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氏騙局時有發生,但它的始作俑者是誰?具體經過又是怎樣的呢?
100多年前,有個義大利人,他叫查爾斯龐茲。
這個人放在今天來說,純粹就是一個社會人渣。
他先是在義大利偷盜,被關進監獄;出來之後,當地是呆不下去了,於是遠渡重洋,跑到人生地不熟的加拿大。人渣的底色還是沒變,龐茲到了北美大陸後,又搞起了詐騙,於是又進了加拿大的監獄。
出獄之後,龐茲又灰溜溜地跑到了美國亞特蘭大。空有抱負卻身無所長的他,居然幹起了販賣婦女兒童的勾當。
當然,他又雙叒叕([yòu shuāng ruò zhuó])被抓住了。
吃了幾年牢飯之後,這位哥們,又跑到美國東岸的波士頓。
正是在那裡,龐茲看到了世界金融中心的繁華,也進一步增強了一夜暴富的奢望。
1919年,一戰的硝煙剛剛退去,為了彌補四分五裂的心理創傷,歐美大國之間發行了郵資票,這是一種可以在各國通用的有價證券。
簡單說,有了郵資票,就可以不用花錢買郵票了。按如今的話說,有了它,就相當於包郵了。郵資票的存在,客觀上促進了歐美各國之間的信息和商業往來。
誓把牢底坐穿的龐茲,開始琢磨如何利用郵資票做文章。
他先是成立了一個小公司,名稱起得很高調:SEC。這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縮寫相同。
公司成立後,他招聘了幾個員工,開始對郵資票產品進行包裝;然後花點廣告費大肆宣傳這個產品。他不斷鼓吹:
自己將集資,用於郵資票投資,先是到歐洲購買大量郵資票,接著加價5%賣給美國郵政局;這樣就能獲取無風險利潤。
不僅僅如此,一戰結束,美元是最堅挺的貨幣,而英鎊、馬克等不斷貶值。因此,歐美郵資票的生意,還能帶來巨大的匯兌收益。
收益到底有多少呢?
龐茲宣稱:只要大家投資我公司的債券產品,40天就能獲取50%的收益,90天就能實現收益翻番!在銀行存款利息不足8%的當下,這種收益率簡直高得不可思議。
廣告的作用就是:引導群眾去為不可思議買單。
果不其然,在巨大的誘惑面前,高利潤的回報預期,戰勝了心中的隱憂。龐茲很快就等來了第一批客戶。他又順勢加大宣傳,招攬到第二批客戶。同時,他深諳人心,立刻用第二批客戶的投資,去兌付第一批客戶的本金和收益;第一批客戶拿到本金和高收益後,馬上變成龐茲的粉絲,為其吶喊助威。
於是原本觀望的人轉而蜂擁而來,哭著喊著要投資龐茲的產品。掌控全局的龐茲,抽著古巴雪茄,照葫蘆畫瓢,將第三批客戶的錢,用去償還前面兩批客戶的本金和利息;
由此不斷演化下去......
由於第一批客戶人數少,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逐步增多,因此就形成了一個類似「金字塔」的騙局。
這個騙局能否持久的關鍵在於:是否有足夠多的後來人,為前面的投資人接盤。即:傻子夠不夠多是成敗的關鍵。
1920年,龐茲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了華爾街上有名氣的投行家了。惡行累累的龐茲成功將自己洗白。人們看著龐茲光鮮亮麗地出入高端場所,絲毫未察覺到背後的危險正在步步緊逼。
眾人皆醉我獨醒。
《波士頓郵報》有位記者不信邪,積極發揚了刨根問底的專業精神,他驚訝地發現,龐茲一邊宣稱自己的公司獲利有多高,一邊卻將自己的財富都儲存到收益率很低的商業銀行裡。
腦袋被門擠也不會這麼傻吧?!不符合邏輯啊。
於是,郵報的專業人士進行了分析,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龐茲的生意根本就不存在,否則他怎麼捨得把錢存到銀行,去拿那些微不足道的利息?
面對詰問,龐茲自然矢口否認,一番唇槍舌戰之後,監管部門開始介入調查。同時,一些投資人也開始反思高收益背後的蹊蹺。
當龐茲看到越來越多人前來公司要求兌付的時候,他放棄了狡辯。一個驚天大騙局,大白於天下。當然,龐茲又進了波士頓的監獄。
1930年代,龐茲出獄後不久就被驅逐回國了。他從此就改邪歸正、重新做人了?
不可能!打死也不改!
回到義大利後,龐茲膽大包天,他居然想去騙當時義大利的獨裁者---墨索裡尼。
墨索裡尼打戰不行,但智商卻不低。龐茲的伎倆自然被墨索裡尼識破了。於是龐茲又馬不停蹄跑到巴西。
光陰似箭,時光荏苒,龐茲絞盡腦汁,黔驢技窮。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查爾斯龐茲,依舊沒能在桑巴王國折騰出什麼花樣。
當年,一貧如洗的龐茲,在巴西首都裡約熱內盧的一個貧民窟裡,悄然離世。
一代大騙子,身無分文地走完了戲劇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