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稱火星塵暴發生季節難以預測

2021-01-09 搜狐網

  新華網印度海得拉巴9月25日電 (記者陸春華)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科學家詹姆斯·格拉夫25日指出,依照現有技術條件,目前還無法準確預測火星塵暴的發生季節,火星塵暴也並非總會出現。

  格拉夫在此間舉行的第58屆國際宇航聯合會大會上對媒體表示,火星從7月開始出現大規模塵暴,這是三年來首次出現如此大規模的火星塵暴。

  格拉夫說,塵暴遮擋了太陽光線,一度使美國宇航局的兩輛火星車面臨斷電威脅,不過兩輛火星車最終起死回生。他同時展示了「勇氣」號火星車拍攝的火星表面經歷塵暴的前後變化。

  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名代表出席了本次大會。會議期間,他們將就國際航天領域的各項技術應用課題進行研討。

(責任編輯:張宬)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證實:組成地球的一些物質,是來自紅巨星爆炸的星塵!
    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證實:組成地球的一些物質是來自紅巨星的星塵,還解釋了為什麼地球比離太陽更遠的小行星或火星含有更多的這種星塵。這種完全混合的星際物質包括奇異的塵埃顆粒:圍繞其他太陽形成的星塵。這些塵埃顆粒只佔整個塵埃質量的一小部分,並且在整個圓盤上分布不均勻。星塵就像鹽和胡椒,隨著行星的形成,每一顆行星最終都有了自己的混合體。
  • 「親吻」3億多公裡外的小行星數秒,美國太空飛行器成功採集「星塵」樣本
    整個過程大概只持續了5到10秒,但由於通訊延遲,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任務團隊成員們在等待了18分鐘後,才確定任務成功。·布裡登斯廷對團隊的成功表示祝賀,說道:「我們正在往地球運回自阿波羅計劃以來最大的星塵樣本。
  • 新一代細胞療法:星塵生物以轉座子策略革新細胞治療
    Jim Lu也曾在美國FDA從事了十多年的側重於細胞治療的評審工作。 公司核心團隊由生物醫藥科技領域資深管理和研發人員組成,團隊背景大多是海內外大型藥企資深科學家,人均工業界深耕經驗超過20年。
  • 美研究稱氣候變暖正拉長颶風季節
    美國氣候科學家近日表示,過去一個世紀以來,颶風季已經變得越來越長,大風暴到來的時間也越來越早了,這種趨勢在1995年以後表現尤其明顯。科學家說,這種變化很可能是由全球變暖引起的。  據生活科學網站報導,美國皮尤全球氣候變化中心的高級科學家傑伊?加勒基(JayGulledge)同其他氣候科學家開展的合作研究發現,自1915年起,颶風季的時間每10年就會延長5天。  每年的颶風季從6月1日正式開始,但2008年的第一個熱帶風暴「阿爾伯特」卻在5月31日率先登場。
  • 人類的身體是由星塵組成的,那星辰來自哪裡呢?紅巨星嗎?
    而近代測量的技術可以使科學家探測到行星形成的物質,並確定其起源。通過研究表明,一切的起源和同位素有關,一個原子可以有很多同位素,區別是其原子核中的質子數相同,但中子數不同。而一顆行星上擁有不同同位素的混合信息,除了碳元素的混合,還有其他元素的混合,而這些信息可以告訴科學家很多關於行星起源的信息,科學家稱它們為行星的「指紋」。而星塵恰恰有非常極端、獨特的指紋,再加上由於它在原行星盤中的分布不均勻,每顆行星和每顆小行星在形成時都有自己的指紋。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地球和隕石上的這些指紋。
  • 美國航天局利用機器學習人工智慧預測颶風強度 | 章魚通
    「這是一個重要的預測,因為它可能會對人和財產造成損害, 」 JPL大氣科學家許仕仁(Hui Su ,音譯)說。她和同事們,包括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國家颶風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的一名研究員,在8月25日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信件》(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他們的預測模型。
  • 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質——星塵,原來一直藏身於隕石
    透過星塵,一起追溯星系歷史50年前,在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的天際划過了一顆火球,它裂成了三個碎片,而後墜落,碎片廣布至13平方公裡(即5平方英裡)。而今,科學家在隕石中發現了「藏匿」著的星際塵粒,而它們可追溯至50-70億年前。
  • 美國研究:低頻聲音或助力預測龍捲風形成
    網絡圖中新網11月27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27日報導,龍捲風每年造成嚴重傷亡和財產損失,由於都是突發,往往難以預防。不過最新研究發現,通過偵測雷暴中產生的超低頻聲音,或許能有助預測龍捲風形成,減少傷亡。
  • 南極洲隕石中有神秘星塵,新星爆炸和太陽系起源有何關聯?
    在南極洲的隕石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小塊隱藏的星塵,它的形成時間可能比太陽系更久遠:在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形成之前,發生了一次古老的恆星爆炸事件,而它則被彈射到了我們的天體附近。顯微鏡下的它是什麼樣子為了研究星塵,科學家們使用了各種類型的顯微鏡,發現它其實是由矽酸鹽(一種矽和氧組成的鹽)和石墨(一種碳)組合而成。與此同時,科學家們還對這些成分和模型進行了對比,從而確定了它的來源:可能是來自一種叫做新星的特定類型的恆星爆炸。
