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11月6日沱沱河電(特派記者柯立)長江源區域的班德湖水已經結冰,生活在這裡的斑頭雁也已經飛到南方過冬。然而,守護在湖邊的貨櫃,仍然每周都有志願者前來巡視。
美麗的斑頭雁。佘暉供圖
11月13日,「大江大河大徵途」長江行考察團與當地環保志願者吐旦旦巴座談時,了解到一群武漢志願者奔波3000餘公裡,扎守在班德湖邊保護斑頭雁的動人故事。
長江網記者來到班德湖畔,與著名環保人士楊欣(左二)一起守護斑頭雁。佘暉供圖
斑頭雁在八個小時之內就可以飛越喜馬拉雅山脈,被譽為「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然而目前斑頭雁全球的數量不到7萬隻,屬於瀕危動物。長江源頭沱沱河以西30公裡的班德湖是斑頭雁主要聚集地,每年都會有數量眾多的斑頭雁從南亞國家飛到沱沱河繁育下一代。
然而幾年前,還有人會到班德湖撿蛋,由於蛋個頭大,商家謊稱是天鵝蛋、營養價值高,銷量很好,導致撿拾的數量非常龐大,最貴的時候賣到了150元一枚。
吐旦旦巴介紹,在2012年以前,這裡每年被盜撿鳥蛋近2000枚。2012年,綠色江河環保組織以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為基地,開始實施斑頭雁守護與調查項目,在斑頭雁繁殖孵化期建立野外守護營地,一群武漢的志願者千裡迢迢趕到班德湖畔接力駐守,阻止盜撿鳥蛋者進入;幫助當地牧民建立野生動物巡護隊;促進當地政府出臺層政策禁止捕獵。
志願者們在班德湖巡湖。佘暉供圖
「剛開始,我們完全不懂如何進行鳥類調查,數都數不清楚,不過很快就有很多專業人士加入,比如麥茬她是鳥類調查統計負責人,深圳觀鳥會的負責人,她很能吃苦,很快幫我們弄清了斑頭雁數量。」
志願者條件艱苦,以前很多人只能擠在一個大帳篷裡,現在條件稍好,政府給志願者們安了一個貨櫃用於居住。
武漢志願者們當初居住的帳篷。佘暉供圖
「到2020年,班德湖的斑頭雁已經達到4000隻。我們來了後,斑頭雁再沒有丟失一枚蛋。」吐旦旦巴感到非常驕傲。他非常感謝武漢的志願者為守護長江源的生物多樣性所付出的行動。
連結>>>
長江日報記者佘暉是第一批斑頭雁守護行動志願者,多年在武漢從事觀鳥活動,他撰寫手記,講述了武漢志願者在長江源與斑頭雁那些不為人所知的故事。
當年報導截圖。
守護斑頭雁,長江日報記者荒野露營3個月
2012年,因為斑頭雁守護行動,遠在長江中遊的武漢長江日報與長江源頭沱沱河結下了一段緣份。作為新聞人,長江日報記者為長江生態保護出了一份力。
當年年初,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江河駐武漢聯絡官、武漢紡織大學教授生鴻飛找到長江日報,說綠色江河有一個新的生態保護活動,問長江日報能不能幫忙,免費登報招募志願者。
這就是守護斑頭雁行動。斑頭雁是一種飛行高度能達到8000米的候鳥,它們每年春夏在青藏高原繁殖,冬天就飛越喜馬拉雅山,到印度越冬。由於青藏鐵路的通車,外來流動人員活動增多,斑頭雁的產卵、孵化和育雛受到了威脅。為了斑頭雁的種群不致滅絕,綠色江河希望在全國招募一批志願者,到海撥接近4000米的長江源頭沱沱河地區,守衛它們的產房,讓它們能安全地生兒育女。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公益活動。記者向總編輯匯報後得到大力支持:不光要幫助他們招募志願者,還要深度參與,派記者遠赴青藏高原進行採訪報導。
長江日報的招募消息引來100多位市民報名,最後選出了8名「斑頭雁守護者」,其中有醫生、警官、企業家、大學教師和戶外運動愛好者。
長江日報開展綠色行動,組織志願者到長江源頭守護斑頭雁。佘暉供圖
4月初,長江日報記者帶著由萬科地產資助的10萬元購買的戶外野營設備,和首批4名武漢志願者從報社門口出發,自駕越野車行走3000多公裡,一路到了沱沱河鎮。
第一個斑頭雁守護站建在離沱沱河鎮大約30多公裡的野外班德湖畔,這裡海撥4600多米,人煙稀少,氣候惡劣,沒有物資供應,也沒有手機網絡信號。第一批志願者在此建起了一個大帳篷營地,安上藏族常用的牛糞爐子取暖。承中國電信支持,在附近的班德山上建了一個基站,營地才有了忽強忽弱、飄來飄去的網絡信號。所有的電腦和通訊器材,都靠一個帶上來的太陽能電池充電,每天晚上大家能集中給手機充一小時電。這裡風沙很大,記者打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寫稿的時候,鍵盤上經常是一層沙土。
住在大帳篷的志願者(左1為佘暉)。佘暉供圖
志願者的日常工作,除了每天圍著班德湖轉圈巡查,觀察守護陸續飛到、在湖邊求偶繁殖的斑頭雁,並每天統計他們的數量。再就是順帶進行其他野生動物的調查和統計,做好每天的觀察記錄。
第一批10多位志願者來自北京、上海、武漢、深圳、杭州等地,分別有地質勘察、鳥類識別、網絡通信、攝影攝像等專長,來到營地後立即有條不紊地開展了營地定位、地理勘測、生態調查、基站建設、氣候監測等各項工作。志願者們先後在這裡發現了胡兀鷲、盤羊等珍稀動物。
這裡的氣候條件惡劣,往往上午出大太陽,中午溫度升到30多攝氏度,下午就突然變天下起冰雹,晚上則寒風呼嘯,氣溫低至零下20-30攝氏度,志願者們睡在從地面墊高20釐米的泡沫板上,蓋著厚厚的鴨絨被,還要不時紮緊被風吹開的帳篷門才能入睡。
野外最大的不便,是洗澡。這裡沒有充足水源,洗澡只能一兩周一次,等運送食物的車上來,輪流下到沱沱河鎮洗澡。喝水也是一大麻煩,原來大家都是打班德湖裡的水燒開了喝,後來湖水冰蓋融化,大家發現水裡有許多細小的紅蟲活動,只能用紗布過濾10多道再喝。一個月以後,專門定製的淨水設備才送到營地。
從2012年4月開始,一共有8位來自武漢的志願者,分成三批來到班德湖畔,參加了斑頭雁的守護和野生動物的調查,佔到當年斑頭雁守護者的四分之一,直到6月中旬斑頭雁全部孵出寶寶才全部離開。長江日報還專門通過網絡視頻,讓武漢市育才小學、崇仁路小學的孩子們連線身在高原的志願者,記者在荒野露營長達近3個月,發出10多篇連續報導,推動了這一公益項目的社會傳播。
斑頭雁守護行動連續開展八年,後續又有多位武漢的志願者來到這裡,均為這個公益項目的開創和持續貢獻了力量。(長江日報記者 佘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