,疫情把他們困在一個屋子裡,這塊巨石橫在所有人面前,他們要每天面對它,一點點消化它。

長江商學院第12期校友朱星全很快捐贈了10萬份自加熱小火鍋。一批醫護人員忙下來馬上就可以吃到熱飯菜了,都特別高興。蘇毅和衛婧也有成就感。微信群裡又開始活躍起來。

疫病中的城市也在轉身和調整方向。為解決大量人員住不上院的問題,方艙醫院開始建設了。

方艙醫院通常是一種在固有大型空曠建築裡改造而成的臨時醫院,可以同時容納上千人甚至幾千人住院,這將大大緩解疫情給城市帶來的療救壓力。

方艙醫院開始建設的時候,蘇毅聯繫長江商學院校友會會長閻志,把投資百億元的武漢客廳和旗下的武漢國際會展中心都拿出來參與改造。與此同時,蘇毅還和會長閻志商量,在臨時建醫院來不及的情況下,和一些沒有發熱門診的醫院籤訂協議,定向捐贈改造成應急醫院,可以快速增加住院人數。

很快,他們和相關部門達成了協議。

1月30日,卓爾公益基金會與武漢市第八醫院籤約成立首家應急醫院,當日就收治了53名新冠肺炎病人。這樣的應急醫院一共有7家,閻志安排了兩名執行院長,蘇毅是其中之一,負責捐贈物資。從方艙醫院的改造到應急醫院的改造,長江商學院的會長和校友們一下子為政府提供了可接納8000人的床位。

思路調整了,辦法也來了。

衛婧的團隊也開始轉身。

在醫院工作的朋友告訴她,在目前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呼吸機很多時候是救命的關鍵。另外,在有些特殊的危險區域,能否有機器人代替人工作?衛婧馬上開始聯繫這兩樣物資。

這兩種儀器相對專業,很多醫護人員不會用,衛婧就安排團隊裡的徐秋萍和吳慧專門去學習,然後到醫院裡培訓醫護人員。

呼吸機和醫用機器人的捐贈是這個時期的亮點,也讓衛婧逐漸有了成就感。轉過身來,面對著黑暗,面對著那塊石頭,時間長了,它就會慢慢地一點點融化。家庭關係、城市疫情,莫不如此。衛婧開始發現自己越來越像父親,原來她看似在對抗父親對自己的種種要求,實際上在對抗的是另一個自己。其實,柔軟和堅硬都是她自己。就像她每天生活的城市。

空間與瑣碎

蘇毅現在不再讓父親做飯了,家務事都由他自己來做。這是近20年來沒有過的事兒。他開始學炒菜,紅燒五花肉和西紅柿炒雞蛋是絕活。一開始他不會,但有一位企業家朋友是炒菜的行家,他就打電話請教:鍋熱了再倒油,油熱了再炒菜,一步也不能急;五花肉要勾粉,雞蛋要攪勻,這些是常識。

蘇毅從做家務活兒中得到啟發,開始用手機視頻開微課,免費為企業家們做諮詢。疫情對患病的家庭是沉重的打擊,對很多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也是沉重的打擊。企業和人一樣,當你的空間被困在很小的地方該怎麼辦?一味地抱怨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如何面對。這是蘇毅微課分享的主要內容。

最基本的生存技術要從身邊學起,從柴米油鹽開始,從瑣碎的小事兒開始。他沒想到這個課在網上會有那麼大的反響,聽眾那麼多。中國有很多企業在和平時期一直追求高速發展,很多人已經不會慢下來,並且忘記了生存的常識了。

喚醒大家在危機狀態下的生存本能也是對城市的貢獻,蘇毅說。

很少做家務的衛婧在40多天的時間裡學會了做水煮肉片。首先,備菜的時候肉要醃,要瀝乾;其次要有打底的菜,比如萵苣絲和一種青菜,萵苣絲要先炒熟,放一點點鹽,青菜也要炒熟,萵苣絲鋪底,青菜鋪在萵苣絲上面;第三,佐料要炒,炒到香為止,油發紅再加水,加水之後大火煮,煮沸之後關火;第四是肉片分開往鍋裡丟,再用小火煮,再用漏勺,再用湯汁,最後加熱油淋在蒜末與花椒上。這些工序讓聽的人都覺得暈,但她卻做得有條不紊。衛婧把她做好的菜拍照發到微信朋友圈,很多人都驚訝。

