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書寫看長江之變

2020-12-04 光明日報

長江一瞥 資料圖片

【熱點觀察】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古往今來,長江憑藉特有的自然景觀、獨有的戰略地位和不斷豐富的文化底蘊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抒情寫意的意象。從先秦的老莊、屈原到唐宋的李白、蘇東坡,再到現當代的沈從文、廢名、汪曾祺、王安憶,他們書寫長江的作品中,不乏懷人、思鄉、憶事、感時的典範之作,我們從中既能看到長江流域的風物之變,又能窺見中國人精神文化風貌的變遷軌跡。

1.敬山敬水:原生態的長江

孔子的「樂山樂水」,孟子的「仁民而愛物」,荀子的「天行有常」……這些傳統樸素的生態倫理思想表明,很早以前人們就開始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生態環境的關係。

書寫長江的詩文卷帙浩繁。在上古的神話敘事中,長江被披上了神秘主義的面紗,成為人們敬畏的神靈,也帶來了審美意識和想像力的啟蒙。古老的巴蜀、荊楚、吳越文化在此處孕育,璀璨的華夏文明展開了炫麗篇章。華夏人民一方面賴此安居,另一方面又心存敬畏,反映在文化上,是濟災治水的傳說、浪漫瑰麗的愛情和無可奈何的人世感嘆。巫山神女瑤姬助禹治水,娥皇女英淚染斑竹,屈宋辭賦中的帝閽、西皇令人神往。從《詩經》《離騷》到唐宋詩詞,無數文人墨客借景抒情,或憑弔歷史、或寄託相思、或感慨人生。

「猿啼」是詩人們不約而同描繪的一個場景,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人盡皆知。此外,還有杜甫的《登高》、屈原的《九歌·山鬼》、白居易的《琵琶行》、林鴻的《巫峽啼猿歌送丘少府歸四明》等。除了「猿啼」,蘇軾、溫庭筠等人的詩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峽深明月夜,江靜碧雲天」,則為我們呈現了長江流域碧水藍天、綠樹掩映、人魚鳥獸和諧共處的美麗景象。

古人筆下的長江美不勝收,但一些詩作也不乏無奈的感慨,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借巫峽漁人的歌謠道出,「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自古三峽,地狹水險,無風波狂,疊嶂蒼蒼。它有獰厲的美麗,對於古時的行船人,三峽就像一個陰晴不定、心事難度的暴君,無數行人過客的生命曾葬送於此,令聞者懼、行者憂。

《詩經·國風·周南·漢廣》講述一個男子看見傾心的姑娘想去追逐,奈何江水連天,無法泅渡與跨越,只能望江悲嘆「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宋代詞人李之儀也書寫了類似情狀,《卜算子·我住長江頭》中的「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將一個隔江翹首思念愛人的形象生動地凸現出來。悠悠長江,既是有情人遙寄情思的天然載體,也是他們千裡相隔的天然障礙,所導致的無盡相思和無窮別恨,引發了「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的千年感嘆。

放眼現當代文學,也有諸多作品反映了長江帶來的生活多艱。鄢國培的小說《長江三部曲》和蔡其矯的詩歌《川江號子》,都描繪了在沒有通航的川江上,船夫們唱著「縴夫屍骨埋江底,老闆年年添新船」的哀歌,用生命與急流搏鬥,在險灘、陡壁中艱難地討生活。川江舟子這千年的血淚不過是一個縮影,反映了科學技術不發達的過去,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2.竭山竭水:工具化的長江

近代以來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喪失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萌生了能徵服自然的錯覺,肆無忌憚地壓榨自然。新中國成立後甚至一度喊出「人定勝天」的口號,「大躍進」的態度和方式給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破壞。

雖然航運發展給長江兩岸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也伴隨著其他不可逆的副作用。在當代作家的筆下,橫渡長江已非難事,《煩惱人生》中的印家厚每天都坐輪渡渡江上下班,「上了輪渡就像進了自家的廠,幾乎全是廠裡的同事」。然而,長江及其周遭的環境,卻因肆意排汙遭到嚴重破壞。虹影《飢餓的女兒》中有這樣的描寫:「汙水依著街邊小水溝,順山坡往下流。垃圾隨處亂倒,堆積在路邊,等著大雨衝進長江」;蘇童《南方的墮落》中的長江則徹底改變了面貌:「眺望河上景色,被晚霞浸泡過的河水泛著鏽紅色,水面浮著垃圾和油漬,向下遊流去。」還有歌謠這樣唱道:「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質變壞,八十年代魚蝦絕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此外,嶽非丘的《只有一條長江》、喬邁的《中國:水危機》、徐剛的《江河並非萬古流》《長江傳》等作品,也揭示了這一觸目驚心的水環境惡化。從當代作家筆下的長江景觀中已感受不到任何原生態氣息,「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似乎已成為絕唱。

