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在武漢的「洋志願者」
當疫情發生時,有一群人選擇走出家門去幫助他人。與當地誌願者相比,有一群人的相貌與眾不同。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武漢的「洋志願者」。
來自巴基斯坦的「超級志願者」
來自巴基斯坦的努曼是聯想集團全球供應鏈新品導入測試工程師,在中國生活了10年,目前一家三口都在武漢。
2月1日,努曼看到一則巴基斯坦準備支援武漢的新聞,他立即將新聞截圖發給同事:「我有沒有可能作為志願者去幫幫忙、給他們當嚮導呢?」
3天後,努曼加入了湖北省慈善總會的志願者組織,經過培訓後開始從事線上志願者服務。這個團隊共有83個人,努曼是唯一一位外國人。
對於技術出身的努曼來說,區分各類捐贈物資、匯總表格、準備各種材料,並不容易。但因為會說中文、英文和烏爾都語,他有自己的強項。
「努曼話不多,但很積極,最主要的是有恆心。」志願者服務團隊主管華紫秀說。
華紫秀介紹,志願服務的周期一般是兩周,不少志願者會因為個人工作、生活上的調整而逐漸退出,但努曼至今已滿負荷工作了一個月,是團隊裡工作時間最長的志願者之一。
來自法國的「貨運司機」
「武漢的醫護人員不是獨自在奮戰,他們背後是所有的中國人。」來自法國裡昂的弗雷德裡克·多梅克說。多梅克今年54歲,8年前隨愛人來到武漢。
1月26日,當朋友詢問多梅克是否願意加入志願車隊為醫院與社區運輸物資時,他立刻爽快地答應了。作為豹變支援車隊的一員,他開著自己的車給醫院運送消毒水、橡膠手套、防護服、飯菜,還幫社區運輸蔬菜、日常生活用品。
3月3日,得知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的醫護人員在連續吃了一個多月的盒飯後胃口不佳,豹變支援車隊決定自製30餘份紅燒肉為醫護人員加餐。
多梅克負責開車採購食材。由於語言不通,多梅克把手機拿在手中,通過翻譯軟體與人溝通。車隊隊員萬斌說:「多梅克做事非常踏實,而且極其認真。他給我們的影響很大。」
「武漢還有很多志願服務團隊,我們的車隊就有7組人,此外還有很多市民去支援需要幫助的人群。大家為醫護人員運送防護用品、醫療物資和食物。武漢人民士氣很高昂。」多梅克說。
1月底,法國政府開始從武漢撤離法國僑民,但多梅克與家人決定留在武漢。「我的媽媽、妻女都在武漢,我沒有理由離開。」他說,「疫情發生後,中國採取了很多舉措減少人員流動,相對隔離的環境對我們來說很安全。」
來自加彭的「分隊長」
奧賓是武漢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大三的學生,來自加彭。校園實施封閉管理後,這位非洲大男孩立刻號召同學們組建了一支抗「疫」小分隊。
為了減少接觸,校方決定用手機作為主要的通訊工具。手機、充電寶、口罩、消毒液,這四樣東西構成了奧賓與他的小夥伴們的作戰武器。
除了為留在校內的學生分發醫用物資、蔬菜糧食,小分隊還協助宿管「師傅」為同學們測量體溫、檢查健康狀況,幫助他們舒緩緊張情緒。「由於麵包很難買到,我們還組織搭建了美食工坊。」奧賓說。
談及志願工作中是否遇到過困難,奧賓表示:「隔離期間,我們和老師們一起充當起了同學們的『眼』和『耳』,雖然有時會感到孤獨,但答應大家的事就要做到。」(記者龔哲、樂文婉、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