這似乎是只有餐館的專業廚師才願意下功夫做的菜。

這比帶團隊達成目標還難嗎?衛婧想。

這段時間衛婧在家裡清理東西,翻箱倒櫃。她清理出以前旅遊買過的很多東西,衣服、物品,她發現有些衣服連吊牌都沒有剪掉,旅遊小件也都隨便堆放。在這些東西面前她待了很久,這讓她思考,原來的忙碌、原來的所謂敬業和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

衛婧過去管企業會忙得忘記了朋友和家人。她記得曾有一位大學時期的朋友從外省到武漢看她,坐在辦公室等她,她卻一個電話一個電話地處理著業務,一個上午沒有陪自己那位同學說上五分鐘話。從15歲開始,她無論做主持人還是學習,幾乎都是第一名,很少當第二名。這種「強大」讓她忘記了自己,直到有一天,碰到了挫折,碰到了這次的疫情。

普玄(左二)與志願者團隊的採訪對象在一起

衛婧發覺,過去的所謂「成功」和「第一」其實是一個陷阱。它和疫情一樣,也是一個巨大的黑洞和石頭。這個時候就需要停下來,轉過身,面對它。這些年衛婧一直和武漢這座城市一起快速發展,她原來感受到的是這座城市的強大,現在她才明白這座城市歷經過多少磨難甚至失敗,而經歷過磨難和失敗,強大就會變成偉大。明白了這一點,她一下子又成長了。

過去她只知道在VIP客戶上花時間,現在,疫情把她和VIP客戶隔開,她每天面對著父母,面對著瑣碎,忽然發現,父母才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VIP,必須每天精心陪護。

這座城市快勝利了。

每天新增的確診病患越來越少,每天的出院人數越來越多,方艙醫院也一個一個地休倉了。

但是蘇毅和衛婧不想鬆氣。臨近勝利的時候還有很多善後工作要做。

快勝利的時候,熱心公益事業、為武漢疫情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女企業家,上海瑞盈財富的董事長王薇,在與蘇毅通話討論工作後突發腦溢血倒下了,住進了ICU病房。幸虧救治及時,昏迷多日的王薇開始甦醒。