  • 選情難以預測 北京時間11月3日美國大選回放
    點擊進入專題:2004美國大選   我要發言  東方網11月4日消息:據英國《衛報》報導,以下是美國2004年大選首日回放(以11月3日的北京時間為準)。  8時00分-8時30分:第一批投票結束的州中,CNN及其它媒體稱,布希在印第安納州、肯塔基州和喬治亞州獲勝,克裡則贏得佛蒙特州。   8時30分:路透社稱,自從1964年以來一直支持共和黨的維吉尼亞出現票數相當,選情難以預測的局面。民主黨認為有把握獲勝的西維吉尼亞被布希收入囊中。   9時10分:原先看好布希的新澤西州被克裡拿下。
  • 大衛·鮑伊傳記片《星塵》,再現華麗搖滾巔峰之作的誕生
    大衛·鮑伊是全球搖滾樂史上最具傳奇色彩與影響力的搖滾音樂家,2016年去世的5年後,一部講述大衛·鮑伊年輕時代的傳記片來了,影片聚焦1971年,年輕的鮑伊第一次去往美國,激勵了他創作出舉世聞名的專輯和音樂形象「齊格·星塵」。
  • 崩壞3:4.4測試服丨天兵降臨,貫穿星塵——貫星槍 人馬座
    2)主動投技和【星塵】的碎裂傷害都非常可觀,但考慮到武器CD且不滅星錨的蓄力攻擊較難打出,整體加成效果來說還是比較普通的。並且對於不滅星錨而言,想要蓄力打出星塵就必須要先投技再蓄力,也就意味著投技高額的倍率是需要等到下次【星鎧】狀態才能吃到加成。
  • 美國航空航天局好奇號探測器發現火星塵暴
    8月31日,據外媒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的蓋爾隕石坑拍到了罕見的一幕。報導稱,當時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正在蓋爾隕石坑,突然該處颳起了一陣塵暴,而這一景象剛好被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拍到。
  • 科學家稱預測地震有了新方法-暗光纖
    《科學家稱預測地震有了新方法-暗光纖》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長達數英裡的電纜已經存在了十年,可以在海底的科學儀器之間來回傳輸數據,但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地球科學家Lindsey正在嘗試新的方法。他和他的團隊已經斷開了所有常規傳感器的電纜連接,以便他們可以利用光纖本身來感應海底的振動。通過監視光束透過透明光纖的方式和反射的方式,Lindsey的團隊得以描述了埋在地下的地球的質地和地形。
  • 星塵的我們(2)
    所以說,我們從星塵中走來的,我們是星塵的子民。我們的地球就是這樣一顆較重的巖石星球,構成地球的和構成其他生命的和構成我們的,都是一樣的物質,我們都是從星塵中一路走來。這裡不討論第一個生命體是如何誕生的,那是另外的議題。想想生命如何從單個的細胞,從它的周遭吸取養分,分裂增生,發展壯大,之後又凋零死亡,回歸自然。物質在自然界中,生命體中循環往復,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 科學家預測稱:大到你無法想像!
    科學家預測稱,大到讓你無法想像,到底是什麼情況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在所有的宇宙天體中,我們了解最多的還是地球了,在我們的廣泛認知中,地球已經非常的廣袤無邊了,可是對於整個宇宙來說,地球也只是滄海一粟的存在。那麼在浩瀚無垠的宇宙當中,最大的星球到底有多大呢?對於這方面的研究,專家也給出了大膽的估計和猜測。
  • 星塵指令
    如果您有慢性疼痛的困擾,可以在心中默念這個短句三次: 「Command PB stardust」(指揮PB星塵) 昴宿星人接著會利用他們的先進科技進入您的中樞神經系統並且緩解您的疼痛。這套新的治療方案還在研發階段而且效果有限。昴宿星人也在徵詢大家的回饋意見。歡迎使用過這個方法的讀者們在這篇文章的留言版寫下它帶給您的效果。
  • 美國新模型預測英國將有更多新冠肺炎病亡者,英國科學家質疑
    近日,美國一研究所發布新型模型並預測稱,英國將是歐洲新冠肺炎疫情感染最嚴重的國家,英國的新冠感染死亡總人數可能比之前認為的要高得多,不過該模型遭到了英國科學家的質疑。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8日消息,當地時間7日,位於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發布了新模型預測稱,到8月初,英國將有66314人死於新冠肺炎。 英國多位知名科學家對該模型表示質疑。
  • 我們是星塵,也是大爆炸的灰塵
    你可能聽說過「我們是星塵」的觀點,這沒錯,但並不是完全正確。本質上,恆星是一臺鍊金機器。剛開始時它是一個主要由氫氣組成的巨大球體,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慢慢地收縮擠壓其中心區域,最終使得恆星的核心變得非常熱且緻密,成為一個核反應堆,將氫聚變成氦。在我們太陽的核心,這個過程正在上演。每秒有數億噸氫轉化為氦,我們接收到的陽光本質上只是這些反應產生的餘熱。
  • 2019年亞馬遜火災季節的反思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其他國際機構的科學家們加班加點地利用衛星和地面的實時信息來回答這些問題。但科學、統計和衛星觀測的現實是,了解火災季節的原因和影響需要時間。六個月後,一些答案變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