生態的破壞還帶來了物種滅絕等諸多問題,被稱為長江生態「活化石」的長江江豚,數量逐年減少,目前僅有1000頭左右。兒童文學作家黃春華、諸川匯以此為主題分別創作了環保童話《生命之球》《安迪歷險記:尋找長江女神》,故事的主人公是生活在長江的江豚,小說講述了江豚面對滅絕的危機如何自救,從側面敲響了人類自救的警鐘: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如果生態環境不斷遭受破壞,動物將瀕臨滅絕,我們人類同樣難以倖免。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作家們希望借這些作品引導孩子從小樹立環保意識,呼籲全社會行動起來共同保護人類家園。

生態環境的惡化帶來的不僅是環境的改變、美和文化的退場,更可怕的是精神文明的消逝。已經有作家開始從文化倫理學的高度呼喚大眾的自然生態良心。餘秋雨在《文化苦旅》裡追尋長江,將長江作為連接昔日輝煌文明與今日現代化的文化紐帶,稱其為「我們的父親」。面對長江美好的生態與文明,隨著時代變遷逐漸萎縮,他以文人特有的敏感傳遞了文化傳承重任與時代發展內在要求的衝突,點明了這個時代深層的文明陣痛,從文化反思層面提出了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層思考。

3.樂山樂水:和諧的新長江

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重視,長江也開始煥發新的容顏,關於人與長江和諧相處的文學作品也越來越多。2013年陳前主編的《中國夢·長江行:寫給長江的報告》、2015年王玉德主編的《長江文明之旅》叢書、2018年範春歌的《兒行千裡——沿著長江上高原》、2019年徐魯的《追尋》等,從不同角度展現了長江流域近些年來的變化。還有李展鴻在《中國人的長江史詩變奏曲——「2019美麗中國行」參訪三峽大壩》的報導中,回顧了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前世今生以及給整個三峽地區帶來的巨大變化。三峽工程的建設,不僅改善了長江上遊的水域條件,減少了洪水災害,每年還提供大量清潔能源,提高了長江中下遊的通航能力,為沿江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流域內群眾安居樂業提供了切實保障。三峽工程,就是人類與自然共贏的最好例證。另外,動物也在檢驗著我們的生態修復成果。在《「網紅省鳥」「環境管家」「兩山銀行」——來自長江邊的江西故事》這篇報導中,我們看到了沿江生態令人欣喜的變化:「鄱湖浩渺,風光旖旎,水落灘出處,白鶴嬉戲玩樂、展翅飛翔。」白鶴重新出現的背後凝結著廣大幹部群眾修復長江生態的不懈努力。

長江塑造了江邊人群的生命特質和精神風貌,融進了江邊居民世代傳承的基因裡。一些海外華文作家,遠離故土多年後仍念念不忘長江。比如,在旅美華人作家聶華苓的創作中,長江與三峽一直都是極其重要的文化意象,《失去的金鈴子》與《桑青與桃紅》就是典型代表。更進一步,長江還塑造了一種文化集體無意識,劉醒龍在《上上長江》中呼籲,「只有當自己有了獨立的靈魂,長江才會成為我們的母親河」。在這些作家心中,長江已從自然長江升華為人文長江和中國人靈魂的棲息地,這與當下生態意識的轉變密不可分,也無形中為當下的生態環境治理注入了有力的內在催化劑。

長江蘊藏著巨大的財富和生產力,也承載著文化和文明,更關乎我們子孫後代的幸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建設與生態建設相結合,已經取得了諸多成就。時有媒體報導沿江生態令人欣喜的變化,為我們展現了生產和生態雙贏的可能。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南京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如今,長江經濟帶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其生態狀況關乎大局,「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已成為長江文明建設的新共識。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問題?這個問題歸根到底還是文化問題,只有將生態問題放到普遍的文化語境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這些問題出現的根源並找到解決之道。

