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之源:生靈與文明的壯闊搖籃(上)

2021-01-18 青海日報

賽巴村民舞起長袖

長江源頭綠絨蒿

賽巴寺博物館裡陳列的生活用品

在那山崗上

1

一條河流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其灌溉土地、哺育生靈,更在於其滋養文化、養育文明。

2020年8月6日清晨,當我走過海拔4700米的唐古拉山鎮,看到東方地平線上一輪朝陽磅礴而出,看到近處沱沱河激蕩東流,看到藏羚羊踩著露珠悠然覓食,就在這片高陸地初醒時刻的一股浩然大氣中,我突然有了這樣的感悟。

高原8月,最是流光溢彩好季節。君不見,青海大地熠熠生輝,高原山水競博眼球。就在這樣華麗的高原夏季,由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組織發起的第二屆「飲水思源、探秘三江源」大型公益活動正式啟幕。

針對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適時將這一年公益活動的主題確定為:同飲一江水,致敬抗「疫」人,並邀請了120名包括武漢和省內醫療界的抗疫代表、企業家代表、媒體記者、藝術家在內的隊伍,分赴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在為期5天的活動中,大家將一路探尋、一路體驗、一路感悟,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和講述三江源頭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動人的故事。

2

8月3日上午,在青海省會議中心參加完「飲水思源·探秘三江源」出徵儀式後,大部隊如期出發。

長江,養育生命的乳汁。她孕育了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滋養了博大精深的青藏文化,她氣吞山河的偉大行程始於純潔如玉的格拉丹東雪峰,在中華大地劃出一道生命的綠帶……

而今天,我們就要向著這塊聖潔的高地,進發!

正午時分,飛機安降玉樹巴塘機場,仿佛於剎那之間,我們從喧囂都市走進了高地玉樹,走進了這靈魂歸屬之所。

走出機場,一路不見十年前由大地震撕裂開的大地創口。夏季的巴塘草原,風輕雲淡,綠意盎然,從這片草葉滴露的高大陸走過,內心竟嫋嫋娜娜升騰起一股祥雲,是那般潔淨輕盈,又是那般潤澤吉祥……

有人說:如果災難對人類有意義,便是使人類領悟到救贖的意義。其本質,使人類學會彼此靠近,相互取暖。

就我近年先後五次赴玉樹各地走訪所見,靈魂有歸屬的地方,可見人心之象——悲憫。豐盈。寧靜。高貴。

抵達玉樹,成功入選吉尼斯紀錄的世界最大犛牛黑帳篷首先驚豔了隊員們的雙眸。

一頂高約九米、總面積達一千七百餘平方米的犛牛黑帳篷安扎在巴塘草原,於靜默中透出幾分神秘。隊員們魚貫而入,頓時發出訝異的呼聲:「天吶,一頂帳篷竟然可以這麼豪華!」「啊,快來看,這是真犛牛嗎?太不可思議了。」

在有10個柱子頂拱的犛牛黑帳篷裡,有序地擺放著玉樹各個時期遊牧民族的生活用品及牛羊等動物標本,還有各種琳琅滿目、別具特色的家庭用品擺件、日常服裝、木質家具等,真實地還原了藏族牧民家庭的生活場景,可謂是一處讓人大開眼界的藏族民俗博物館。

走進黑帳篷,來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護士長謝菲拿起手機對著中間那隻牛糞爐子拍個不停,她顯得既興奮又好奇,絲毫沒有初上高原的不適與疲憊。她一會望著黑帳篷的人字頂,一會又拍起身邊的犛牛標本,那一刻,一束光自頂棚的小窗口傾瀉下來,像一抹紅雲,映在她美麗的面龐……

在巴塘草原的犛牛黑帳篷營地體驗地地道道的藏族風俗並品嘗藏式午餐,是來自武漢、上海、北京等地的抗疫人員和企業代表不曾有過的體驗。他們中多數人是第一次喝藏茶,第一次吃手抓羊肉,用餐當中,他們驚喜地相互拍照留影,全然不顧雙手的油膩,一張張粲然笑臉,映出了滿心快樂。

可以說,此次行程的安排是緊促且高效的。餐畢,大家分乘越野車前往巴塘草原附近的文成公主廟參觀,又驅車三十餘公裡,抵達通天河畔的「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碑前集結宣誓。傍晚時分,在參觀完稱多縣歇武鎮下賽巴寺的民俗博物館後,賽巴村民們舞起的長袖掀起了當日活動的高潮。

