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長江之歌志願者的故事之五,他25次探索三江源

2020-12-04 明日報

「中華對角羚(原來叫普氏原羚)是中國獨有的、僅存在於環青海湖地區的極度瀕危野生動物。它有一個特別好辨認的特徵,雄羚長著環稜相向對彎的黑色硬角」。夜已深,晚上12點了,躺在床上的葛老師還在向我介紹中華對角羚的故事,不愧是中華對角羚之父。

11月11日「大江大河大徵途」「美麗長江之歌」中國綠髮會工作組從格爾木出發,沿青藏線出發探索長江源頭,從第一天和我一起吃住的,正是本文主角葛玉修,大家都稱他葛老師,他67歲,是團隊中年齡最大的成員。

葛玉修在長江源水生態保護站 李少峰攝

接到邀請時,他非常擔心自己身體扛不住,一直猶豫是不是參加,但他還是來了。「這是我從事野生動物攝影和環保志願者工作第25年,也是我第25次來到三江源,圓了自己對母親河長江的一個夢。」

中華對角羚 葛玉修攝

中華對角羚 葛玉修攝

被稱為「中華對角羚之父」

葛老師的環保故事很多而且富有傳奇色彩,他退休前是青海某部門的一名領導幹部,25年來,利用業餘時間拍攝了10萬餘幅高原野生動物的圖片,撰寫了大量關高原生態環保的文章。

葛老師大名葛玉修,山東人,因參軍到青海西寧生活了50年,著名野生動物和環保攝影家、中國綠髮會中華對角羚保護地主任、多所大學特聘環保教授,當選「感動青海」人物等眾多榮譽,被譽為青海湖「鳥王」「中華對角羚之父」「環保衛士」……

1997年10月,他拍到的第一張中華對角羚(普氏原羚)的照片,從此,大多數青海人知道了平時被稱為黃羊的動物,原來叫"普氏原羚" 。這張照片填補了這一物種的空白。

隨後,他深入了解「普氏原羚」的歷史、生存現狀、地域分布等一系列情況,當葛玉修看了俄國人寫的《普爾熱瓦爾斯基傳》後,對普氏有了強烈的反感!普氏是職業情報軍官,他先後四次來中國,在青海殺害了40名當地牧民、繪製了進攻中國的路線圖、搶劫大量中國文物,由少校晉升為少將……

葛玉修強烈主張:「它是中國獨有的羚羊物種,應該擁有一個中國的名字」。在與專家和朋友共同研究探討後,增加「中華對角羚「的本土化稱呼。葛玉修的奔走呼籲,並在許許多多人共同努力之下,「中華對角羚」的名稱深入人心。

為了拍攝野生動物,他九死一生卻不言悔。比如他曾經離五隻狼不到30米,差點葬身狼腹;他拍鳥時掉進青海湖的冰窟窿,在零下28度的酷寒中僥倖逃生……

狼群 葛玉修攝

在「大江大河大徵途」團隊裡,他是公認的「高原通」,年輕的攝影師和記者們都喜歡圍著他求科普,他和藹又耐心,有問必答、百問不煩;他隨身帶著自己拍攝的青藏高原野生動物明信片,贈送給團隊每個成員。

三個不知道,克服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的三個不知道:感冒不感冒不知道;睡著不睡著不知道;吃飽不吃飽不知道,許多人的症狀就像感冒發燒,頭脹疼、頭重腳輕,千萬不要吃飽……」

「高原上千萬不能感冒,很容易變成腦水腫和肺水腫,有生命危險!」

有著多年的高原經歷,葛老師指導大家如何順利適應,在長江源的這幾天裡,他一直在照顧團隊中年輕的成員,叮囑大家動作要慢、保護好自己。但他對自己身體卻很擔心,67歲高齡能否適應最高海拔5200米。

