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對角羚(原來叫普氏原羚)是中國獨有的、僅存在於環青海湖地區的極度瀕危野生動物。它有一個特別好辨認的特徵,雄羚長著環稜相向對彎的黑色硬角」。夜已深,晚上12點了,躺在床上的葛老師還在向我介紹中華對角羚的故事,不愧是中華對角羚之父。
11月11日「大江大河大徵途」「美麗長江之歌」中國綠髮會工作組從格爾木出發,沿青藏線出發探索長江源頭,從第一天和我一起吃住的,正是本文主角葛玉修,大家都稱他葛老師,他67歲,是團隊中年齡最大的成員。
葛玉修在長江源水生態保護站 李少峰攝
接到邀請時,他非常擔心自己身體扛不住,一直猶豫是不是參加,但他還是來了。「這是我從事野生動物攝影和環保志願者工作第25年,也是我第25次來到三江源,圓了自己對母親河長江的一個夢。」
中華對角羚 葛玉修攝
中華對角羚 葛玉修攝
被稱為「中華對角羚之父」
葛老師的環保故事很多而且富有傳奇色彩,他退休前是青海某部門的一名領導幹部,25年來,利用業餘時間拍攝了10萬餘幅高原野生動物的圖片,撰寫了大量關高原生態環保的文章。
葛老師大名葛玉修,山東人,因參軍到青海西寧生活了50年,著名野生動物和環保攝影家、中國綠髮會中華對角羚保護地主任、多所大學特聘環保教授,當選「感動青海」人物等眾多榮譽,被譽為青海湖「鳥王」「中華對角羚之父」「環保衛士」……
1997年10月,他拍到的第一張中華對角羚(普氏原羚)的照片,從此,大多數青海人知道了平時被稱為黃羊的動物,原來叫"普氏原羚" 。這張照片填補了這一物種的空白。
隨後,他深入了解「普氏原羚」的歷史、生存現狀、地域分布等一系列情況,當葛玉修看了俄國人寫的《普爾熱瓦爾斯基傳》後,對普氏有了強烈的反感!普氏是職業情報軍官,他先後四次來中國,在青海殺害了40名當地牧民、繪製了進攻中國的路線圖、搶劫大量中國文物,由少校晉升為少將……
葛玉修強烈主張:「它是中國獨有的羚羊物種,應該擁有一個中國的名字」。在與專家和朋友共同研究探討後,增加「中華對角羚「的本土化稱呼。葛玉修的奔走呼籲,並在許許多多人共同努力之下,「中華對角羚」的名稱深入人心。
為了拍攝野生動物,他九死一生卻不言悔。比如他曾經離五隻狼不到30米,差點葬身狼腹;他拍鳥時掉進青海湖的冰窟窿,在零下28度的酷寒中僥倖逃生……
狼群 葛玉修攝
在「大江大河大徵途」團隊裡,他是公認的「高原通」,年輕的攝影師和記者們都喜歡圍著他求科普,他和藹又耐心,有問必答、百問不煩;他隨身帶著自己拍攝的青藏高原野生動物明信片,贈送給團隊每個成員。
三個不知道,克服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的三個不知道:感冒不感冒不知道;睡著不睡著不知道;吃飽不吃飽不知道,許多人的症狀就像感冒發燒,頭脹疼、頭重腳輕,千萬不要吃飽……」
「高原上千萬不能感冒,很容易變成腦水腫和肺水腫,有生命危險!」
有著多年的高原經歷,葛老師指導大家如何順利適應,在長江源的這幾天裡,他一直在照顧團隊中年輕的成員,叮囑大家動作要慢、保護好自己。但他對自己身體卻很擔心,67歲高齡能否適應最高海拔5200米。
從格爾木開始,我看到葛老師就開始服用葡萄糖,每天睡前吃2粒感冒膠囊預防。還同時給我一支葡萄糖,我不想喝,葛老師要我一定喝下去。一天早上,他很早出發,帶著攝製組到崑崙山玉虛峰拍野生動物,我睡醒發現,葛老師已經出門了,但床頭柜上放著他留給我的葡萄糖,那一刻很感動。
葛老師帶著攝製組在玉虛峰拍到「心形」屁股的藏羚羊 新華網供圖
「大江大河大徵途」團隊長途跋涉趕到沱沱河邊的唐古拉山鎮,這裡海拔超過4600米,包括領隊在內的很多成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
葛老師說:「這是高海拔給你們的見面禮。大家千萬不要小瞧高原反應,可能有人覺得海拔更高的梅裡雪山都去過,長江源的海拔還要低一點,到這裡應該沒事兒。恰恰錯了,雲南那邊溼度大、植被好,空氣含氧量非常高。這個地方含氧量與那裡不一樣,一定要非常注意,千萬不要小看地球第三極。」
因為缺氧,此時葛老師嘴唇已經變成青紫色,血氧也很低,但他還要爬樓要我帶他去看望另一「高反」嚴重的媒體成員。
看著他青紫色的嘴唇,慘白的臉色,我暗暗為為葛老師捏了一把汗,但自己也因缺氧而頭痛,大家的嘴唇都沒有一點血色,心想在唐古拉山鎮連住三天,會不會大家都很快適應,當晚睡覺感覺半夢半醒,果然是「睡著不睡著不知道」,。
在唐古拉山鎮住的第三天,葛老師悄悄告訴我,昨晚12點後,心臟很難受,馬上開始吃速效救心丸……
冬季是藏羚羊最美的時候
在長江第一碑—長江源環保紀念碑前,葛老師向我介紹萬裡長江正源沱沱河的情況。他說:長江三源,北源楚瑪爾河、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我曾三次到沱沱河,多次去過北源楚瑪爾河。
「這個地方海拔比較高,4700米,自然條件很差,氣候很惡劣,但生長著很多野生動物,包括白唇鹿、藏野驢、野犛牛、黑頸鶴等,冬天來萬物凋零,但這個季節也有好的地方,冬季藏羚羊長得最漂亮,因為到了談戀愛的時候了……」
雖然定居在西寧,葛老師幾乎每年都要千裡奔波,到三江源拍攝野生動物,當環保志願者。
有人說你看它在笑,實際上是一小蟲子在盯它。葛玉修攝
讓他欣慰的是:這些年,大家的環保意識越來越濃厚。「咱們來長江源的路上,沿途能看到撿垃圾的人,他們都是當地牧民,輪流在青藏公路附近撿垃圾,保護這裡脆弱的生態。」
說起青藏高原的野生動物和生態保護,葛老師總是滔滔不絕。他說:保護環境一定要付諸行動,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做轟轟烈烈的大事,只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多一點保護、少一點破壞,就行了。
在海拔4600米的唐古拉山鎮住了幾天後,「大江大河大徵途」隊伍又開始向海拔5200的唐古拉山口前進。
葛老師告訴我:保護三江源,尤其是保護母親河長江源,靠你靠我靠大家。在20多年的拍攝中,與中華對角羚等野生動物 ,縮短的不只是物理的距離,而且在努力縮短心理距離,力爭與它們共鳴、共情。這已深深沉澱在在我的心裡。若干年後,就是我走不動了,拍攝不成了,即便我坐在沙發上,也會享受沙灘的美好,即使使躺在床上,我也能感到草原的遼闊。那些美好的往事,美妙的記憶,都將成為我遙遠的冥想……
「大江大河大徵途」、"美麗長江之歌"公益活動由新華網主辦,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
斑頭雁 葛玉修攝
拍攝中,曾經拯救過小斑頭雁 葛玉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