衛婧在清理前期捐贈的回函,還有財務帳目進行公示。她要讓捐贈明明白白,讓受捐人的謝意傳達到捐贈人那裡,這些瑣碎也是在家裡老人們的面前一點一滴做的。

蘇毅和衛婧現在經常通電話,談體會。他們找到了當志願者的價值和理由。一個當志願者的企業家和一個只捐贈不當志願者的企業家都在表達愛,但畢竟有所不同。

蘇毅和衛婧都覺得自己收穫很大。

陪伴一座城市和陪伴自家的老人一樣,光給錢是不行的,得每天處理瑣碎,每天用陪伴來完成另一種愛的成長。

(封面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發表於《文藝報》2020年3月20日2版

本期編輯 | 曉梅

相關焦點

  • 留守在武漢的「洋志願者」:我沒有理由離開
    留守在武漢的「洋志願者」當疫情發生時,有一群人選擇走出家門去幫助他人。與當地誌願者相比,有一群人的相貌與眾不同。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武漢的「洋志願者」。2月1日,努曼看到一則巴基斯坦準備支援武漢的新聞,他立即將新聞截圖發給同事:「我有沒有可能作為志願者去幫幫忙、給他們當嚮導呢?」3天後,努曼加入了湖北省慈善總會的志願者組織,經過培訓後開始從事線上志願者服務。這個團隊共有83個人,努曼是唯一一位外國人。
  • 生活:孩子做志願者的七個理由
    現在,組織幫助將世界各地的個人與志願者聯繫起來,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志願服務不僅變得全球化,而且也變得更具包容性。現在,不僅有執行任務的專業人士和個人,而且兼職志願者,老年人,青少年甚至兒童,都能找到志願者並成為運動一部分的利基。如果您的孩子對志願服務有濃厚的興趣,或者您作為一個家庭願意做志願者,您會發現這些好處都是雙向的。
  • 服務居民任勞任怨,社區輾轉打聽找到「無名志願者」
    楚天都市報3月23日訊(通訊員馮文勵 記者劉利鵬)在武漢市礄口區礄北社區,有這樣一位志願者,服務居民任勞任怨,居民詢問時不願透露姓名。「這樣默默服務居民的志願者,我們既感謝又欽佩!」昨日,礄北社區相關負責人說。
  • 小動物保護志願者聯盟 幫助迷途動物找到回家的路
    希望用自己微小的力量,讓這一群流浪的小傢伙們儘快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他們讓不少小動物找到家「今天上午有網友在企鵝集團門口見到一隻雪納瑞,請朋友們幫忙轉發,聯繫電話……」這是一條幫走失狗狗尋找主人的微博,這個微博主有個好玩的名字叫「大濟寧喵喵汪汪巡找計劃」。
  • 兩名戒毒人員「變身」志願者
    受訪者供圖    南都訊 記者田玲玲 12月5日是「國際志願者日」。在虎門,有一群較為特殊的志願者,他們專門為戒毒人員提供禁毒服務。南都記者昨日獲悉,由隔坑社區服務中心實施的兩大禁毒服務項目:禁毒宣講團巡迴入校教育和「心橋工程」幫教項目正在持續開展。項目採取「社工+志願者」幫教模式,為戒毒人員提供更為專業的服務。其中,有兩名戒毒人員不僅成功回歸社會,還「變身」志願者,反哺社會。
  • 志願者:還想再去看看多多和那些純潔的眼睛
    還想再去看看多多,和那些純潔的眼睛  專題撰文 時報記者 祝勇 實習生 楊莉詩  特別鳴謝志願者梁小潔和天語對本專題所作的貢獻  信息時報與搜狐網聯手推出網絡版「溫暖曲朗多多」專題,網址:http://news.sohu.com
  • 鯊魚牙齒化石也有收藏價值,沙灘上就能找到
    像其它化石一樣,鯊魚牙齒化石也具有一定的價值,因此收藏愛好者對其進行購買交易,據悉,最具收藏價值的是史前巨齒鯊的牙齒,它們是史前巨獸,現代大白鯊與巨齒鯊相比就像小金魚一樣,現代大白鯊體長2-6米,而史前巨齒鯊體長可達到18米。
  • 「中國國際友好志願者」啟程赴斐濟和瓜地馬拉
    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 今年首批「中國國際友好志願者」於18日啟程前往斐濟和瓜地馬拉,開展國際志願服務。這是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即「全國友協」)透露的信息。    全國友協副會長謝元介紹,全國友協2012年正式設立了「中國國際友好志願者」項目,旨在更好地挖掘國內民間外交資源,配合國家「走出去」戰略,宣傳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並協助當地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進步。
  • 開園三天志願者側影 勞累背後展現青年榮譽
    對園區裡的數千名志願者而言,這個屬於自己的節日,因全新的身份而與眾不同。 身穿綠白相間的志願者服,戲稱自己是「小白菜」的他們,已在世博園裡穿行了3天,有的則更長。幾天來,他們付出辛勞,揮灑汗水,偶爾也會偷偷抹去委屈的眼淚,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卻總是真誠的話語和微笑。 因為他們,世博園裡的嫩綠,成了一抹鮮豔的色彩。
  • 男子拒檢辱罵志願者,官方:因家中變故情緒失控!