從格爾木開始,我看到葛老師就開始服用葡萄糖,每天睡前吃2粒感冒膠囊預防。還同時給我一支葡萄糖,我不想喝,葛老師要我一定喝下去。一天早上,他很早出發,帶著攝製組到崑崙山玉虛峰拍野生動物,我睡醒發現,葛老師已經出門了,但床頭柜上放著他留給我的葡萄糖,那一刻很感動。

葛老師帶著攝製組在玉虛峰拍到「心形」屁股的藏羚羊 新華網供圖

「大江大河大徵途」團隊長途跋涉趕到沱沱河邊的唐古拉山鎮,這裡海拔超過4600米,包括領隊在內的很多成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

葛老師說:「這是高海拔給你們的見面禮。大家千萬不要小瞧高原反應,可能有人覺得海拔更高的梅裡雪山都去過,長江源的海拔還要低一點,到這裡應該沒事兒。恰恰錯了,雲南那邊溼度大、植被好,空氣含氧量非常高。這個地方含氧量與那裡不一樣,一定要非常注意,千萬不要小看地球第三極。」

因為缺氧,此時葛老師嘴唇已經變成青紫色,血氧也很低,但他還要爬樓要我帶他去看望另一「高反」嚴重的媒體成員。

看著他青紫色的嘴唇,慘白的臉色,我暗暗為為葛老師捏了一把汗,但自己也因缺氧而頭痛,大家的嘴唇都沒有一點血色,心想在唐古拉山鎮連住三天,會不會大家都很快適應,當晚睡覺感覺半夢半醒,果然是「睡著不睡著不知道」,。

在唐古拉山鎮住的第三天,葛老師悄悄告訴我,昨晚12點後,心臟很難受,馬上開始吃速效救心丸……

冬季是藏羚羊最美的時候

在長江第一碑—長江源環保紀念碑前,葛老師向我介紹萬裡長江正源沱沱河的情況。他說:長江三源,北源楚瑪爾河、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我曾三次到沱沱河,多次去過北源楚瑪爾河。

「這個地方海拔比較高,4700米,自然條件很差,氣候很惡劣,但生長著很多野生動物,包括白唇鹿、藏野驢、野犛牛、黑頸鶴等,冬天來萬物凋零,但這個季節也有好的地方,冬季藏羚羊長得最漂亮,因為到了談戀愛的時候了……」

雖然定居在西寧,葛老師幾乎每年都要千裡奔波,到三江源拍攝野生動物,當環保志願者。

有人說你看它在笑,實際上是一小蟲子在盯它。葛玉修攝

讓他欣慰的是:這些年,大家的環保意識越來越濃厚。「咱們來長江源的路上,沿途能看到撿垃圾的人,他們都是當地牧民,輪流在青藏公路附近撿垃圾,保護這裡脆弱的生態。」

說起青藏高原的野生動物和生態保護,葛老師總是滔滔不絕。他說:保護環境一定要付諸行動,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做轟轟烈烈的大事,只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多一點保護、少一點破壞,就行了。

在海拔4600米的唐古拉山鎮住了幾天後,「大江大河大徵途」隊伍又開始向海拔5200的唐古拉山口前進。

葛老師告訴我:保護三江源,尤其是保護母親河長江源,靠你靠我靠大家。在20多年的拍攝中,與中華對角羚等野生動物 ,縮短的不只是物理的距離,而且在努力縮短心理距離,力爭與它們共鳴、共情。這已深深沉澱在在我的心裡。若干年後,就是我走不動了,拍攝不成了,即便我坐在沙發上,也會享受沙灘的美好,即使使躺在床上,我也能感到草原的遼闊。那些美好的往事,美妙的記憶,都將成為我遙遠的冥想……

「大江大河大徵途」、"美麗長江之歌"公益活動由新華網主辦,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