結古鎮以南,有白納溝,文成公主廟就坐落在此處海拔3700多米的高山峽谷中。這座佛堂是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進藏時留下的規模最為宏偉而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蹟,文成公主離開這裡進入拉薩後,這裡的藏族便依據公主的畫像,在石壁上造像,以示懷念,遂又建廟。此廟已經成為漢藏團結的象徵,成為信徒們頂禮膜拜的佛堂,香火繚繞,經久不衰,當地藏族群眾把這裡視為玉樹高原上的「洞天福地」。

參觀中,帥氣的當地導遊說,文成公主在白納溝住下以後,曾親率工匠在溝內的懸崖峭壁上浮雕鑿刻了各種佛像、大小佛塔和重要經文等數十處。據說,廟宇內的九尊佛像就是當時遺留下的古蹟。文成公主還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幫助當地藏族人民學會駕牛開荒、耕耘播種,學會了壘石砌牆、伐木蓋房,學會了紡紗織毯、鑿石打磨、唱歌跳舞等。迄今,在白納溝對面的山坡上還有公主當年教人們開荒種地的田埂。因此,在當地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文成公主是天上的菩薩娘娘,公主遺留下來的物件是珍貴的聖物,要想盡辦法加以保護。

對於江源大地遺存有如此燦爛的歷史文化,隊員們大多表露出驚訝又興奮的神情。來自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縣醫院的抗疫英雄周瑞平,2020年春節後曾前往湖北,成為武漢方艙醫院一名勇敢的醫療戰士,此時,笑意盈盈的姑娘動情地說:「太令人震驚了,真是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車過峽谷,回望廟宇,但見兩列山峰不見邊際,它們矗立在青藏高原的藍天下,顯得硬朗而雄健。山上,松柏如畫;山下,小溪成詩,人群緩步而行,牛羊散漫覓食,而藏式建築的文成公主廟緊貼百丈懸崖,發出金光……

人與自然,熨貼和諧到叫人心顫。

建成於2017年的下賽巴寺博物院,是玉樹地區第一座以寺院管理經營為主的綜合性民間博物館。參觀前,先聆聽了寺院主管介紹,說展館分自然、宗教、民俗等,藏品達一萬餘件,有青藏高原珍稀動物標本、康巴民俗用品、各種宗教文物等,對考察和研究康巴地區藏族歷史文化及民俗風情具有較高的參考和科研價值。

這有別於其他寺院的舉措,又將讓我們邂逅怎樣一份驚喜?

「走進賽巴寺,等於走進了一座大型人文歷史博物館;參觀了博物館,等於給自己補充了一份別樣的精神大餐,這樣的生命體驗,是令人難忘而愉快的。」帶著一抹微笑,來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的抗疫英雄梁錦軍主任發出了由衷的感慨。

他說,一路聽介紹,覺得震驚。尤其是自然展廳中藏系羊的標本,距今已一百多年了。100年前,藏系牛羊的體型比現在大很多,一隻成年羊約有一百公斤重,甚至更大。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藏系牛的體型在一年年變小,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出,大自然在警示著人們,要加倍呵護我們的江河源頭和我們的生存環境。

3

美麗的玉樹,素有「歌舞之鄉」的美稱。這裡的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行走在這片高地熱土,隨時都可見到生命原本的形態——既奔放熱烈,又豐盈高貴。

在下賽巴村的晚霞裡,長江線和瀾滄江線的隊員們被撲面而來的奔放的玉樹卓舞所震撼,所迷醉。

《毛詩序》中,有「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也,足之蹈也」的說法,以此說明人的情感不足以用語言來表達時,會情不自禁通過手舞足蹈來抒發。由此可見,舞蹈的靈魂源自內心情感。

對玉樹卓舞有過直觀感受的人,對此說法有著更為深切的情感體驗。

盛夏季,下賽巴村裡草長鶯飛、綠意盎然。村頭一片開闊地裡,溪流生輝,野花吐蕊,趕來表演卓舞的近百名村民已經三三兩兩地聚集在村裡籃球場上,遠處的牛羊,近處的佛塔,營造出此地平素的姿態:安寧祥和,平靜質樸。

先是一陣令人暈眩的長袖舞動,緊接著,是「咔咔咔」的踢踏聲激蕩開來,似乎於陡然間,這些山野村民便變身為俊逸舞者,將最原生態的江源舞蹈橫陳在夕陽裡的高地上,叫人目不暇接,叫人呼聲連連。