    儘管社會各界一直在普及、宣傳疫情防控工作期間應當注意的事項和需要遵守的規定,但仍然有不少人拒絕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甚至還辱罵毆打疫情防控工作人員。這個不在近日就又發生了一起市民斥責志願者,且拒絕配合疫情防控檢查的事情。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90後重慶崽兒倒貼錢,去非洲當3個月反盜獵志願者
    在本月初的一次志願者活動現場,劉暢跟幾個志願者小範圍分享他的反盜獵經歷。「需要解釋的是,野生動物主要指的大型動物但不包括人類。」在求助度娘和知乎前,劉暢讓我大膽的猜測。雄獅?不對。老虎?也不對。鱷魚?眼鏡蛇?難道是大象?……難以接受,在我看來這些野性十足的猛獸怎麼就排不到第一呢?
  • 在深圳,讓人幸福的40個理由
    約朋友去蛇口價值工廠,毫無費力就能拍質感大片。 何香凝美術館,來這裡取景分分鐘出ins感滿滿,重點是免費! 水圍1368文化街道,曾經的城中村,搖身一變成為了深圳新晉「網紅」打卡地,來這裡要帶上256GB的胃和拍照內存。
  • 流浪狗受傷 志願者救助
    「吳姨小院」流浪狗救助團隊的志願者聞訊趕到,把受傷小狗送到寵物醫院救治。  昨天記者來到寵物醫院時,醫生正在給小狗處理傷口。醫生劉雪梅介紹,小傢伙的腳掌肌肉外翻骨頭外露,傷勢嚴重,還需要治療2個月才能痊癒。志願者告訴記者,他們得知消息後很快找到了這隻狗,將其送到了寵物醫院。寵物醫院救治小狗減免了一半的治療費,還有不少愛心人士為小狗捐款。
  • 新冠之後,不該忘記「野生」志願者
    每每說起「在疫情期間的主要工作」這個話題,大象們總會出現短暫的遲疑——他們沒有上級和下屬,求助與交接、認領發生在幾十上百個微信群裡。而在當時,對於這些城市孤島間的擺渡人來說,每一個需求都有不得不被滿足的理由。
  • 禮儀姑娘一天站8小時 志願者積極投入青島版交會服務
    原標題:禮儀姑娘們一天站8小時時刻保持優雅,志願者們積極投入國際版權交易會服務在2019青島國際版權交易會上,有一群青春活力的志願者團隊,他們是來自青島市技師學院軌道交通學院的在校學生。幾天時間內,他們用汗水和敬業的態度圓滿完成了大會的任務。
  • 英國將於明年年初開始對健康志願者進行COVID感染的試驗
    然後,研究人員比較疫苗組和安慰劑組之間的感染量,以確定疫苗保護人免受感染的實際功效。加快這一過程的一種方法是進行所謂的 「人體挑戰研究」。這些試驗涉及通過故意讓志願者接觸病毒來測試疫苗。這類試驗是道德雷區,需要對個別病毒有廣泛的了解,以儘量減少對健康志願者的風險。
  • 清華志願者讓微笑如紫荊花般盛開
    清華大學生物系一名學生從全球5000名志願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八月在蘇格蘭舉辦的全球青年志願者大會中的幸運兒。「作為一名清華志願者,我之所以能入選,就是因為在長期的志願服務中得到了很多收穫和體會,我成熟了、成長了。」   而她是清華志願者中的四千分之一,和她有著相同感受的大有人在。
  • 江西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志願者有了娘家
    與會代表高興地說,從此我們志願者有了自己的組織,我們找到了娘家。江西野生動植物保護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江西省實施辦法》,決定成立江西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自然教育與志願者委員會。會議上宣讀了關於成立江西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自然教育與志願者委員會決定文件,討論、審議並通過江西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自然教育與志願者委員會工作規則(草案),並推選出第一屆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和委員。
  • 臺灣青年在大陸,找到價值看到希望
    從大陸十四五規劃來看,前景更加看好,相信臺青所有的夢想都可以在這裡得到放飛,所有遺憾將在這裡找到答案。出生於兩岸家庭的許辰瑞從小就經常往返兩岸之間,見證了兩岸之間交流的一些變化。許辰瑞受訪時說,大陸同臺灣有很多共同點,也有很多不同點,希望通過自己製作的一個又一個視頻,去消弭掉一些兩岸之間的誤解,傳遞一些對兩岸和平有價值的東西。
  • 孟佳首談恐婚:沒找到結婚的理由!大齡女青年為何對婚姻望而卻步
    孟佳首談恐婚:沒找到結婚的理由!近日,浪姐小分隊再聚,孟佳首次談恐婚,自認為還沒有找到結婚的理由。孟佳敞開心扉,首次談恐婚。自認為就算不結婚也能過得很好,根本不需要依靠另一半。張含韻直言不諱:我也很獨立,結婚其實就是儀式感,享受形式和過程就可以了,當你完全相信這個男人,這一刻你們相愛了,就可以結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