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在國內上市面臨兩條道路:要麼選擇首次公開發行(IPO),要麼選擇借殼上市,這兩條道路上分別由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和併購重組委進行審核。太平洋證券上市卻開闢了第三條道路,成為資本市場尋租的一個樣本。
太平洋證券上市方式很簡單,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請示、中國證監會辦公廳批覆,成功地繞開了IPO和併購重組兩道門檻限制,實現了直接在交易所掛牌交易。太平洋證券增資擴股,所有原始股東實現了財富幾何倍數增長,在權力資源與資本的結合中,億萬富翁被高效率生產。
「太平洋證券(601099SH)據說目前已經不敢接投行業務了。他們的上市問題已經被中央高層關注。」5月8日,上海一位證券業內高管談及此事時說。
他認為:「這次反映出來的問題,不僅是太平洋證券上市本身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證監會某些官員把中國資本市場的法律法規體系破壞殆盡。這種操作實在無法無天,繼續這樣,國內好不容易成長起來資本市場很可能被毀於一旦。」
誰在操縱太平洋證券上市太平洋證券上市最關鍵的問題就是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請示和證監會辦公廳的批覆,那麼,是誰能夠推動這些機構通過發文的形式,解決太平洋證券上市難題呢?
媒體從來都是歷史的真實記錄者。北京的初夏陽光明媚,北京復興門外大街1號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辦公大樓已經物是人非,人事處的一位工作人員明確告訴記者,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資產管理中心主任塗建早已從單位離職,據說,他已經去一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工作。
「時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資產管理中心主任的塗建也就是後來太平洋證券上市穿針引線的關鍵性人物。」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塗建與明天系搭上了關係,這為他個人鋪上了"錢"途無量的金光大道。」
記者調查發現,從中國貿促會離開,塗建並沒有去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而是去了太平洋證券做黨委書記和董事,他在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的是一個編外職務??獨立董事。
查閱塗建的履歷可以看到。這位大律師1982年畢業於北大,同樣,根據官方公布的資料,王益和一位證監會前官員都是1982年畢業於北大歷史系的同屆同班同學,並先後在中國證監會任副主席。從2004年起,塗建開始就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資產管理中心主任職務,並在這期間認識了明天系的一個重要人物,也就是如今的太平洋證券副總裁、新時代證券常務副總裁,同樣出自於北大的背景和利益的需要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明天系的掌門人肖建華是1986年進入北大法學院的少年天才,資本對於權力資源的渴求永無止境,相比而言,這位資本市場天才取得的炫目財富讓這些學長都不得不欽佩。塗建也就成了太平洋上市過程中穿針引線的關鍵人物,穿梭於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證監會辦公廳和雲南省政府之間。
有關資料顯示,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王益出身於雲南省龍陵,畢業後分配入中顧委辦公廳,後任國務院證券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1995年到1999年期間,王益任中國證監會任副主席。
2007年,先有
國金證券借殼上市獲批;2007年12月28日,太平洋證券也通過曲線救國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都證券和雲南證券連綜合類券商都不是,業績很差,華泰證券、國泰君安等一大批經營業績不錯的綜合類券商還在IPO的道路上排隊等候,而曾經券商中的醜小鴨卻突擊上市成功,這就是權貴資本給市場創造的財富價值。
在太平洋證券的股東中,北京華信六合投資有限公司以13.2%的比例位居第二大股東的位置,自然人塗建是北京華信六合投資有限公司第一大股東,佔有28%的股份,儘管大盤大跌之後,太平洋證券股價從40多元已經跌破20元,以6月19日收盤價17.41元來計算,塗建個人擁有的財富超過9.6億元,而整個北京華信六合投資有限公司幾大自然人股東擁有的財富超過了34億元。王益胞弟王磊通過天津順盈科技投資諮詢有限公司持有的1500萬股太平洋證券財富達到2.6億元,為了逃避調查,代持人已經多次轉讓了,而塗建持有的5500萬股從沒有轉讓,背後代表誰持有這些股份,投入的5000多萬資金從何而來,這都是一個謎。
重組方明天系及關聯方、權力尋租利益代表、原雲大科技高管和雲南國資在太平洋證券上市過程中實現了共贏,一個破爛不堪達不到3年盈利的證券公司就這樣進入了交易所掛牌上市,而利益受損的只有二級市場的投資者。
前證監會副主席王益被雙規靠內幕獲利23倍
國開行首度證實:王益已被「雙規」
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新聞辦公室昨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證實:「中央紀委、監察部按照規定對反映國家開發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王益同志的嚴重違紀問題,經初步核查後,研究決定,並報請中央批准,立案檢查,並採取兩規措施。王益同志已於6月8日離開工作崗位,接受審查。」
這也是日前傳得紛紛揚揚的王益被調查一事首次的官方正式表態,但國開行新聞辦並未對人們最為關心的王益接受審查的原因作出說明,「這是到目前我們能提供的所有信息。」
關於王益被調查有多種說法,且傳聞指向多與證券市場密切相關,坊間傳聞,包括4月29日湧金集團董事長魏東跳樓自殺、廣發證券借殼的內幕交易、太平洋證券的蹊蹺上市等均曾被報導與王益有關。王益此前曾任證監會副主席。
靠內幕交易獲利23倍
如走馬燈一般,一家註冊資金1000萬元的公司,在一年半內6次變更股東。
這便是天津市順盈科技投資諮詢有限公司(下稱「天津順盈」),持股1%的太平洋(601099)證券(601099.SH)小股東。
選對一款房貸產品,不僅可以月月省息,更可以讓自己做個輕鬆還貸人...