但見,男性舞者俱頭纏紅色纓穗,身著紅黑兩色氆氌裝,個個顯得高大英武,飄灑自若;女性舞者則一應的紅衣黑袍,長袖長辮,顯得靈秀華麗,又有一番溫柔端莊的韻味。

看他們表演,發現玉樹卓舞的動作主要圍繞甩袖來進行。舞者的袖子很長,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動作優美瀟灑,手臂旋轉自如,運動路線變化多樣。腿部的動作幅度也很大,他們配合著手臂的甩袖,做抬腿、撩腿、轉身等大幅度的跳躍和移動,動作路線以弧線為主,配合協調,節奏鮮明,氣勢磅礴,將男性的陽剛、帥氣之美充分展現了出來。女子舞蹈的動作則柔美流暢,甩袖和腳下動作基本與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較小,展現出女性柔美秀麗和溫柔端莊的特性。

2020年剛從青海建築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次仁梅朵和同伴們站在一處樹蔭下,等待上場。她露出潔白的牙齒,微笑著說:「作為這個村的一員,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跳舞了。雖然這幾年在西寧上學,但回到家鄉,大家隨時被組織在一起排練和演出,所以我們和這個集體是血肉相連的。」

此時,一名在場地中間舞蹈的幼小的身影吸引了全體隊員的關注。只見她身著藍色錦緞的夏季藏袍,兩個羊角辮微微彎曲,兩隻眼睛透出清亮的幽光,一張秀麗的臉龐寫滿稚氣,她穿梭在一群正在激越起舞的康巴漢子的隊伍中,合著音樂的節奏,揚起手臂,頓足前行。

這是江源大地最初的舞蹈形態嗎?這是玉樹歌舞最稚嫩的傳承人嗎?我一陣興奮,疾步繞過半個場地,去詢問坐在場邊觀看的那些村民。一位慈祥的老阿媽說:「她叫美多松毛,今年兩歲了。」

美多松毛,兩歲的年紀,她的舞齡也該有一年了吧?由她細碎稚嫩的舞步,不得不驚嘆這方山水賦予這個民族的超然氣質。

俗話說:長袖善舞。從下賽巴村的舞者身上,我們真正體悟到這個成語最初的美意。

眼前景象,不由使人記起幾年前的一次玉樹行,那次歷時半月的深度採訪,使我對玉樹卓舞有過一次近距離的打望與了解。

在玉樹藏語裡,「卓」是舞、跳的意思,它是一種種類繁多,自娛性很強的民間舞蹈。「天上有多少顆星,卓就有多少調;山上有多少棵樹,卓就有多少詞;犛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這是人們對內容豐富的卓舞的讚譽。據資料,卓舞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玉樹卓舞中至今還保留著很多遠古時代的痕跡。

據稱,「卓舞」內容豐富健康,多半都屬讚美家鄉,讚美山水風光之類的;也有奉勸世人一心為善的。「家鄉的幽谷深處中,有一眼吉祥的湖水,湖畔落下了80隻金絲鳥,唱頌著家鄉五穀的豐收」。也有讚美卓舞服飾的,如:「頭飾紅綢穗子,肩掛彩緞披肩,頭飾肩掛是小夥的飾物。耳系珠寶環子,腳穿牛皮靴子,珠寶靴子同樣是小夥的飾物。因為有了裝飾,跳卓舞的小夥顯得更加瀟灑。」

夕陽裡,粗獷矯健的卓舞揚起塵埃,清澈流金的溪水帶去歡笑,在綠色的山坳裡一路奔騰……

從巴塘草原,到銅色河流

從賽巴寺的古老遺存

到通天河灣裡披著碎金的那株白楊

玉樹,又將打開她的話匣……

是大唐公主從千年前傳來的一聲輕嘆麼?

是兩歲的美多松毛舞出的踢踏碎步麼?

是綠色皺褶裡掩映的那襲紅色衣袂的輕輕飄搖麼?

還是白雲彩下依舊火辣的這縷陽光的突然抖動?

玉樹,敘述啊!

