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被陸地包圍的水域稱為湖泊,除了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提供水源,吞吐型湖泊(外流湖)還能調節江河徑流,減少甚至避免水患,還有發展種植、水產、旅遊,它們具有無法估算的自然生態、經濟社會價值,所以坐擁江漢湖群的「千湖之省」——湖北成了魚米之鄉、富足之地。
湖北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湖泊,它們從哪裡來?談湖北的湖泊,自然繞不開歷史上語焉不詳的「雲夢澤」或古雲夢,那就從它說起。
古書之「雲夢澤」
浩瀚若星海的古代文獻,沒有一本詳細描述「雲夢澤」具體範圍和形態,有認為大湖的、有指向湖群的,也有說湖泊、沼澤、漫灘綜合地貌的,它們讓許多後來人莫衷一是。
一般認為,古雲夢最早的文字記載源於《左傳》裡的「國之夢」,《尚書·禹貢》也記有「雲土夢作義」,作為楚國核心區域的一部分,口語上的古雲夢應該出現得更早,而後出現在更多文獻中,如《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淮南子·墜形訓》、《爾雅·釋地》、《戰國策·楚策》、《楚世家》、《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地理志》、《河渠書》等,它們都各有說辭。
從《子虛賦》的「雲夢者,方九百裡」開始,後來的古書把「雲夢澤」描繪得越來越大,甚至成為跨越長江的大湖,比「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要大得多,這或是古人寫作的需要,也可能是聽途道說,如範仲淹寫《嶽陽樓記》,不是他登上嶽陽樓觀洞庭湖,而是根據一幅畫作寫的。
古書讓人不明古雲夢所以,為了揭開古雲夢或「雲夢澤」的神秘面紗,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人們在江漢平原上鑽了1000多個探孔,獲取了豐富的地下密碼。
史前江漢
在燕山運動中兩湖平原的地質下陷,形成江漢-洞庭拗陷,此時長江、漢水還未來到湖北大地,拗陷區出現了高礦質鹹水湖,在千萬年中沉積下來自四周山區的侵蝕物,長江突破巫山後,切開巨厚沉積層,雖在兩湖平原上擺動,但並未形成史前巨湖。
新構造運動後,南陽盆地東部地勢抬升,漢水因此順利南下,成為了長江的支流,兩湖平原中間出現華容隆起,把大平原一分為二,即後來的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冰期與間冰期的交替出現,使長江、漢水也交替發生溯源侵蝕與溯源堆積,溯源侵蝕時河流基面下降、河床下切,江漢平原上出現長江、漢水深切河谷,形成了深切的河網平原地貌,而非跨江的史前巨湖。
溯源堆積時,河流從上遊攜帶的侵蝕物淤高河床,河床進一步淤高,江水面會越接近陸地面,到了汛期江水會漫出河槽,低洼的地方就會發育湖泊、沼澤,河流的遊蕩、擺動會形成河曲和牛軛湖,故河道會瀦水成湖。
由於江漢平原的長江河床基面高於下遊,河流很難在這裡匯聚成史前巨湖,即使出現大湖也是季節性的汛期湖,因此江漢平原的第四紀地層是河流相沉積旋迴的多次重複。
地質鑽探告訴我們,第四紀後,今江漢平原上沒有出現過史前的跨江巨湖,這區域內的地貌形態是包含了湖群、沼澤、窪地、漫灘、階地、殘丘的綜合地貌,如此,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才會在這裡定居。
江漢湖群