這1%的股權如今看來頗不平凡。根據《財經》網站的報導,天津順盈原股東王磊和王薇分別是端午節期間被「雙規」的王益的胞弟和胞妹,王益「雙規」前的職務為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曾任證監會副主席。
太平洋證券上市的程序問題,早在今年年初就被舉報至有關紀檢部門。舉報稱,證監會、雲南國資局的官員涉嫌內幕交易,在股改之前曾購入太平洋證券原始股。太平洋證券上市開盤價達到46元,即使按照6月23日23.11元的收盤價計算,也獲利近23倍。
《第一財經日報》通過查閱天津順盈的工商檔案發現,天津順盈股東變更非常頻繁,特別是今年三四月份,有的股東持股時間不到一個月。作為天津順盈「元老」的王磊和王薇已經退出。
根據工商資料,天津順盈的「住所」一直是「天津開發區恂園西裡17號18-2號」。記者找到這一地址後發現門口沒有任何公司招牌,一家名為「華日」(音)的公司的人士稱天津順盈早已搬走,一年前「華日」已買下這一「住所」。
五同事成立天津順盈
天津順盈成立於2001年6月28日,營業期限為10年,經營範圍包括「技術開發、轉讓及相關諮詢服務(電子信息、能源技術、生物技術、環境保護技術);投資諮詢服務;自有資金投資。國家有專營、專項規定的按專營專項規定辦理」。
成立之初,天津順盈註冊資本為500萬元,股東為王磊、丁華忠、何英喆、楊立安和王薇,出資額度分別為225萬元、150萬元、50萬元、50萬元和25萬元,持股比例分別為45%、30%、10%、10%和5%。其中,楊立安為法人代表。另設一名監事,名為傅巖。最初的公司章程中的營業期限為20年。
在落款日期為2001年6月19日的「承諾」中,這5個股東承諾:「本公司股東、董事、監事、經理、僱工等人員中均無黨政機關人員(或國家公務員)。」
從一份離職證明看,這5個股東曾為同事。天津市明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01年1月出具的「說明」稱:「茲證明王磊、丁華忠、楊立安、何英喆、王薇自二○○一年元月起,已從我公司離職。」
一年半股東六度變更
這5個股東的格局維持了5年,隨後的一年半中天津順盈先後六度變更股東,王磊、王薇先後退出。
2006年10月20日的《公司變更登記申請書》顯示,天津順盈法人代表由楊立安變更為王磊;營業期限顯示為10年,而非成立初的20年;股東由5個變成3個,即王磊、王薇和何英喆。當天的一份「股東會決議」顯示,楊立安和丁華忠將所持股權轉讓給王磊。轉讓後,王磊以425萬元出資佔天津順盈85%的股權。
1個月後的2006年11月25日,天津順盈「股東會決議」稱,同意王磊與王薇、周宏籤署的《股權轉讓協議》。根據落款日期為2006年12月23日的《公司變更登記申請書》,王磊退出天津順盈,孫宇和周宏成為天津順盈的股東,孫宇還成為法人代表。同時,天津順盈註冊資本從500萬元變更為1000萬元。
王薇緊跟王磊退出天津順盈。
去年5月16日的《公司變更登記申請書》顯示,天津順盈股東變更為孫宇、周宏和何英喆,持股比例分別為55%、40%、5%。王薇已不在股東之列。
今年2月25日,孫宇、周宏分別將所持天津順盈的股權轉讓給宗建文,何英喆將所持股權轉讓給覃偉橋。3月21日,天津順盈法人代表變更為宗建文。《財經》網站的報導引用知情人士的分析稱,這次股權轉讓發生在2月太平洋證券上市被調查之後,不排除股東均為代持人。
覃偉橋持股時間異常短暫:4月8日,覃偉橋將所持天津順盈股權轉讓給吳道庚。吳道庚持股時間更短:4月25日,吳道庚將所持股權轉讓給甘佳庚,宗建文將天津順盈45%股權也轉讓給甘佳庚。這是截至目前天津順盈最後一次轉讓轉讓。根據工商資料,目前天津順盈股東宗建文和甘佳庚各持股50%,法人代表為宗建文。
去年4月10日,太平洋證券以去年1月31日經審計的淨資產和新增的7.33億元資本按1:1的比例,整體由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順盈作為發起人之一,持股1500多萬股。王磊和王薇分別在此前後從天津順盈的股東名單中消失。
去年底,太平洋證券通過與已經退市的雲大科技(600181.SH)換股實現上市。昨日,太平洋證券收於19.34元。
據《財經》網站的報導,太平洋證券上市的程序問題,早在年初就被舉報至有關紀檢部門。舉報稱,證監會、雲南國資局的官員涉嫌內幕交易,在股改之前曾購入太平洋證券原始股。
附表天津順盈歷次股東變更
時間變更後股東名單
2001年6月28日王磊、王薇、何英喆、楊立安、丁華忠(初始股東)
2006年10月20日王磊、王薇、何英喆