就像歇武草原上流淌的淙淙溪流令人目眩

就像賽巴村裡奔騰開的白龍卓舞把人醉倒

玉樹,你這深邃的目光

玉樹,你這寬闊的胸膛喲……

作者:文/圖 蘭新天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 聲明:以上內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臺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絕地生靈 五十鈴Mu-x長江源野生動物科考記(上)
    江西五十鈴與中國國家地理聯合科考活動已經進入第三季,今年的主題「絕地生靈」將圍繞野生動物保護為主題。首站活動我們將前往長江源,探尋世界上飛行高度最高的鳥類——斑頭雁,希望藉此喚起民眾對於青藏高原上特有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
  • 《大河之源》 為生態文明建設匯聚強大精神力量
    在漫長的文明發展進程中,華夏兒女沿黃而居,繁衍生息,形成了生生不息的黃河文化,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文明。青海河湟文化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文明形成的源流之一。 青海地域遼闊,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大美青海,中華水塔,三江之源,美在江河;江河文化,文化燦爛,源在青海,源遠流長。
  • 仰望星空系列之三,人類文明的搖籃—地球,但躺在搖籃裡只是嬰兒
    和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紅色的火星、白而明亮的金星都不一樣,在太陽系內的外太空看,地球像是披著一層淡藍色的外衣。藍色外衣中的氧氣供動物們呼吸,二氧化碳供植物們進行光合作用,而臭氧層則保護了地球生命免受紫外線的傷害。正是因為這層了不得的藍色外衣,生命在地球上才能生生不息,不斷繁衍進化。
  • 【北京之源 地學搖籃】《美麗家園》欄目播出
    房山成為探索地球演化史、追尋人類發展史的最佳場所,構成了「北京之源 地學搖籃」的厚重積澱。本期《美麗家園》帶您走進北京房山世界地質公園一探究竟。   房山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田園洞人」和「山頂洞人」遺址;房山的石花洞、銀狐洞,蜿蜒拒馬河與雄偉山峰交相輝映的十渡景區;上方山的巖溶漏鬥和九洞十二峰,聖蓮山的奇峰峻石,這些地質遺蹟與河北的白石山、野三坡等組合在一起,在200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牌「中國房山世界地質公園」,使北京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擁有「世界地質公園」的首都城市。
  • 2011「地球之聲--愛及生靈」大型公益晚會啟動
    「地球之聲—愛及生靈」將是一場盛況空前的動物保護公益晚會,將是一次全社會愛心凝聚的行動,將是 愛心中國、和諧中國、文明中國的特別展現。今年6月5日,雲南衛視「地球之聲」與它基金「愛及生靈」強強聯手,傾力打造中國動物保護公益晚會的經典之作。
  • 生靈·呼倫貝爾|白琵鷺——世界上嘴最長的鷺
    草原蒼翠如畫,林海秘境幽深,河水清澈甘甜,湖泊映照藍天……呼倫貝爾,一片原生態的沃土,棲息著萬千生靈。 呼倫貝爾日報及官方微信平臺呼倫貝爾新聞、呼倫貝爾日報蒙古語新聞微信平臺、呼倫貝爾新聞客戶端、呼倫貝爾日報微博、呼倫貝爾新聞網、呼倫貝爾日報俄文網、蒙文網、新蒙文網、呼倫貝爾新聞抖音號、呼倫貝爾新聞快手號、視頻號等全媒體矩陣,推出【生靈·呼倫貝爾】獨家系列專題報導
  • 地球搖籃孕育人類文明,但宇宙多災多難,太空城市將如何保護人類
    地球對於人類來說確實是搖籃,不過,人類不可能永遠待在地球搖籃裡止步不前,而我們也不會止步於月球或者火星,面對一些特定的災難,人類需要更特殊的方式保護全人類文明。建造可操控的太空城市確實是一個選擇,通俗一點講,我們在太空中有腳了,可以躲避一些重大的災害。
  • 為何會說黃河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不是長江為母親河呢?
    之所以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黃河而不是長江。那是因為在很早的時候,黃河流域就有人類在活動,而且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很適合人類生活,而長江最早沒有被開發,還是蠻荒之地,所以黃河才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 江蘇文物中的長江故事——流淌古今,在長江中打撈文明記憶
    首次打撈出的1000多塊殘石中有3塊殘石上的「鶴」「之遽」「化」等4個字被初步認定為《瘞鶴銘》殘字,二次打撈則分別將4塊巨石打撈出水。太倉瀕江通海,長江和大海交會優越的地理位置,為歷史上的「金太倉」帶來了物阜民康。「太倉」之名正是源於糧倉,元代延祐年間設太倉海運倉,貯米曾多達數百萬石,從長江水路和海路運送而來的漕糧在這裡集中,等待轉運北上。明初,鄭和下西洋,龐大的船隊從南京出發,沿長江抵達太倉劉家港,裝運物資,駛向廣闊的大海。因此,太倉是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也是每次返航的收泊地。  江海門戶通天下,舟楫往來不絕。
  • 奏響生態文明的長江之歌——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共抓大保護成效顯著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當2016年《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之時,黨中央、國務院就用生態文明思想為這一新戰略定下了基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環境保護關係到長江流域的社會長治久安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只有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才能讓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 你不知道的長江之長江的源頭到底在哪裡?