斑頭雁 葛玉修攝

拍攝中,曾經拯救過小斑頭雁 葛玉修攝

相關焦點

  • 《守望三江源》歌唱三江源,傳承永恆的生命之愛
    《守望三江源》歌曲簡介:素有「中華水塔」美譽的三江源,不僅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守望三江源》,以歌曲的形式追本溯源,歌頌三江源,弘揚中國精神。以守護三江源、守望三江源,來提煉故土情深的人間真情,傾盡世世代代傳承的生命之愛。
  • 招募 | 陪伴昂賽的60個夜晚,三江源國家公園首批科學志願者計劃
    三江源,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試點。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河流從這片土地上流淌而出,高原溫暖陽光裡的波光粼粼是屬於生命的躍動,一路往下,河流的兩岸則是文明的燦爛蓬勃以及歷史的百轉千回。從國家公園的建設來說,科學志願者的身份,可以給更多人提供享有國家公園優質的自然產品的機會,體現國家公園的全民公益性;另一方面,因為三江源國家公園地域廣袤,生態系統多樣,需要各種社會力量的有序參與,科學志願者的參與,可以助力國家公園的建設,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工作以及觀點、視角。
  • 長江之源:生靈與文明的壯闊搖籃(上)
    就在這樣華麗的高原夏季,由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組織發起的第二屆「飲水思源、探秘三江源」大型公益活動正式啟幕。針對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適時將這一年公益活動的主題確定為:同飲一江水,致敬抗「疫」人,並邀請了120名包括武漢和省內醫療界的抗疫代表、企業家代表、媒體記者、藝術家在內的隊伍,分赴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
  • 為了心中那片綠——長江源頭的撿垃圾志願隊
    33歲的江文朋措是綠色身影中的一個,他是治多縣的一名行政工作人員。2016年的一個夏日,江文朋措和幾個朋友到治多縣城周邊的草原遊玩時發現,飲料瓶、塑膠袋之類的生活垃圾隨處可見。   「治多」藏語譯為長江源頭,該縣素有「萬裡長江第一縣」之稱,地處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江源國家公園和可可西裡世界自然遺產地「三重疊加」的特殊地理位置,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 為拍高原生態曾離五隻狼不到30米
    接到邀請時,他有點擔心自己身體扛不住,隨身揣著葡萄糖口服液,睡前要吃感冒速效膠囊,為了讓自己在高原缺氧的環境中睡個好覺。「這是我從事野生動物攝影和環保志願者工作第25年,也是我第25次來到長江源,圓了自己對母親河長江的一個夢。」
  • 《中華水塔》:探尋三江源的風情與質地
    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三江源景觀 新華社記者 吳剛攝陳啟文是當下較多關注自然、關注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關注人類命運的報告文學作家。他著力探索中國大江大河的前世今生,以及與之相關的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存等問題。
  • 青年作家徒步黃河:從黃河入海口到三江源(圖)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太原11月11日電 題:徒步黃河:從黃河入海口到三江源  作者 高瑞峰  「我要從黃河入海口走到黃河源頭。」11月11日,是青年作家扶小風徒步黃河的第137天,他將從山西偏關縣老牛灣進入內蒙古。
  • 紫月說之:紫月英文朗讀:長江之歌(音頻加中,英文文稿)
    紫月英文朗讀:長江之歌音頻.mp302:10來自弘揚華夏名紫月說紅歌我是紫月,一個身在異國他鄉,常常思念祖國的中國人,我願以:中,英,法,荷蘭語多語種朗讀的方式,說中國紅歌以及經典歌曲,傳承經典,與大家講咱們中國故事。
  • 奏響生態文明的長江之歌——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共抓大保護成效顯著
    當2016年《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之時,黨中央、國務院就用生態文明思想為這一新戰略定下了基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環境保護關係到長江流域的社會長治久安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只有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才能讓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 走進三江源,找尋中國三大河流的神秘發源地!