2006年12月23日王薇、何英喆、孫宇、周宏
2007年5月16日何英喆、孫宇、周宏
2008年2月25日宗建文、覃偉橋
2008年4月8日宗建文、吳道庚
2008年4月25日宗建文、甘佳庚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國開行王益被雙規始末:與多家券商有瓜葛
東方早報
6月13日,北京的天氣陰沉沉。
陰暗了一整天的北京,在17時,終於在雷電交加中下起了大雨。而位於北京阜成門外大街上的國家開發銀行總行的大樓頓時籠罩在瓢潑大雨中。
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前證監會副主席王益被正式「雙規」已經5天,仍然沒有正式消息。
王益在端午節(6月8日)被「雙規」,離湧金系掌門人魏東跳樓整整40天。王益曾擔任薄一波的秘書。薄一波於2007年1月15日逝世。
今年5月10日,理財一周曾以《魏東之死:券商流下第一滴血》為題,對廣發證券、國金證券、太平洋證券進行了重點報導。
1個月後,王益被「雙規」,隨著調查的深入,期間的利益食物鏈亦逐漸浮出水面。
「此次調查王益只是個開始,」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因為涉及的利益群體錯綜複雜。」
國開行:改革路上的國資黑洞
「王益出事可能與國開行商業化改革也有關係。」知情人向理財一周透露。
該知情人表示,2008年年初,國開行改制計劃進入了實質性階段,而在審查有關帳目時,發現銀行帳目有違規操作嫌疑,有導致國資流失的可能,於是此事被報到中紀委查辦,從而牽扯到了王益。而在調查王益期間,又發現其胞弟王磊曾不當收受證券某公司「高額財務顧問費」。案情暴露後,辦案人員順藤摸瓜,發現王益多年來在證券市場中的大量問題。
「國開行改革的具體(細化)方案本來預計5月出臺,但目前仍沒有確切消息。」一位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國開行改革方案的最新進展時說。
而原定於2008年4月公布的2007年國開行年報也一再推遲發布。一位接近國開行的專家預測:「前段時間國家開發銀行正進行清產核資,重新對帳目進行核查,而王益被"雙規",年報估計還將推遲。」
原因與其多年來在證券市場的違規違法活動直接相關。其中廣發證券借殼內幕交易、太平洋證券的蹊蹺上市等,都與王益頗有瓜葛,而湧金系亦與王益關係密切。
今年52歲的王益在證券監管機構任職8年。1992年至1995年任國務院證券委辦公室副主任,1995年11月至1999年2月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分管股票發行、基金等重要部門。
1999年2月,王益從證監會調任國開行任副行長。「在中國證監會任職的三年多時間裡,王益在證券界結交了深厚的人脈關係。」一位證券專家表示。
期待颳起對監管者的「廉政風暴」
來源:華夏時報
6月11日,「經中央批准」,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前證監會副主席王益被正式「雙規」。
如果說湧金系掌門人魏東跳樓只是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猜測,而這位證券業界資深人士、自謂「非著名」作曲家王益被「雙規」,則讓整個資本市場為之震撼。一是王益身份特殊,從他的工作經歷中,誰都看得出來此人背景深厚;二是牽涉面甚廣,涉及人數眾多,除其家族親戚之外,有不少是身上罩有光環的人物,這些人神通廣大,能夠呼風喚雨;三是涉及數額巨大,不算廣發證券借殼上市,僅太平洋證券蹊蹺上市造就了至少9個身價10億元以上的富翁;四是前期流布的一些傳聞終於浮現廬山真面目,並使得更多傳聞在坊間加速傳播。
公眾似乎有理由開始期待在資本市場中,一場針對監管者的「廉政風暴」就要來臨。
歸納媒體的現有報導,王益出事的起因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說,太平洋證券上市的程序問題,早就被舉報至有關紀檢部門。舉報稱,證監會、雲南國資局的官員涉嫌內幕交易,在股改之前曾購入太平洋證券原始股,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王益瓜葛頗深。另一個是說,2008年初,國開行改制計劃進入了實質性階段,而在審查有關帳目時,發現銀行帳目有違規操作嫌疑,有導致國資流失的可能,於是此事被報到中紀委查辦,從而牽扯到了王益。而在調查王益期間,又發現其胞弟王磊曾不當收受證券公司「高額財務顧問費」。辦案人員順藤摸瓜,發現王益多年來在證券市場中的大量問題。