水陸相間的綜合地貌,水陸形態有季節變化,先民可以在這裡小規模定居,柳關、烏林、沙湖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洪湖發現了西周墓葬,楚王把這裡作為狩獵場,可是江漢平原內部那時不適合大規模集聚,水患頻發,就像「地中海」,早期城市也呈「地中海式格局」分布,今天江漢平原中部還未出現大城市,武漢、荊州、荊門、孝感、鹹寧處於平原邊緣或外圍。
江漢平原的前身是集湖群、沼澤、窪地、漫灘、階地、殘丘於一體的綜合地貌區,這也最契合古雲夢或「雲夢澤」的形態,古人曾經看到或聽到的「跨江」大湖,是汛期時洪水漫溢的短暫景象,這樣的景象在1931年出現過,其面積1.4萬平方千米,1954年、1998年出現的已進一步縮小了。
江漢平原及江漢湖群,是初始地形、長江、漢水及其他河流的相互作用帶來的,非「雲夢澤」演變而來,相反,「雲夢澤」是江漢平原上的湖群在汛期時連成一片的短暫「汛期湖」,古代的江漢平原缺少攔水大壩、防洪大堤,每當汛期到來,洪水泛濫,江水會溢出河槽,低洼地帶一片澤國,出現「雲夢大澤」景象,「雲夢澤」就是這樣的季節性短暫「大湖」,洪水退去後會化身為魚米之鄉。
湖北之所以成為「千湖之省」,是因為早期的江漢平原地勢低洼,而且低洼程度不一,長江、漢水及其他支流在這裡遊蕩、擺動,先在最低洼的地帶形成一個個較大湖泊,河流改道後有些故道還會瀦水成湖,汛期時洪水會讓它們連成一片,汛期過後又回到相對獨立的狀態,只通過一些水道與外部的河流連通,無條件地吞吐著江水、接受江河帶來的泥沙與生物殘骸。
由於不同季節、不同年景,河流所帶來的泥沙和生物殘骸是不等量的,不同地帶的淤積也就不等量,有的湖泊會因為淤積變淺,有的湖泊會消退,有的較大湖泊則會被分割成較小的湖泊,較小的湖泊在下一個階段的淤積中又會變成更小的湖泊,江漢湖群就是這樣形成,新的湖泊會誕生、老的湖泊會消失,誕生、擴大、縮小、消亡是吞吐型湖泊註定的軌跡,無論人為幹預與否,它們的自然歸宿是消亡,這個過程比較漫長。
冰冷的數字
如果人類不合理開發利用湖泊,天然湖泊也會在百年內、十年內消失,如太白湖已不見蹤跡,可明末它還是江漢平原上最大的湖泊,在19世紀變沼澤,由沼澤成良田,取代太白湖成為江漢平原上最大湖泊的是洪湖,它誕生於19世紀中前期。
上世紀50年代,江漢湖群擁有1300多個100畝以上的湖泊,水域面積大於8500平方公裡,湖北的「千湖之省」稱號還名副其實;80年代,湖泊數量變為800多個,水域面積不足3000平方公裡,圍湖造田、築壩分湖、江湖阻隔、湖水汙染使湖泊的數量、面積、容積、水質等數據縮減。
湖北省湖泊保護名錄中,只有755個湖泊,這是很冰冷的數字,21世紀以來,湖北一直深入探索湖泊保護的方法,各地因地制宜地實驗湖泊保護措施,也在踐行踐行這些措施,還湖措施有退垸還湖、借汛還湖、退田還湖、退漁還湖,改善水網措施的有平垸行洪、水循舊路、水系連通、水回「娘家」,合理利用的措施有精細耕種、限量捕撈、人放天養,還有關鍵的汙染防治、建設性的移民建鎮。
人們的環保意識提高,生態觀念得到更新,會讓數字不冰冷,湖泊保護的「一湖一策」思路,也會讓江漢平原保留下一汪汪碧水佳湖、一陣陣魚米香氣,相信靈動機變的荊楚兒女,會譜寫一曲曲心懷「千湖之省」美譽、護住碧水青山的樂章。
參考資料:
《雲夢澤的演變與下荊江河曲的形成》,作者:張修桂《江漢平原古地理與「雲夢澤」的變遷史》,作者:鄭明佳《近百年湖北省湖泊演變特徵研究》,作者:張毅、孔祥德、鄧宏兵、孔春芳、李文杰《湖北省湖泊保護與管理白皮書(2017年度)》,湖北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