    長江三源長江的源頭也即通天河的源頭是一個寬闊的地理單元,它包括崑崙山至唐古拉山間的廣闊地域,東西長約400公裡,南北寬約300公裡,總面積達10萬多平方公裡。長江有三個源頭,南源為當曲,北源為楚瑪爾河,西源為沱沱河,但是誰才是長江真正的源頭呢?
  • 中國最長的5條河,估計你只知道長江黃河吧!
    說起江河,我們第一印象就是長江、黃河,長江作為我國最長的河流,無論誰都知道,黃河作為我們華夏民族的搖籃更是充滿了神奇的色彩,其實我們中國大地如此寬廣無垠,存在著很多非常長的河流,今天小編就來講講中國最長的5條河!
  • 長江流域是「中國人」的發源地
    黃萬波研究員認為,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長江流域的龍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類,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萬年,然後依次為藍田猿人、元謀人、約80萬年前的鄖縣猿人、南京猿人、和縣猿人等本報重慶8月1日電(記者張國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龍骨坡巫山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黃萬波今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 土耳其,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好的國家之一,被稱為「文明的搖籃」!
    土耳其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伊斯蘭教國家,全稱土耳其共和國,被稱為"文明的搖籃", 1923年10月29日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歷史上的土耳其曾經是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的中心,有著6500年悠久歷史和前後十三個不同文明的歷史遺產。
  • 長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河流!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亞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長江是一條偉大的河流,是世界上航運最繁忙的黃金水道!是上天賜給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長江兩岸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形成了長江經濟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如果按流量計算,長江年徑流量達到了9500億立方米,在世界上僅次於亞馬遜河和剛果河,亞馬遜河和剛果河都位於熱帶雨林地區,降水豐沛,而長江位於亞熱帶地區。亞馬遜河和剛果河都是流經多個國家的國際河流,而長江包括整個長江流域全部位於中國境內。
  • 兩千公裡江源科考 探尋長江大保護「本底
    處在「世界第三極」,又是長江生態最敏感的區域,江源的一舉一動關係整個流域生態變化,科學界有「江源打個噴嚏,長江都要感冒」之說。同時,江源作為長江流域人為幹擾最少的區域,河流規律和生態指標對長江流域具有指示和參考意義,堪稱長江大保護的「本底」。
  • 兩千公裡江源科考 探尋長江大保護「本底」
    處在「世界第三極」,又是長江生態最敏感的區域,江源的一舉一動關係整個流域生態變化,科學界有「江源打個噴嚏,長江都要感冒」之說。同時,江源作為長江流域人為幹擾最少的區域,河流規律和生態指標對長江流域具有指示和參考意義,堪稱長江大保護的「本底」。
  •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中國散裂中子源:科技超級磁鐵引來大批...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中國散裂中子源:科技超級磁鐵引來大批高端人才金羊網  作者:文聰  2018-11-13 2017年8月,中國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並獲得中子束流。中國科學院把這臺「國之重器」比喻成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超級顯微鏡」:「世界上的物質都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而中子和質子又構成了原子核。當一束中子入射到樣品上時產生散射,通過測量散射的中子能量和動量的變化,可以研究各種物質的微觀結構和運動規律,這種研究手段就叫中子散射技術。」
  • 從生命之水到文明之源——良渚主題雕塑《良月流暉》誕生記
    美麗洲的「大篷車」當「80後」韓美林老師完成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雕塑設計時,他曾想,那該是我的封山之作了吧?之所以那麼想,也許只是因為,在某個特定的瞬間,那場以「水」為主題和意象的匠心設計,已讓他圓滿感受並完成對「生命之源」的探尋和藝術表現。
  • 你從未見過的長江全貌!
    ,忽然掉頭北上,從哈巴雪山和玉龍雪山之間的夾縫中硬擠了過去,形成了世界上最壯觀的大峽谷。,將整個渝中半島包圍,滾滾長江在重慶揮灑著壯闊的情懷,孕育了中國西部的明珠。,江水流過之地造就了萬畝良田,而洞庭湖也在長江乾涸時補給長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