    三江源,是中國三大河流——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一個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廣闊的平坦地帶。這樣的海拔高度曾讓無數人望而卻步,但我認為也滋養了這裡眾多的野生動植物。如今的三江源,人與動植物和諧共處,處處吟唱著生態之歌。
  • 從文學書寫看長江之變
    從先秦的老莊、屈原到唐宋的李白、蘇東坡,再到現當代的沈從文、廢名、汪曾祺、王安憶,他們書寫長江的作品中,不乏懷人、思鄉、憶事、感時的典範之作,我們從中既能看到長江流域的風物之變,又能窺見中國人精神文化風貌的變遷軌跡。
  •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長江、黃河和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
    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地區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是中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天然溼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素有中華水塔美譽;三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自然保護區;三江生態系統最敏感的地區。
  • 《海洋之歌》講述了愛爾蘭傳說中的又一個童話故事
    在這部動畫片中,摩爾沿襲了其一貫的精緻而出彩的手繪風格,並講述了愛爾蘭傳說中的又一個童話故事。只是在這一回,他頗富匠心地借鑑了皮克特石畫的視覺元素,將之與魔幻色彩和現代背景融為一體。在注重情節和角色塑造的美國式卡通風靡的當代,在形式上追求創新的摩爾無疑給習慣了美國風格動畫的觀眾帶來一縷極富詩意的春風。但在情節展開方面,《海洋之歌》和經典的迪士尼動畫(如:《勇敢傳說》)沒有什麼不同。
  • 「美麗長江知多少」系列之水安全公開課走進雲南得馬村完全小學#...
    「美麗長江知多少」系列之水安全公開課走進雲南得馬村完全小學#大江大河大徵途# 2020-12-01 22: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容中爾甲《牧人之歌》:追尋藏民族的心靈之歌
    容中爾甲有極好的漢語文學基礎,同時又有極其強烈的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所以他能從流行音樂的喧囂中超拔出來,製作藏民族心靈舞劇《藏迷》。這次,他用了八年的時間創作唱片《牧人之歌》,完成了向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的致敬與頌讚。《格薩爾》是世界上最長的英雄史詩,博大精深,文辭瑰麗,故事蜿蜒曲折,情節驚心動魄,卻完全靠民間藝人口口相傳,已知的詩句有110多萬行。
  • 全國腫瘤彩絲帶志願者生命之歌演講大賽在京舉行
    10月30日,由國際癌病康復協會、中國婦女報社、北京抗癌樂園、上海癌症康復俱樂部主辦,北京振國中西醫結合腫瘤醫院承辦的「振國杯全國腫瘤彩絲帶志願者生命之歌演講大賽」在北京舉行,國際癌病康復協會會長
  • 永遠的諾亞方舟——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倖存者之歌》(英文版)首發
    央廣網上海8月18日消息(記者楊靜)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倖存者之歌》(英文版)昨天(17日)在上海書展首發。該書展現了二戰期間來上海避難的歐洲猶太難民的生命畫卷:無論命運如何艱難,他們在困苦之中依然綻放著愛情、夢想和信仰之花。小說根據好萊塢製片人邁克·麥德沃父母大衛與朵拉在上海的真實經歷為藍本而創作。
  • 英語六級沒過 他卻翻譯出了《冰與火之歌》
    新重慶客戶端-華龍網12月29日6時訊(文/董進 圖/李文科)將近一米八的身高、微胖、披肩長發、戴眼鏡,這個看似普通帶點文藝的山城男人,卻和風靡全球的熱門小說《冰與火之歌》有著不解之緣,他就是小說的中文譯者屈暢。從2002年開始翻譯《冰與火之歌》至今,16年間,36歲的屈暢將《冰與火之歌》卷一到卷五、外傳及有「冰火百科全書」之稱的《冰與火之歌的世界》帶給國內書迷。
  • 「大江大河大徵途」手記⑰:美麗長江知多少
    任萬裡 攝)11月26日上午,「大江大河大徵途」「美麗長江之歌」中國綠髮會工作組,走進雲南省麗江市麗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麗江師專」),在這裡開展了首場「美麗長江知多少」公開課。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研究室主任楊曉紅作為本次「美麗長江知多少」系列公開課特別邀請的講師,以「藍色星球 多彩生命」為主題,展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講座。她圍繞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現狀、保護行動等方面,帶領學生們深刻了解生物多樣性,上了一場生動、精彩的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