按照前一個說法,王益是由於太平洋證券被舉報而被直接查辦的;按照後一個說法,王益是由於國開行問題順藤給摸出來的瓜,若非如此,王益多年來在證券市場中的大量問題,還不知何年何月出來,甚至有可能永遠不會出來,繼續製造「在證券市場中的大量問題」。但無論如何,這個事件中讓人最為震驚的是,關涉到的是資本市場的監管者。雖然說王益已經不是證監會的領導,但「在中國證監會任職的三年多時間裡,王益在證券界結交了深厚的人脈關係」。不難推測,黑幕重重的廣發證券和太平洋證券能夠順利上市,沒有監管部門的批准,是不可能完成的。換句話說,王益的事情雖然足夠重大,但他畢竟已經離開證監會,即使他能夠掌控一些東西,也已經沒有了審批權。
在我們這個轉型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由於規則不夠清晰和完善,監管行為往往具有很大的伸縮度,給「強權者尋租」留下了巨大空間。權力尋租和堅守自盜,成了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當下社會的通病。早就有學者提出了改革進程中權貴資本主義的危險,並且至今都在有人呼籲並探討如何進行規避。但現在的問題是,好像有擴大化的趨勢。在王益事件中,盤根錯節的人事關係讓人眼花繚亂。但非常明顯的一點是,很多關涉人士的現有身份或曾經身份非常扎眼,並給人極大的想像空間。通過錯綜複雜的各種運作,這些人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將巨額財富攬入懷中,而且玩起了高雅音樂,真有點「竊國者侯」的諷刺意味。發生這樣的嚴重問題,說白了,主要是因為監督不能及時到位,甚至是在很大程度上缺少監督,而且主要是缺少對監管者的有效監管。
曾經颳起的「審計風暴」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就是因為諸多中央部委作為垂直系統的高級別部門,只有他們監管別人,自己沒有被有效監管過。現在的資本市場也是如此,如何保證對監管者的有效監管?這是個巨大而迫切的問題,因為監管者違規,將會極大地打擊投資者信心,尤其是在股市跌跌不休的背景下,這個問題顯得更為緊急。投資者之所以願意將自己的錢放到資本市場,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想從中獲取收益,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還因為他們對這個市場的遊戲規則和監管者具有信任感。
但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讓投資者對資本市場抱有信心和信任?如何保證投資者不被監管者灼傷?在王益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掌權者或接近權力的人,幾乎可以隨心所欲地從投資者手中圈錢。無數願意為國家經濟發展貢獻力量的小股東,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成了刀俎下的魚肉。郎鹹平先生所講的「信託責任」,無論是股份公司還是監管者,都根本不具備。顯然,這種狀況的持續存在將會摧毀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信心,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將會大打折扣。
誰都承認市場中存在弱肉強食的規則,但問題是缺少監管的市場以及監管者違規的市場中,捨棄透明的暗箱方式讓人根本不能規避風險。老百姓的財富性收入不但沒有增加,還把本錢也搭了進去。操縱股價、內幕交易等行為幾乎是一種常態,以至於很多散戶不得不相信小道消息,但又往往陷入圈套賠得精光。眼下萎靡不振的資本市場到了一個緊要關頭,需要一場「廉政風暴」,尤其是針對監管者的「廉政風暴」來提振人心,穩定市場。只有剔除權貴式的遊戲規則,才能達到中央所要求的「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切實防範金融風險」。(本文來源:華夏時報)
本頻道資訊內容系轉引自合作媒體及合作機構,不代表搜狐證券自身觀點與立場,建議投資者對此資訊謹慎判斷,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何建燁)