(作者:艾尤,系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江蘇文學的異質性書寫」學術研討會在江蘇師大舉行
    「江蘇文學的異質性書寫」學術研討會在江蘇師大舉行 2017年04月20日 11:25 來源:中國作家網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4月13日上午, 「江蘇文學的異質性書寫」學術研討會在徐州舉行。
  • 【看長江之變】野果「支撐」的「甜蜜產業」
    【環球網綜合報導]7月11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重慶、湖北、上海、江西等四省市黨委網信辦和中國經濟網承辦的「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長江之變」網絡主題活動啟動。據了解,本次「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長江之變」網絡主題活動分兩路進行,西線為重慶—湖北,東線為江西—上海。
  • 臺北文學森林:沒有中斷現代文學書寫的城市
    《家變》的語言試驗當年曾引來激烈的攻訐,這場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在臺灣文壇的「現代主義」之爭(是從西方的現代主義出發「橫的移植」,還是在本身的漢語傳統中「縱的繼承」),先後湧現出以夏濟安為首的《文學雜誌》和白先勇、余光中、李歐梵等人的《現代文學》。風起雲湧的一時氣象,用紀州庵的老街坊、詩人隱地的話說,「也就是一圈人擼擼麻將,拋出來的念頭」。
  • 《四七社:當德國文學書寫歷史時》首部追索當代德國乃至歐洲文學...
    本文摘自《四七社——當德國文學書寫歷史時》作者:赫爾穆特1955年格拉斯獲邀參加四七社在柏林盧本霍恩之家舉行的春季聚會還只是一個開始。紀念四七社成立50周年時曾經在柏林舉辦過一場專家論壇,格拉斯回憶道:「於是我就去了,之後被一群出版商圍著,他們低聲說了一些充滿魔力的詞語,比如說『費舍爾出版社』和『蘇爾坎普出版社』,我當時想,黃金時代來了。不過我也有點疑神疑鬼的,當我離開聚會的時候,外面站了一個人,他剛剛叫了一輛計程車,他問我:『您要去哪裡?』
  • 聚焦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 助力南京「文學之都」建設
    作為一名網絡文學的書寫者,我會立足本職,仰望星空,用自己鍵盤積極承擔起一名網絡作家的時代責任,努力書寫好醫療故事、人民故事、中國故事,傳承中華文化,傳遞時代精神,為文化強國的建設貢獻微薄之力。」 網絡作家月斜影清用「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總結自己的感悟。「其實作為作家,我們某種意義上是肩負著時代的思想啟蒙重任的。當你抬頭看看天空,想一想你看不見的地方正在發生著什麼。
  • 用燃燒的文學激情書寫神秘的可燃冰
    另一位作者王晶是一位80後,近年來有多篇文學作品見諸各類報刊。兩位作者在報告文學的書寫中,把準新時代科技發展的脈搏、圍繞自然資源領域的創新創造,用心用情用力講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在普通人眼裡,可燃冰是神秘莫測的,這種新能源學名叫天然氣水合物,它是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溫高壓的情況下,形成的籠狀結晶化合物。一般分布在大陸永久凍土、海洋中。
  •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9期
    就像照相機、留聲機、印刷機曾在文明進程中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看、聽、讀的方式,並影響到繪畫、音樂以及包含文學在內的文化生產機制,當下的媒介之變也在塑造新的閱聽方式與交流場景,讓文學以不同的路徑和形態進入我們的生活。
  • 張昊蘇評《晚清政治小說》︱瓶與酒之爭:世界性文學何以在地
    舉例來說,在研究武俠文學這一特殊文類的時候,流行的論著常常上溯中國經典中的「武」「俠」理念與相關書寫,但對於「武俠」一詞的日本背景,以及日本所流行的武俠、劍客等類型小說缺乏更詳盡的闡發。而從另一方面看,某些學者在論述近代小說敘事模式或小說家知識背景等問題時,對於古典小說中所提供的文學-文化資源亦常常簡略帶過,這也極易導致某些評價不夠篤實確切。毫無疑問,兩種研究視角應當兼顧,互相補充。
  • 中共一大會址新展紀念中國新文學「文白之變」
    新華社上海3月22日電(記者郭敬丹)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與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近日聯合舉辦「文白之變:中國新文學的誕生」專題展。  據悉,本次展覽展出近70件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顯示文學革命實績,其中包括陳獨秀、胡適、錢玄同、劉半農、魯迅、周作人等文學革命先鋒人物的往來信件、作品手稿、文學刊物等。  一系列有關新式標點符號、注音字母、簡化漢字等與書寫語言革命相關的文物也在展覽中出現,講述新文學的語體變革過程。
