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存的世界被證明是一場虛幻,那麼還有什麼值得相信?電影《黑客帝國》為我們留下了這樣一個疑問。
電影中主人公尼奧被喚醒時,發現他所面對的整個真實生活,其實是一個幻境,所有人都存在於一個像蛋一樣的母體機器中,各種物質的連接,電腦的控制,傳輸了養分和所有他看到的圖像。
這個設定對科幻電影來說似乎並沒有異議,但從精神分析角度來看,這可能並不是一個神話。
很多看過影片的精神分析迷們都斷定,編劇肯定借鑑了拉康的理論,因為這個故事從某種意義上完美契合了拉康理論對現實世界的描述,即沒有人能定義所謂的真實。
拉康的觀念構成了黑客帝國哲學最重要的理論構架,它告訴我們:人的一生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騙局。拉康理論為影視創造帶來深刻影響,同樣的,在文學和藝術界也將解讀拉康視為重要的研究。
拉康到底是誰?
拉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具創意和爭議的歐洲精神分析家,他還有一個更為古怪的頭銜——一位知識分子名流。
相比弗洛伊德的「隱士」屬性,拉康真正地活躍在巴黎社交圈,人們對他的好奇和八卦或許不亞於一名當紅歌手。
拉康一生寫下無數論文,他熱衷於以高度繁複的方式論述自己的觀點。
拉康或者說拉康的「作品」能被拿來閱讀嗎?連拉康本人都承認:
「不可以,如果你真的想要理解我的東西,那就去聽我的研討班吧,在那裡,即便你依然做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充分理解,但通過現場,你所獲得的將是任何閱讀都無法給予的。」
儘管拉康的諸多闡述不甚明確,但他還是留下了一些幫助人們進行自我認知的好東西:關於自我認知的「鏡像理論」、關於語言和欲望的「主體三層結構理論」等,這些理論都為他奠定了獨特的精神分析地位。
鏡像理論——自我認知
拉康對發生在童年早期的事件十分感興趣。
嬰兒第一次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像,他們感受到的關於「這就是我」的與眾不同的奇異體驗,是任何阿貓阿狗第一次見到鏡中自己時無法體驗到的。
拉康稱之為「鏡像階段」時期。
首次面對鏡像,會讓人感到非常不安,因為鏡子裡的臉似乎並不像我們所認為它應該是的樣子。
在內心深處,我們由無組織卻連續的意識構成,而意識又由一系列一閃而過的念頭、欲望與像構成。
我們的內核是不斷變化的、矛盾的,但從外表看,我們似乎又只是一個穩定的實體。我們只有用語言來試圖逾越外在表現與內在真實不相匹配的鴻溝。
雖然大多數時候,語言都無法作為恰當表達我們真實意圖的工具。但不知道如何言表我們的感受不是個體的失敗,它是一個本就存在著的事實。
因此,鏡像理論在文學或影視解讀上也發揮著獨特作用,無論是語言還是影像,能讓觀眾通過閱覽看到自己的影子,這對於大多數人認識自我、確認自我有重要啟示。
主體三層結構理論——語言與欲望
拉康似乎總在與弗洛伊德「作對」。
拉康否定了弗洛伊德在內的一切生理主義的「需求-欲望觀」,提出了獨特的「需要-需求-欲望」三層理論。
人的「需要」可能源自於生物本能的匱乏,它的欲求總是以具體的缺失對象為指向,一旦獲得對象,「需要」則得到滿足。
未出生的個體的生理需要最早期是在母體中自然滿足的。然而,對人來說,離開母體即意味著一切不安定的開始,孩子體內的所有需要從生理上被割斷了。
從此,幼兒必須在失去中呼喊著「要」才能得到「我要」。
不過欲望是永遠無法真正滿足的。欲望經由內部「需要」驅動,它唯一的實現就是自身的再生產:永遠欲望。
拉康理論與文學藝術
拉康對自我認知的闡述、對語言與欲望關係的界定,為文學與藝術的創作帶來思考。文學創作的靈感,從本質上來說也源於欲望,文學作品也可以看做是欲望的轉移和升華。
作家們通過創作,將內心的欲望用文字呈現出來,他們從欲望中獲取動力和靈感,這其中就包括對拉康頗有研究的詩人——樹才。
說一口優雅法語,聲音也像詩的樹才老師,是法國教育騎士勳章獲得者,更是資深的拉康思想研究者。
他曾在給貧困地區孩子上一堂詩歌課中提到:
詩作就是自我對話這個欲望的一種滿足,正因為詩這個欲望永遠不會真正被滿足,就喚起了這麼多的詩人,寫出了這麼多的詩作,當然,詩也就有了永遠被寫下去的理由……
為什麼拉康理論能這麼深刻地影響到語言學、文學批評、電影理論等諸多領域?
為什麼解讀拉康是困難的,拉康是個怎樣的人?
樹才老師在幾十年的寫詩生涯中,在深刻分析拉康精神的研究中,找到了一些答案。樹才老師從拉康生命中那些重要的詩人、作家和藝術家朋友那裡入手,解密了「拉康究竟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