  • 卡夫卡與中國:無用的文學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
  • 女性書寫下,對「家」的不同詮釋
    陰性書寫又稱為女性書寫、女性文學,其定義一直眾說紛紜。廣義的定義如孫紹先《女性主義文學》所言:「凡是反映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的苦悶、彷徨、哀怨、抗爭的作品,不問其作者性別如何,都視為女性主義文學」。狹義的定義如黃重添等人合著的《臺灣新文學概觀》所言:「女性文學是指女性作家以女性為創作中心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著重反映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的苦悶、彷徨、哀怨、抗爭,反映出女性意識的覺醒,表達女性特有的同情、愛、堅忍與包容的品行。」亦有主張女性文學的範疇應涵括女性作家所有的作品,如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書中所述。
  • 馬丁·普克納談世界文學、宣言與戲劇
    從學術角度看,目前世界文學研究有頗多路線,比如莫雷蒂(Franco Moretti)和卡薩諾瓦(Pascale Casanova)的做法,主要取徑於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分析,而您的同事丹穆若什(David Damrosch)則在精神上更接近歌德的世界主義,保留了「世界文學傑作」正典的觀念。換言之,今天隱隱存在著體系論者(systematizers)和文本細讀者(close-readers)之爭。
  • 過去的一年,南陽文學創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過去的一年,南陽文學創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在熱騰騰的生活現場,書寫新時代奮鬥華章《第一書記》刊於《莽原》第5期頭題直播南陽訊 回望來時路,2020年註定在時間坐標上刻下不尋常的印記:全民戰「疫」,復工復產,決戰脫貧攻堅,「十三五」圓滿收官……大戰大考中, 南陽積極主動迎難而上,交出了一份來之不易的南陽答卷。
  • 法語文學翻譯家談文學與城市:現代都市是作家的鏡子
    文學的互動其實從作家的互動開始,他們的交流會產生思想的碰撞。城市文學空間的拓展需要作品來說話,中國有多少作家來書寫上海,又如何來書寫上海?書寫上海當然包括對人的書寫、生存環境的書寫、城市風貌歷史的書寫,這需要文學作品來說話。真正要推動城市文學空間的建立,需要有一系列的作家、作品書寫出上海的靈魂。
  • 成為女性,忘記女性:性別觀念裂隙中的文學書寫是否可能?
    女性意識的覺醒建築了屬於女性的文學房間,即使父權依舊不停地試圖把它拆得七零八散,傳統已然形成,更大的危險來自於內部——作為反思視角的性別意識在拆解過往文學之時,也在拆解自身,這是一場不斷建造與拆除、記錄與塗改的遊戲,而男性往往不覺得自己需要參與。自己的房間:女性寫作傳統的建設與危機「為什么女人中間不會出現莎士比亞般的天才?」
  • 書訊丨「文學共同體書系」出版 文學細語融中國文學眾聲
    「文學共同體書系」匯聚了當代文壇最具創作活力和文學質地的一批多民族作家,這是多民族作家走向大眾文學的一次集體亮相。作為多民族作家,他們多遠居邊疆,在邊境線寫作,這種寫作的活力和創新即在於,不斷突破言語和思維的藩籬,育出富蘊想像與哲理之思的精神碩果。
  • 共舞長江 「贛」勁更足 江西書寫綠色崛起新篇章
    11月,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江西,三天時間,近二十個採訪點,20多家中央、省市新聞媒體走訪、記錄、感受、見證了江西在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中的成就和努力。
  • 臺北雙年展:人類自然書寫的演化歷程
    契合臺北雙年展「後自然」、「跨領域」的策展理念,以自然書寫聞名的中國臺灣作家吳明益也在受邀之列,參展作品是他6篇短篇小說的摘錄與插畫。6篇小說均選自他即將問世的小說集《苦雨之地》。插畫同樣由他本人操刀,採用18世紀科學繪圖的風格繪製。
  • 把握時代脈搏 書寫鄉土中國
    魏東俠是衡水武邑縣財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員,她的《借錢》《再偷最後一次》《取捨》等小小說在極短的篇幅內以民間世情立場書寫中國鄉土社會亦即人情社會的冷暖悲歡。也許與職業有關,她極善於講述圍繞錢、糧等物質媒介所發生的故事,在現代小說中常見的物對人的異化書寫之外,建構了一個人與物矛盾共生的有情世界。
  • 作家劉廣元:文學是世界的語言 人性是文學的氣質
    今天,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浙江旅外作家劉廣元表示,時代變,潮流變,人性的本質和感受是一樣的:「無論當年乘坐馬車還是今天的寶馬,當年的綾羅綢緞和今天的名牌,只要發現不同時代人們對自身和社會的認知與感受,完善人性,讓人們思考自己的生活與意義,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寫出震撼人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